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部总体规划起草者、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创导者之一
政府应该向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性用房,鼓励商品房与保障房同时并举,使房地产业既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又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经历了激荡艰辛的一年,房地产行业在年末之际看到曙光。回顾2022年,房企债务危机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仍让人心有余悸。从部分楼盘业主“停贷”,到全国性成交量持续下滑,悲观情绪传导回供应端,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降至历史低点,“低迷循环”正等待着破解。直至年末,政策层面终于迎来转机,“金融16条”“三支箭”齐出,多城取消限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给需求侧信心,在这个岁末年初的特殊时间节点展现出新的气象。对于2022年房地产行业境况,徐景安开门见山地说,“这一年,对房地产业以及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指责不绝于耳。归根到底,是对房地产业功、过、利、弊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作为改革老将,徐景安曾参与我国第一部经济体制总体规划的起草,此后又亲历了我国多项重大改革。其中,住房制度改革他亦是推动者之一。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徐景安仍关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房地产业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需要再认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不是住房改革造成的。住房改革前,政府虽无偿分配,但不是人人都分得上;现在自由交易,买不起房更多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及土地成本高。市场经济带来贫富差别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二次分配来调节。”徐景安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应该向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性用房,鼓励商品房与保障房同时并举,使房地产业既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又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近日,就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困境与发展,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了徐景安。中国房地产报:对于2022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想说什么?徐景安:不断传来房地产企业倒闭、烂尾楼的信息,有钱者想买楼因限购而困扰,低收入者因租不起房、买不起房而不满;对房地产业以及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指责不绝于耳。这归根到底,是对房地产业功、过、利、弊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房地产报:2023年即将而来,如何评判经济与行业的发展?徐景安:按照正反合的认识规律,房地产业经历了膨胀、扼制之后,2023年能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也要正确认识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居者有其屋”成为政府的公共政策,起到有效提升民众幸福感的作用。中国房地产报:2023年,您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有什么建议?一是私人商品,应该市场化。采取行政办法,实行限购措施,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人为打压房地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既扼杀了对经济的拉动,也起不到社会公平。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造就了一批富豪,他们愿意炒房、炒股、炒金,买名车、名包、名表,能拦得住吗?限制买房,有钱人就到国外买房了,造成资金外流。大多数工薪阶层还是租不起或买不起房。可以仿照个人所得税的办法,对购房实行累进税,用经济办法控制炒房。二是社会产品,纳入公共服务。住房是生活必需品,应该实行“居者有其屋”。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廉租房;对常住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房。这应该成为政府的公共政策,资金从土地收益和房产累进税中抽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要为群众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以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采取上述两项措施,就能真正振兴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又使民众受益。回顾过往,住房改革之前对城镇住房实行由政府和单位统一建设、无偿分配的办法,只看到住房的社会属性,忽视了商品属性,成为国家沉重负担,难以为继;缺房户、无房户大量增加,分配中的不公平性也时有发生。住房改革之后,实行住房商品化,房地产业兴起,大大改善了居民的住房状况。但只看到住房的商品属性,忽视了社会属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有钱人购房、炒房,因住房是刚需,钱少人也投入购房潮,贷款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政府从房地产业中获得土地收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也建设保障房,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也为引进人才的需要作为条件。对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关注甚少,租房贵、买房难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结果越有保障的人住房越有保障;越需要保障的人,住房越没有保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应该向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性用房,鼓励商品房与保障房同时并举,使房地产业既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又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最后归结为两句话:住房具有商品属性,应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自由买卖。住房具有社会属性,应坚持公平保障原则,纳入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