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太极


  第三节太极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太极”是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名词使用的。如《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指,即为阴阳。那么,为什么不说阴阳,而称之以“两仪”呢?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古典哲学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分阴分阳的,如天地、明暗、寒暖、上下、左右、大小、多少、轻重、男女、夫妇、父子、权力与义务、作用与反作用等等,唯其相反,方能相成,只有相异,才有相同。此所谓变化之本,生命之根。阴阳具有法则意义;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与其它事物之间相互制约而产生的。就连物质与能量、物质与精神、前因与后果,也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坚持一元论,坚持“太极”分“阴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第三,中国古代,在“五帝”时期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上,坚持以道立法,以法治国,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哲学思想理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①

  “仪”字具有礼节、法度、法则、权威而不可犯的含义。如《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因此,《易·系辞》就用“两仪”以代“阴阳”,以强调太极分阴阳的重要义意。至于有些学者注意到了这种历史现象,就说中国古典哲学是“政治哲学”,而不是科学哲学,则是一孔之见,而非科学、准确的学术见解。

  ——————————

  ① 《黄帝经·经法·道法》。

  中国的哲学思想由于产生在尚无文字使用之前的历史时代,因此就不得不用专用图形为特殊载体以作传承,这并不是古代的人们故弄玄虚,搞神秘主义,而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所以,要真正研究中国古典哲学,不研究太极、八卦图形的本来涵义是不行的。因此,我对太极图为后有之说,就不敢苟同。

  太极图虽然不可能将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全部包含进去,但是它将哲学思想的主要精神表达出来了:

  首先,太极图所画,将中国古典哲学一元论的思想表达了出来,在这一元之中,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相反相成,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体。

  其次,这黑白分明的阴阳两面,并不是简单的、静止不变的一分为二,而是就像一个星系一样旋转运动着的:阴阳互为消长,互为渗透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其三,在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互为己根、互为依存、始终又保持着对立与平衡:一分为二,表现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对立面;合二为一,成为一事物的整体体现。正因为阴阳的互动与互渗,事物也就呈现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相对不纯性。这个太极图除了没有将事物同性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道理表现出来以外,其它的哲学道理都已有所表示。

  太极图是一个旋转运动、阴阳相互作用并产生变化的图式,画在太极图周围的、用阴阳符号所组成的八卦图,在“先天八卦图”的排列上,也是同太极图旋转方向相一致的运动图式,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到了周文王更改后的所谓“后天八卦图”中,这八卦图的排列顺序,就变成了违背阴阳相互作用、互为消长、渐变运动原理、与太极图不一致的、静止不变的图形了。这也从太极八卦图所画先后不同的这样一个侧面,证明了周文王父子重新更改《易》经,不是为了丰富、完善、发展、提高、弘扬中国古典哲学,而是用其 “神道设教”,变其为神学唯心论愚弄人民,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历史事实。对周文王父子篡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以为卜筮、用以愚民的历史和考古证据,我在《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一书中已有详论,此不赘述。

  那么,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太极”就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范围,相当于现代哲学之中的“一元”。对此,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地作一点分析,就可以明白。

  “太”,义如过于,过度;“极”,指事物达到顶点、尽头、极限。“太极”之所指,即言事物大到不能够再大,小到难以再小的一种程度。它是人们研究事物,探讨问题之际的一个思考范畴,如质、量、时间、地域、活动过程,以及关系范围等。比如,当我们在研究地球物理变化之际,“太极”就是包括地球内物质结构、物理性能,以及太阳系各个星球对它的影响等这样一个范围。若要研究太阳系,“太极”的范围就会是银河系。如果我们要研究物质结构之时,这个“太极”就会是分子、原子、原子核,或者质子了。

  中国道学理论是一元论,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分为阴阳的,阴阳事物异性相引、同性相斥,是其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孔子家语·礼运》言:“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吕氏春秋·大乐》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应为“即”)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因此,“太极”在理论上,是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本质性联系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属于“形而上”的一个哲学理论范畴。比较而言,宋代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对“太极”的解说比较确切些。这就是:“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阴阳一太极,“男女一太极”。申而言之,万事万物之中,每一事物之中各有一太极……

  “太极”是抽象的,而不是任何物质。我们不论研究任何事物,都运用的是哲学思想。所以,太极在古代哲理论述之中,在一定的语义上,又等同于“道”。

  现在,我们来对“伏牺先天太极八卦图”中的“太极”图,作一个综合性的集中分析:

  伏牺太极八卦图

 

  “太极图”所画,是一个黑白相对的圆形图,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状态;白的一边,其中心有一个黑点;黑的一边,其中心又有一个白点。白的一边大到极限,而开始生黑;黑的生长壮大到极限,便又转而生白。这个“太极图”所画,其要表达的哲理就是:一元事物,一分为二,分阴分阳;阴阳异性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为消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是互为已根、互为依存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唯其相反,方能相成。只有相异,才能相同。阴阳合而为一,才构成一元事物;阴与阳,因为是相比较而存在,所以阴与阳不仅始终保持平衡,而且是阴无纯阴,阳无纯阳,而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种图案画上的表示,也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纯而又纯的事物。

  就连太极八卦图的旋转运动,也是体现物质运动规律的一种科学体现:上图中《乾》为阳表南代夏,《坤》为阴代北表冬。这是符合中国地处北半球季节变化实际情况的。如此,夏至阳极而生阴,冬至阴极而生阳,此在八卦图中的体现,就是八经卦中之阳爻依季节之变而渐次消长,顺时针方向旋转变化。这种图式是依天文学观察研究,按太阳依黄道带经过四象二十八宿所在天区的先后而画出的。并且同太极图的旋转方向相一致。这便是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方位,而成“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立卦原则与语序、方位、季节变化理论表述完全一致的图形。这个太极旋转动态图形所蕴含的哲理就是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着的,运动就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性的变化又体现为一种必然规律。此所谓“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一晦一明;地正四极以立七法,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位,而内外有处。天建八正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地之明、正、适、信、极、反、必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①

  所以,我们既可以将“太极图”看作太阳系、银河系的模式图,也可以将它视作物质基本元素结构图。无论是太阳系、银河系、或其它星云、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规律,都存在着对称性和守恒性,都存在着旋转运动。就像原子,同样有阴阳物质的异性相引、相依、对称、守恒等规律在起作用,同样存在着物质运动,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而旋转……

  哲学道理,因为是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高度集中、归纳、概括,而提出的一种超离了具体事物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论”。因此,这种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性。唯其如此,哲学家们往往用宏篇巨著,也难以说清多少道理。但是,在中国的古代,我们的祖先用一幅分作黑白的圆形“太极图”,就巧妙、准确、明白地表达出这么多的哲学理论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更重要的是,太极又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一个纲,以此而体现中国

  ——————————

  ①  《黄帝经·经法·论》

  古典哲学“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合四维为一絷的博大哲学思想体系。正是因为有了“太极”这一表示“一元”的哲学术语,才保证了其理论自始至终,都为一元理论,而非西方哲学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论。

  “太极”也是构成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总纲。我们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以图案画形式传播与传承道理的卦画编制原则、象术运用法则中,就可以得到明确无误的认识。

  太极图所显示的哲学思想义含,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核心性哲学理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纲领性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