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本科申请案例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我点开飘着彩带的伯克利offer之后,一切并未结束。申请季带给我的成熟、成长,以及对未来更清晰的认知会一直伴随我,而我也总会记得18岁这段有点儿迷茫焦虑但充满勇气和韧性的心路历程。现在我把它分享给即将申请的你们。

标化成绩

坐标:一线城市重点高中国际部

GPA: 97/100

标化:SAT1550+托福 115+

录取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范德堡大学,南加州大学等

我算是个work hard play hard的人,很喜欢人文类的学科,未来在大学打算去读传媒和文学类专业。在竞争压力很大的国内高中,如果又想学习又想做活动又想学标化还想有时间和朋友、家人出去玩,必须合理规划时间,最主要的是远离手机,就远离了70%的拖延症。我托福和SAT 出分比较早,考得也比较顺利,建议大家别太迷信技巧,好好总结错题,单词背熟了,文章全部读懂比什么都管用。考SAT,SATl可以和朋友一起报个靠谱的考团,会减轻很多压力。

高中里最美好的经历之 -- 活动

♦课外活动

我比较重要的活动比如校刊主编、学生会部长、高中生志愿者联盟和乐团都是高一时和朋友一起报名的,并且高中三年都坚持在做。高中开始,大家可以大胆探索各种有趣的活动,在探索阶段,我建议大家不要功利地选择自己不喜欢但看起来高大上的活动,因为后续写文书会用到很多活动素材,如果一件事情没有真情实感,不感兴趣,只为了活动列表可以闪光一些才去做,写文书时你会发现:没啥可说的。与一个活动的知名度相比,招生官是想看到你对一件事情的热情和执着,你在活动中的职责和你的收获,而这些是需要充分参与活动才能获得的。

探索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的,比如我从小喜欢写作,所以去竞选了校刊主编和学生会的宣传部。校刊部的工作从排版开始,自己下载排版软件一点点摸索,之后策划校刊的主题、审阅稿子、联系印刷厂等。学生会的宣传部则像个大家庭,我们会一起导演宣传片,分工管理学校的公众号,做海报。而志愿者联盟,则是一个已经加入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帮忙写篇文艺一些的推送,我在仔细了解了这个帮助自闭症小朋友的组织后觉得很有趣,于是也加入了,和大家一起义卖,给自闭症小朋友的画写介绍。另一个课外活动是和朋友举办了心理论坛,活动是从高二开始,我学了 AP 心理并喜欢上了这个学科,关注到身边同学的焦虑,和朋友一起举办了心理论坛,也是从招人、联系赞助、策划流程做起。我真心喜欢这些活动,也真的做出了成就感,所以那些深夜和大家敲着电脑连着微信语音通话的日子也不觉得很累,现在还有点儿怀念。

在高二的考试季,需要同时兼顾活动和标化,我会把每周、每天需要做的事写清楚,一个个完成,集中精力做每件事。我当时下了一个叫forest的软件暂时锁住手机,不受微信消息和朋友圈影响。

♦学术活动

尽早开始探索学术方面的活动。高一就开始关注国外的一些写作比赛,给一些网络报纸杂志比如Teen Ink投稿。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是高二暑假参加一个选拔性很高的文科夏校,它每年录取的国际生非常少,并且参加过这个夏校的绝大部分同学最终去的大学也非常好。我觉得夏校真的是提前感受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如果像我一样已经基本确定专业,可以在夏校更深入地感受一下在大学学这个专业大概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确定专业,正好可以利用夏校来探索一下,而且选拔性高的夏校申请就有点类似大学申请的预演,推荐信和文书的准备可以让你提前几个月就思考一下“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

纠结焦虑又幸福 --- 选校

我性格开朗,喜欢热闹,喜欢认识新的朋友,尤其很喜欢很多人一起的感觉,所以我选的学校基本都是大U,文理学院只申了两所,都没录我,估计 AO从我的活动和文书里看出了我钟情大U的特质。

高二暑假比较忙,所以没有完整地访过校,只是在高一时走马观花地逛过哈耶普斯。访校对我确认选校名单的作用不大。我大部分了解学校的途径都来自官网、学长学姐、you tube和Fiske Guide 我觉得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在you tube上直接搜a day in the life at xxx University 跟着在校生的vlog在学校“过”一天,还有很多类似pros& cons of xxx University, 10 things I wish I knew before coming to xxx 这类非常有用的视频。

除此之外,九、十月份还参加了几场大学的招生说明会,可以听到招生官介绍这个学校最直观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资源,说明会后向招生官提问。如果你所在城市有大学招生说明会,争取去听听,也许某个有趣的招生官会让你突然爱上一所学校。

夏校是提前感受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选拔性高的夏校申请就有点 类似大学申请的预演,我挺喜欢耶鲁,夏校之后也很喜欢加州和斯坦福,但是留学顾问的经验是REA的学校录取率和RD阶段差不多,所以在ED申请时,我和顾问—起根据我的成绩选了一所5-10名里的学校、 属于我踮脚努力够可以试一试、而且我对这个学校各方面感觉都不错,在申请加州学校的时候,我因为有些担心RD,所以勾选的比较多,常见的6所全都选了。而对于EA的学校,我申请前就听学长学姐说很多学校EA几乎都不怎么录,于是只申了一所UVA,事实证明这真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在ED被 defer、整个十二月都没有消息,一月收到第一封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offer,直接激动哭了,以至于即使后来被伯克利录取也没有当初那种把电脑往旁边一扔大喊一声“录啦”的惊喜。所以,选对EA学校可以好好过个年, 而且如果EA学校出结果比较早的话,RD就可以少申请些保底学校。

我在RD阶段把topl0、top20、top30-40学校都申请了几所。确保就算是保底的学校也有几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这样不仅写why essay时有话可说,最后如果去到这些学校也不会太遗憾。

最真实的就是最好的你 -- 文书

♦主文书

写主文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坑,下面给大家提供我的绕坑指南:

大家平常就把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还有时时刻刻的想法写在备忘录里,毕竟不可能在申请季的几次头脑风暴里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所以记下平常有趣的点滴,头脑风暴时会非常高效。我在机构组织的头脑风暴时整理了我从高一写到高三的备忘录大概一百多条,里面记录了各种奇思妙想,之后我和顾问直接从这里寻找主文书的素材,节省了很多时间。

九月初我就拿着自己写的东西去找规划老师聊,可能是受往届录取很好的学长学姐的影响,—心想写出文笔很优美,内容很深刻的主文书,在和counselor讨论过后,最终将主文书主题定为:从吃不惯美国的中餐,到发现比食物更重要的是与你分享食物的人。在这篇文书里描写了下着雪的冬夜,寄宿家庭苹果派的甜蜜温暖,夏校黄昏我和朋友在温柔的晚风里烤棉花糖,文艺女孩的套路用了不少,在ED申请的压力下,一心想写一篇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文书,花了大量精力去追求文笔优美、主题深刻,却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丢掉了。

ED被defer后,想改主文书,却苦于没有思路。身边的人建议我写做得比较有成就的心理论坛,当回忆起最初办论坛的原因时,我的思绪被拉回了充满同伴压力的那几个月,那时刚上高中,周围有太多优秀的同学,导致我怀疑自己的能力。班主任老师鼓励我走出舒适区,参加各种活动认识新朋友,之后我在不断地自己打破边界,同时鼓励别人打破他们的边界,心理论坛就是其中之一,那些曾经给我压力的同学最后变成了和我一起并肩努力办活动的好朋友,这所我以为充满了竞争的高中变成了温暖的家。而这些经历也最终成为我RD主文书的主题。之后只是改了改文字上的问题,内容几乎没怎么改就通过了 counselor 的审核。

♦ Why essay

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招生官为啥要选择你?因为你充分证明了你在这 所学校可以成长,这所学校适合你。所以我觉得,与其夸NYU的地理位置不如写:只有在NYU,上完一节莎士比亚课后,就可以在纽约的剧院里看到这部剧;与其说自己读了多少书、学识有多渊博,不如说自己可以怎样利用哥大的核心课程探索文史哲;与其说自己有多向往优秀的耶鲁,不如从访校时买的毛绒玩具说说自己对校训的理解,这些是我的一些why essay片段,此外还有很多,但都汇成一句:除了会说我爱你,还会说我能带给你什么。

♦其他补充文书

比如南加大会问你最喜欢的零食和电影,斯坦福会让你给室友写一封信,面 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就写你自己最真实有趣的回答就好,补充文书只是大学想从更多的维度了解你的方法。

♦加州文书

四篇文书要发挥推荐信和why essay的作用,我的建议是一篇学术,一篇群体贡献,一篇个人特质,一篇可以选q8的自命题。我这四篇文书里一篇写了我对文学的探索,一篇讲了我做心理论坛的经历,一篇是关于我从小喜欢写作的故事,还有一篇是我当戏剧导演的有趣的故事和我对戏剧和写作的理解。如果不擅长写出很新颖的文书,那么不如按部就班地写清楚你做了什么,克服了什么困难,取得了什么结果。如果可以写得更有新意点儿,并突出自己的成就和特质更好。不要担心不按套路出牌会不安全,我申请的加州六所学校除UCLA waitlist其他都录啦。所以重要的还是真实做自己,突出成就和成长。 顺便说一下,伯克利是加州里最看重文书的学校,所以大家要好好写哦。

就当是一次高级聊天吧 -- 面试

面试主要分成第三方面试和校友面试,但不管什么样的面试,你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太刻意,也许你做过很多大型活动,也许你手握很多比赛的金奖,但这不妨碍你是一个喜欢和朋友一起寻找城市的美食、热爱看电影的高中生。

你可能会碰到公事公办的面试,比如我的initial view,面试官对我回答的内容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按部就班地问我为什么喜欢做这个做那个,不要让面试官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发挥。你可能会碰到不按套路出牌的面试,比如我在ED 面试前模拟了一大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结果面试官连why school都没问,我准备的简历也没看,而是和我谈起了中国的教育现状。此时,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就好了。

在RD阶段,有些学校会有提前多久交申请可以优先安排面试等,大家要提前去官网上查清楚。最后,面试前做好对自己和学校的了解,熟悉自己每个活动的职责和成就,然后轻装上阵,就当成是认识一个有趣的校友,一起聊会儿天就好,我在RD阶段杜克和哥大的面试官都是很有趣的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申请季鸡汤

很多时候决定申请结果好坏的是心态,在ED被defer之后,更多让我焦虑、难过的不是我不能去到这所大学本身,而是周围同学录取的盛况,以及我努力想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更完美的执念。但我们毕竟还是要为自己而活,你选择的大学也不应该是为亲戚朋友选择的,排名靠前但其实不适合你的学校,未来四年的风景、人、故事都是你自己去感受,所以,听从自己的内心。

最后选择你的大学,一定是招生官相信你在那里可以充分发挥潜力,度过有意义的四年的地方。 在RD结果一波波出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晨六点都会自然醒,有时默背 waitlist或拒信的开头,在那些难熬的时刻,不要忘了还有朋友和父母陪着你,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我选择了聊天、听音乐、逛街、吃东西,甚至“和平精英”。

更多细节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松惠MBA songhv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