最近也看了些书(纸质书),大多数闲时乃至疲乏睡前都是浏览一下关注的资讯或再深入了解。而相对系统看书,已经越来越不具备条件与心理暗示了。
大概从电子支付取代纸币起及作为标志,人们即已“实现”了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这个历史进程。电子支付是传统营销模式与交易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的媒介。电子阅读则是传统阅读与发行渠道发生消亡性改变的媒介。
当电子支付与电子阅读合二为一之时,人们随即真正成为电子屏幕——这一工具的追逐者。几乎每个人都有时间不由自主沦为它的奴隶,甚至其中大量的人生理清醒时候都被这一工具现实进行了心理与意识控制。
纸质书不会被取代,人也不可以总在纷繁的情景之下。神秘与莫测高深,往往是人们基于对象认知的欠缺。信息的流转攸关利益,因而少有人开放及或难以开放得更多。纸质书此时的重要功能便能发挥作用,写作者可以充分回忆与整理过去与现在的经过,读者因兹得以系统了解与使用。
写作者的历史价值,在不同的表现阶段当然是不同的,经常是云泥之别。但评价系统并非如此。官方的评价与待遇的既得性,往往息息相关。可知的不足,既存在现实作用方面的实质滞后性,也存在等级跃升竞争作用的形式可假人手的易操纵性。实质有损方面,往往导致读者或受众目不暇接与无所适从,乃至价值判断误导。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读者或受众无法获取客观全面的内容及确实能够做到保持相对冷静的公平态度。如果与个人利益攸关,则最高席位的评价者与上位者,也失去了信任人格。
读书是需要谨慎的,选择书更是要谨慎的。很少有与立场无关的书,越是权威的书籍越是如此。越是标注信仰规则的书,越是要保持敬畏。它或许不伤及性命,但容易丧失人的本性。人丧失本性的两大表现,于生活及融入社会而言,其一是违背自然规律,其二是违背市场规律。因此,信仰之名,往往言行无所谓恶且不以为耻反谓之荣。
小说是一切书籍的世俗化的最佳表达形式,小说家及其不同阶段的创作尤为重要。人们或许看不清现实,甚至最优秀的写实小说家依旧如此。但小说能宏观集合与细节映射,无论是各个典型故事,或是蛛丝马迹。高明的小说家未必看清现实,但高明的读者能够从他的作品里看清未来。
比如,《嫌疑犯X的献身》及东野圭吾,表面上讲了一个悬疑故事,实质上表达了资源稀缺、经济危机与高度物化的社会周期规律及其后果。其中,第一章前半篇幅的铺垫,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方法与精悍白描手法,为未来扣人心弦的情节陈述打下社会基础。在特定社会,特定时期及其周期轮换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嫌疑犯,并且随时可以成为事实上或法律上的罪犯。
再比如,《耶路沙冷3000年》乃至《圣经》及其作者。不同信仰的人,是很难琢磨的。如果不了解他国历史与文化,人们就会随即对此产生异化或莫测高深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让人们先入为主地加以否定或粉饰,无论是普通读者或是学者,均难以幸免。这为现实控制植入打开大门。有权认定及其价值观植入,注定更加催生与强化前面此一主观性与价值意识环境。
但是,人们很难接受,于蒙昧无知或单一价值灌输层次甚至不愿意理解。其实,大多数时候,无论是一神论或多神论,无论信仰是确实基于真诚目的或是内心仅为利得使然,古今中外,无论道具表现与语言表达如何不同,概莫能外的都是在以一种宗教记录和表达形式来记录过去与现在的人类生活。它们变成人们的一种或多种信仰,其现实差异,无非存在一些人真诚地相信且寄希望于他们心中的神可以带来益处或起码能够避免祸患,一些人真实地相信只有与他人保持同样的信仰才能免除伤害并能获得现实利好以及通过追逐信仰高阶席位从而获得得到更多利益与特权的可能性。
人们过去信仰神(人们已知及未知而唯有神全能),现在信仰有权力(能力、资源与暴力)的人,无非社会处于过去或现在的条件更易。神发挥作用,佛家通过众所周知的佛门三宝——佛法僧,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大抵亦如是。而一旦明白了三宝们的私欲属性与利益关系,人们面对现实的不确定性,必定会寻求世俗中专业或更专业以及有权力或更有权力者的庇护。比如,生病或投资项目,神祇不能即时出手,但医生或投资家可以有偿服务。
因此可以说,当人们于过去与现实均只能随波逐流或各种努力均无济于事时,让自己安静下来——便是最好的及不得已而为之,写作特定话题或读到某本好书——便是最好的可以自由自在的灵魂缘分。
过去国人喜欢神魔传说及武侠小说,后来喜欢神魔及武侠影视剧。各种文化形式中,有关宗教信仰与就业就差不多涵盖了全部的主流技术和艺术形态。比如希腊与北欧神话、印度教神祇,或者藏传佛教唐卡和莫高窟壁画等等。老外哪里有想象中的那么稀奇古怪呢,相应历史时期也几乎相同表现。记录历史的方式,科学水平较低时,以神魔及人祸相互交替作为内容,便是彼时最为科学记录的规律。但后来及现在有了变化,不在吃喝拉撒的生理属性上,而在于权力人的利益导向及欲望表现系统各有各的目的与打算。
此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困境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看见全部的资讯与书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全部的现实与细节。你专注与否改变不了,专业与否也改变不了。世界很小,但对每个人或团体都很大。有能力的人与每个人的眼界获得自由,却是任何社会最终需要追求与实现的首要和基本的目标,而不是强行或间接地恰恰成为桎梏与天堑。
可见,不拆除私欲之强行法——攸关定罪入刑及饭碗有无之取决于信仰——天然痼疾的矛与盾,便不能解放人间的罪恶与人们相互之间的手足相残。人们看到的,与相信的,可能经常是正好做了相反验证,从而在觉悟与行为上一再适得其反。即使口腹之欲眼前得遂,亦终究难逃环环相扣的不爽报应。
回归与发现阅读纸质书之妙,其实也可以有利于找到人生困惑之妙。但这些靠缘分,更靠珍惜缘分。虽然,的确存在朽木置于神龛则可轻易令人击碎磐石,而栋梁被弃则未必有芦蒿燃力及诸般类似的由权力人明知故犯的幽暗之恶。但高明的读者,如同称职的领导,首要有能力及珍惜机缘找到开启事实及改良现实的钥匙——好书或人才。而非恰恰相反,将职位当成自利及个人喜恶的工具。因为再有权利的直接作恶或幽暗之恶,终究会转化为世人之苦。过犹不及,权力轮转之后,经常也会祸及自身。
因此,《纸牌屋》第八章开篇即真诚写道:“事实如同美酒。你只能在深深的酒窖里最阴暗的角落找到它。有时还需要颠倒一下。在你让它发光并开始使用之前,还得温柔地替它除除尘。”
另外,分享微信圈内容一则:《<精英的傲慢>阅读笔记——努力还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