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农村办红白事的的乐队


农村的民间乐队现在搞得很有气势,不仅是说规模,西洋乐器几乎全到位了,特别是管乐,大号、小号、长号、圆号、黑管、萨克斯等一应到位,打击乐也很壮观,各种型号齐全,特别是那面定音鼓,几乎要有专门的助手抬着才能行进中。

对于农村的民间乐队来说,原本是很稀奇的,一般的乐手,顶多是一把二胡或者唢呐,脑子活泛的,搞几根竹管自己钻出几个吹奏孔就成了竹笛。这些乐器成本低廉,乐声怪异。也有演奏得出色的,被城市的歌舞团特招入列光鲜闪亮成城里人。但这毕竟是少数,能成才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国际上那些艺术家也没给这些乐手好评价,一个“流氓乐器”的定位几乎把以二胡、唢呐为代表的赵国民间艺术给框死了,这真是很可悲的。

但国际上可悲归可悲,在俺们农村,这些乐队却找到了不错的出路,这是因为城乡的红白事十分发达,爱在这两事上折腾大钱的主不是一般的多,即便是穷得叮当响,在儿女的终身大事,父母的下线仪式上,都会倾尽所有撒钱,其中一个比较显眼的做法就是“请乐队”。

 

一般认为,只有那些金光闪闪的乐器到场,才足够气派。有需求就有发展,现在那些婚庆公司很会来事,愿意在这行上投钱的资本家也乐意,全套家什都置办齐全,不也就千儿八百万的钱么!这比股市那个无底洞好伺候多了,砸!

于是正儿八经的电视台主持人、网红、脱口秀艺人、台上台下乱串满嘴跑火车的年轻人都争相上台做主持人,风光气派的晚礼服高档的西装穿上还真有面,在这行混得时间长了,舞台感应急的活儿都会了,有的还愣是在这行混出了名堂,比如某东北民间的“x家班”,一色的笑星几乎都从这一行混出来的,比如某曾经以女里女气穿着获取无数女粉丝或者那些性别模糊粉丝崇拜的“小XX”“大XX”之类,往前面扒粪,指不定就是葬礼上跪哭混钱的出身!

因为混成了笑星、歌星,也就带出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在这一行淘金,也顺带着把民间那些有着丰富艺术细胞的那帮乐手也带火了,比较正规的乐队,都会在着装上讲究,比如有段时间,军乐队比较吃香,于是在民间的红白仪式上,挎着金光闪闪洋鼓洋号,穿着得体准军服的乐手还真有让人耳目一亮的感觉。

有了外部资本的强势介入,民间那些艺术细胞特别活跃的家伙就找到了很好的出路。这帮家伙,往深了扒,几乎都是少年时光在学校里就开始入梦的,大凡当时在小学里打鼓吹号的几个乐手,踏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后,几乎都会被那些民间乐队充实。

俺早年教书时的一个小同事,在数学上很有见地,被后来做了校长的前数学老师特招入列成了一个代课老师,教书那阵子带出的学生甚至还在县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若按照校长当时重点培养的意思,他自己若愿意去函授一个什么文凭,十有八九会成为一个正规的三尺讲台上的后起之秀。

但是前同事不仅爱数学,他更爱音乐,有几次,班上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出现在某个葬礼上吹长号,见到老师时,就在学校里到处演示吹号的模样,前数学尖子很生气,一怒之下就辞职了。校长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故事,无奈前数学尖子就是不肯回头,逼急了吼道:老子只有在吹长号的时候才有幸福感,别的都不管用!

这些少年时光就在很有仪式感的校园里混过的前乐手,没法在校园里一级一级的去完成自己的梦想,长大了找到一个可以延续梦想的平台,就会义无反顾地扎进去。在这样的乐队里,这些家伙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知音,团队感又会很快回来。如果碰上合适的老板,他们甚至还能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有些乐曲,比如“送战友”,原本是一部比较著名的法制影片的主题曲,却被民间乐队很好地结合到白事的场景中,虽多少有点幽默的成分,但“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令人忍俊不禁。

再比如有这些前校园明星选定的某些高大上乐曲,例如“好大一棵树”“再见吧妈妈”“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你在他乡还好吗?”“何不潇洒走一回”等乐曲,如果出现在白事现场,你说应景不应景?

因为资本的介入,因为人才的不断涌现,更因为市场需求的刺激,目前农村的民间乐团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就是在俺现在定居的皖南,经济虽不是很发达,但是在各种红白事现场,那些乐手就靠吹吹打打那点本事,每次去混个几百块钱回来那是很容易的事。至于投入,除了早年在校时音乐老师的指点外,不就是一把号或者一口鼓么?外加自己出钱定制的一套制服而已。再说这些前校园乐手,哪些乐器不会呢?有需要换家伙时,他们随时都可以!

每一行都有行规,这些民间乐团基本是松散型的,几个长年合作的乐手,如果有个管事的在市场方面冲杀,他们的业务是永远不会断档的,特别是白事,你无法提前预知,只有当各村传出鞭炮声时,你才能收到市场的信号。

所以近些年农村的那些乐手级别的艺人比较的吃香,有不少年轻力壮或者年富力强的男人女人,别的行业里勤劳也能致富,但他们就是不肯离开这行。国际上那些发达的经济体,流浪艺人也不在少数,而且一旦走上这条路,他们也基本不会回头。但是人家国家福利可以,从坟墓到摇篮,国家都可以管起来。

从俺大赵国的现状看,几乎还得自己混。尤其在农村,这一行越来越风光的现象,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对于民间艺人来说,红白事不仅是饭碗的问题,就业的问题,也是个人特长能不能得到发挥的问题。

俺这一破文一出来,有那食饥得空的货,又会跟着糊弄几篇文字出来给那食饥得更空的官和吏,这样的话,我的初心又要被打折扣了。实际上,俺的朋友和邻居中,有不少人是端着这个饭碗的,有那食饥得空的时候,想想如何更进一步推动这一行的健康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