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以来,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规划学院分队走进独龙江,就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应用对策专题)——《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进行调查访谈。
该项目由云南省社科联立项并提供支持,目的在于探索生态文化旅游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模式。独龙江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独特,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旅游产业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距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项目任务书提出,拟通过实地踏勘及调查访谈,提出解决旅游吸引物不充足、产业要素不完善、带动作用不明显、独龙族群众参与不深入等问题的对策,为建设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怒江州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提供决策依据,为怒江州乃至全省其他民族生态资源富集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项目组一行针对新时期独龙江旅游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等问题,先后到孔当集镇、普卡旺旅游特色村、马库、巴坡、迪政当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贡独公路沿线观景台、巴坡边防教育基地、独龙族博物馆、天境大酒店、彩虹桥、月亮大瀑布、钦郎当翠竹院、迪政当辛梦缘客栈、独龙织锦加工场所、影视拍摄现场等旅游接待服务场所。通过实地考察,项目组进一步明确了独龙江乡旅游业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在第二阶段,项目组就《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基本思路与初步成果与贡山县相关部门和独龙江乡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项目组组长介绍了《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坚持原则与基本路径、重点任务与对策建议。贡山县相关部门及独龙江乡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了介绍,并就旅游换乘中心建设、游客容量、5A旅游景区创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为该项目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多方面的启发。
项目组认为,独龙江乡集中缅边境、直过民族、高山峡谷于一体,具有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等优势,但面临可进入性、专业人才、环境保护等制约,其乡村振兴道路对边疆民族山区农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独龙江乡应抓住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南省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怒江加快建设世界级峡谷旅游胜地、贡山县被列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机遇,围绕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目的地与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新兴增长极这一目标,突出“神秘性”和“原真性”两大特征,围绕“小众”“精品”“特色”三大方向,重点推进强基固本、产业培植、设施服务提升、示范创建引领、社区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六大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实用人才和创客队伍,创新村寨旅游和非遗旅游业态产品,探索“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
第三阶段,项目组经过三次全面深入的讨论,撰写了《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报告。该报告包括“独龙江实施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依据与内在逻辑”“独龙江实施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独龙江生态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独龙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施对策”五个部分,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与路径。
报告认为,独龙江乡应践行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理念,将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内培外扶、社区参与、融合发展”的思路,遵循孔当、马库、等六个村寨主题化、景观化、旅游化的理念,构建“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管理运营模式,探索“1个村寨+1位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协调)+1家帮扶单位(负责整合资源集中帮扶)+1家规划设计机构(提供创意策划与规划设计支持)+1家大专院校(提供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1家旅行社(提供客源组织与接待指导)+1个链接网站(提供宣传营销支持)”,形成“1条独龙江美丽公路+1个特色小镇+6个村寨+N个景点”“每个村寨1位致富带头人+1个集体经济组织+1个专业合作社+N个旅游接待户”“每个重点村寨1首迎宾歌+1道特色菜+1种特色商品+1项体验活动+N个旅游庭院”总体框架,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培养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懂经营、会管理的本土人才队伍,创新社区居民文化交流、旅游接待、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手段,大力扶持独龙风情餐厅、特色民宿(民居客栈)、家访接待(民族文化体验点)、非遗工坊、小型定制演出等庭院经济形态,培育“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手工业”“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城镇”模式,提升游客停留时间、人均直接消费和满意度,力争早日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集聚区,助推独龙江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建议,为了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在怒江州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独龙江乡应统筹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保障、乡村治理,重点实施强基固本、产业培植、设施服务提升、示范创建引领、社区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六大工程。一是强基固本工程。摸清生态旅游资源家底,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策划重点旅游项目,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推进独龙江美丽公路建设,加快5A旅游景区创建进度。二是产业培植工程。加快推进独龙风情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及旅游体验点建设,推动民宿、精品酒店、营地、风景道、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纹面体现、科考探险、红色教育、边境旅游等新产品业态培育,解决看点不够、亮点不足、参与性差、体验度低、要素不全、业态陈旧、漏损严重等问题。三是设施服务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电力油气、信息通讯、给排水、废弃物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体育、卫生防疫、安全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层次清晰、运转高效的旅游接待体系。四是示范创建引领工程。力争在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党建带动集体经济示范等方面形成示范。五是社区共建共享工程。实施旅游人才培育计划,丰富参与旅游服务、经营、管理与保护的渠道,全面提高参与能力,释放乡村旅游的增收致富与增权扩能效应,助推独龙族群众向新型农民转变,建立一支有情怀、懂服务、会经营、能管理的人才队伍。六是体制机制改革工程。推进体制改革,淡化行政色彩,强化服务职能,突出招商主线,科学育才聚才,构建精简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快速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
下一步,项目组将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计划和“创意下乡”项目,加强与独龙江乡的合作,建设乡村旅游智力服务站,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深化系列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探索适合边疆民族山区的高校智力创意助推乡村振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