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意识的起源,必先问“意识”是什么?
霍金宣称“哲学死了”无异于宣称“意识死了”。人类意识的起源也是哲学的起源,哲学原理与意识的起源同根。
“物质”和“意识”的对应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由于以往哲学对“意识”的界定尚未达到既科学又哲学的高度精准,因此,人的意识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已为当代学界漠视和否认,并由此造成辩证唯物论陷入被颠覆险境。巩固辩证唯物论原理,需要对“意识”这块概念之基石予以颠覆不破的科学界定。人类意识不泯,人类哲学永存。
我们知道,物质是以时间与空间多维方式存在的实体。任何物都有“质”,所以,马克思把物质称之为“客观实在”。人的意识是什么?它是对应实体映像概念或者其他概念的生化记忆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本书对此一定义暂不予理论解说,请你先把意识视为“主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对应指义反应,与马克思有关物质的定义“客观实在”作用力对应组合起来。
(2008年加注:以往哲学讨论“意识”作用力常用“反映”一词,本书反复思考后,则重点选用“反应”一词。以往常用“反映”一词意在表述意识的内涵;如今重在“反应”一词,其推进意义是什么?意在表述脑内微观领域生化物质运动现象。很慎重建议词典专家在针对人脑“意识”描述时,两词可选用。其道理从后面探讨中会更清晰。)
上述“意识”的新定义只有一句话30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分析研究了长达两年的最后结论。从本书研究过程来看,要完成上述30个字的解释,必须走过“意识起源七段论”这一十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新定义包含了诸多学科领域中的概念区隔和联系。
为了描述人类意识的起源并非简单的人脑进化过程,而且要重视继承唯物辩证法的思辨传统,因此请读者暂时忘掉意识新定义,不必用单一形式逻辑方法先设定大前提概念,然后推导。上面的30字定义是作者写完本书之后回过头来添加的,之前没有那句话。
先看看以往用了数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哲学教科书对意识的界定。第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话是正确的,但要问:与智人分类且感觉器官完善的其他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对客观物像在其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能不能也被哲学称之为“意识”?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也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人脑机能反映客观事物之“映像概念”才可称为意识?那个“机能”究竟如何产生了意识?第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仍然是正确的,但意识是如何经历了“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而来?它所依靠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究竟有什么样的长期过程?第四,“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产生”。还是正确的,然其哲学所指的“意识”究竟指意识到什么,智人的“意识”最客观界定标准是什么?如果对上述四问不能作明确回答,“意识”就是一笔糊涂账,且不能责怪当代人疏远哲学。
在回答“四问”之前,请哲学家先放下“意识”包含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推理、判断等系列观点,因为其中寓含着妨碍客观认识“意识起源”的哲学逻辑缺陷。辩证唯物论需要用新的线索对上述概念加以新的整理,才能一目了然看出人类意识的起源及产生机理,进而确认意识定义。下面分述“意识起源七段论”。
从前章多项科学实验中,读者容易找到并确认一个基本线索:人的意识,起源于人脑记忆积累。人脑的生化记忆积累,既源于外界信息刺激也基于体内脑内神经递质运动所促成的脑神经元根系链接机制。生化记忆存储因激活而转为人脑的知觉响应,源自感官感觉的丰富记忆积累,其与意识涌现两者间,首先要认可的是记忆积累构成意识起源内因。
先说记忆功能。人脑记忆功能是人脑生化物质条件赋予的脑功能。正像电脑磁盘能够存储电子排序信息一样,完成人脑记忆存储的介质是不同于物理媒介也不同于人体DNA的人脑碱基因,简称xRNA。xRNA作为记忆存储之初的中介,是通过怎样的传递与介入、又通过怎样的链接组合方式而有效保存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感觉传入大脑的信息?此种疑问,恰恰就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接口”。
本书把“共同接口”的前端——属于人体人脑生化解析之学问,交给自然科学家做基因分析。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只需要明确“接口”的后端表现,承认人脑生化物质条件赋予了人脑记忆存储功能,即可展开后续的同样有不朽价值的科学研究和哲学真理的发现。
人脑的记忆功能是意识起源主体方面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的物质条件则是来自于外界的客体信息。单从主体条件看,没有任何记忆积累的人,或为某种原因导致大脑一片空白的人,不会有任何“意识”产生。如若是进化的人种动物,其大脑的记忆积累和激活敏度未进化到高度灵敏的响应条件,自然也不会像“智人”种群一样有“意识”产生。在我们亲历的现代社会中,你能见到的所有“失忆人”,他们都是无意识反应的“植物人”。
如果人的大脑没有基于生化物质条件的介质运动响应功能和生化记忆存储功能,作为人脑的“功能性”基础平台,就只能永远低能地遗传给后代,也叫脑功能“原地打圈”;如果没有智人种群大脑可以实现不断进化的基础性功能构造,劳动不仅不能再造人类且始终与智人无缘。
记忆积累是意识起源的基石,响应劳动是意识发展的加速器。人体人脑内的生化介质运动与外界信息刺激的互动共同催开了“意识”的绚丽花朵。
意识起源第一阶段:初始响应积累
前人类、现代婴儿以及现代人大脑的初始响应积累,是指外界和体内信息——包括看到的物像、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以及声波、光波、化学分子等各类信息刺激被人体人脑初始应受、响应之后,而促成体内脑内生化介质链接转换,通过中枢神经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增生,同时转为生化介质保存的记忆积累。即土话说:“你脑筋又长芽儿了”。
所有人属动物乳幼期和前智人种群一样,对外界信息的初始响应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状态是在自然信息刺激下来完成初始响应和记忆存储。
对无意识的前智人种群和现代婴儿来说,“初始响应积累”是增进人脑响应条件的生化记忆积累;对有意识的现代人来说,“初始响应积累”既包括初始“有感觉有意识”的记忆,也包括无感觉无知觉地响应外界或体内信息,转为生化介质进入大脑的存储。
初始响应积累作为初始信息转为脑生化介质存储的现象,它的主要动力条件是人体机能对外界和体内信息的自然响应机制促成的。通俗说长耳朵要听,长眼睛要看,口渴了嗜水,饥饿了馋食;面对阳光照射,皮肤要吸收;面对空气流形成的大风,肌体水分子要响应……如此等等,均能链接转换为体内介质运动促成有感觉或无感觉的脑内记忆存储。
举例分解:不久前报载西方科学家做过实验,他们把被实验人对象的一个鼻孔用无味卫生胶塞满,留下另一个鼻孔让它嗅到一种无名气味。
半月之后,又把曾经识别过那种气味的鼻孔用无味卫生胶塞满,让不曾凑近无名气味的另一鼻孔,来识别此前不曾嗅过的相同气味。结果,面对三种不同气体的嗅觉选择,被实验者的那“另一鼻孔”居然准确地指认出了它过去从来没凑近嗅出过的那种无名气味。
西方研究者依据上述实验过程所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想说明:“气味感觉不仅与鼻孔嗅觉有关,而且与传入人脑的记忆存储有关联”。即是说人对外界信息的应受,均要传入大脑实现生化介质存储。笔者认为,此例还另外包括有关记忆积累与意识起源密切相关的奥秘。
第一,人在有意识、有感觉或无意识、无感觉状态下,自身响应条件都要自动完成感官信息进入大脑的传递。因此,“初始响应积累”应该定义为:既是各种有感觉的积累又是各种无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不断积累。此一新的哲理判断与原有哲学认识论异于不同机制。
第二,之前没有经验过那瓶相同气味的“另一个鼻孔”,在它首次凑近接嗅闻所未闻的气味过后,将很容易激活大脑中此前有过的生化记忆存储,即很容易因大脑有记忆储备而唤醒“意识”。
基于上述科研实例被重新发掘出来的科学道理,本书需要扩展一下以前西方科学家所作的研究结论:假如把“前一个鼻孔”比作经历了有感觉有意识之过程而完成首次记忆积累的“那个人”,再把“另一个鼻孔”比作无感觉无意识之过程而完成某种气味在大脑中首次记忆存储的“另一个人”。
接着,读者再用过去不够成熟的哲学判断标准衡量:后一个未曾感觉过就能指认出无名气味的“那人”——呀,他是个天才!原因是什么?
其实,他大脑中的相关记忆积累早就存在了。只是“另一鼻孔”被象征“另一个人”时,“他”自己不曾感觉到和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已经保存过了相关嗅觉记忆,即大脑早就具备了相关信息存储的响应条件。因此,无感觉的记忆积累所构造的脑功能,常被视为天才素质。
人脑特殊响应条件多是通过初始响应积累为少数人赢得所谓“天才素质”的初始成因。包括人脑遗传结构的细微差异均可并入初始生化积累。
唯心论对“天才头脑”的哲学式理解,主要局限于单纯的、没有外部条件的大脑范围内。2003年7月28日,CCTV新闻联播报道了美国科学界新近公布的有关对现代人大脑微观结构数字化图像采样分析之最新研究进展,即7000多例大脑图谱已绘制完成。大脑图谱联盟称:数据显示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数千例大脑的微观结构,居然各不相同!
虽然,此项针对人脑微观结构形态的“研究成果”仅仅是初步的,却显著暴露出研究者缺少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他们没有把扫描同一个人的人脑图谱与其人脑初始状态和初始响应积累联系起来对比采样,没有理解到初始响应积累是人脑微观结构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那几天,笔者详细收集互联网信息,发现大脑图谱联盟首次公布的人脑微观结构数据采样中,居然没有一例孕育中婴儿大脑的数据采样。7000多例“大脑图像的主人来自4大洲7个国家,多数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仅有7岁儿童和90岁老者两个特殊个例。”于是,在网上提出批评。过了三个月居然有反馈!负责此项计划的大脑图谱联盟在网上宣布:已经增加了一例胎儿脑图谱,并且“更多的资料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可是,仍然没有致孕婴儿的父母,他们是钢琴家还是哲学家等相关初始遗传信息构造条件是否有别于其他父母致孕婴儿的脑图谱的对比采样,这都涉及初始响应积累。可见,没有信息与响应的思维方法,仅仅依靠发达的科研仪器研究人脑是不够的。7000多例静止状态下的人脑结构图谱不可能看到每个人脑生化板块之间的信息与响应过程、脑生化介质对应链接和存储过程、人脑微观结构的形成和再造过程即记忆保存的微观实况。
笔者相信,西方科学家针对“人脑生化结构标准图谱”的采样和研究,虽然已经耗费10年时间,却无疑是走了10年弯路,今后还会走弯路。因为人脑并没有“标准结构”,只有初始响应积累的共同起点。即便是一对双胞胎大脑结构互相比较,以及同一个人不同时段的大脑精细结构互相比较,一样是各不相同。用美国式采样方法,将会是越采越糊涂。
我们从不否认唯心论哲学方法确实发现了许多唯物论方法论曾经难以解释的“天才”现象,也从来不否认唯心主义方法论限于人脑既定状况所研究所发现的某些“人脑定理”确有客观性普遍性。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它就找到了一条重要的人脑定理:“认知大于事实”。即在人脑既已形成的认知体系中,人们常常为既已掌握的、熟知的、权威的概念体系而忽略并拒绝陌生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就是“认知大于事实”的含义。即自我经历和经验大于他人经历和经验,广告传播印象大于品牌事实缺陷,知名人士大于无名英雄,学界权威大于客观真理,名牌学府大于后起高校,高等学历大于工作业绩,应试成绩大于真才实学,既成制度大于发展变化了的社会新情况新问题……
绝大多数普通人脑将不去也无法禁止“认知大于事实”定理在自我大脑中时时刻刻产生着拦截自我否定的勇气和阻扰思想进步的作用力。
对此,假如你思想境界再高一点即可发现问题严重。在思想领域,如果只有基于人脑的“认知大于事实”定理,没有辩证唯物论尊重事实、尊重发展、尊重变化的客观立场,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就用不了多久,全社会将陷入社会学家所忧虑的人脑思维坠入“僵化僵硬”的灾难中——现代社会不是自然规律支配人类生活,而是现有的引进观念、名人言论、雷人新闻、文凭高低、学界标签和广告轰炸在左右万众认知。
初始响应积累是“天才素质”的成因。它提醒社会需要思辨的哲理是:限于人脑既定状况所发现的某一定理,有利于推动辩证唯物论的丰富和发展,它能使世人更清楚地感受到主观唯心论的根源及其思维方法的严重缺陷,更清楚地感受到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好处。
这就是:如果只认可人的大脑中既有的认知记忆积累可永久占领绝对的认知地位,必将导致人脑的新思维不畅和旧观念梗阻,不再去面对持续发生的客观信息。初始响应积累应所构造的记忆存储功能将会减弱,通过人脑的“自发灵性”而表现的“天才素质”将不再发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过去,辩证唯物论没有认识到外界和体内信息可以无感觉无意识进入人脑,无感觉的生化记忆存储也可改变脑功能。人脑记忆积累有明显感觉的记忆过程,如背外语单词——自觉的记忆过程都带有强迫记忆性质。与此相反的是不自觉记忆过程——不曾感觉就完成了大脑记忆存储。如果是后者,也就构成了人类哲学史上长达数千年不能解释的所谓“天才”现象的谜团之一。但是今天,应确信《智慧论》能解释。
现代人对“聪明”一词的理解主要指有智慧、大脑反应敏捷。但“聪明”一词在中国祖先那里不是对大脑的赞誉,而是对接收外界信息的感官响应敏度的赞誉。“聪明”是指“耳聪目明”。其赞誉恰恰与脑功能“天才”成因关系密切。耳朵能响应细微声波,眼睛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视觉阈限。
不同的人因遗传差异可造就不同的感官灵敏度。作为物质性差别,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均属客观现象。然,正是因为有初始差别,又通过有感觉或无感觉的增进积累对初始差别以再造,最终将促成差异很大的人脑响应条件。
一个视觉响应条件灵敏而细致的人,他不论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条件下,其视觉所受传的物像信息,均可自然刺激脑神经递质链接并存储更多更丰富的“光形色”之信息。这就是造就人脑形象思维可以自发地达到丰富细腻的“信息与响应”的微观介质运动的基础条件。
一个听觉响应条件灵敏而细致的人,能通过“耳聪”相比他人更多地向大脑传输声波节拍旋律的细节成分。这就是造就人脑生化积累自发构建音乐形象“天才”思维能力的物质条件。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在成为耳不聪眼不明的聋子和盲人之后,依然能从事自娱自乐的音乐活动,只能说明他的大脑音乐信息存储依然丰富,大脑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依然发达,大脑既已形成的对音乐信息转为生化介质记忆存储的响应条件并无丧失。
正如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先生用微电极刺激脑手术患者一样,那当然不是用声音刺激患者耳膜,而是用弱电流激活患者大脑中既有的生化介质记忆存储,使脑意识仿佛“听”到了交响乐声。正如文学作品中经常读到作家描写人“仿佛听到了这”“仿佛看到了那”一样,那也不是感官对外界的视听响应,而是人脑曾经的视听感觉记忆被激活在脑中重新播放。
艺术家、作家们的创作活动常常是不严格尊重客体信息的。换一句说法,他们恰恰是在尊重大脑微观介质运动所激活的形象思维记忆存储,并据此挥洒笔墨描述或刻画。自然科学把客体奥秘展示给人们,文学艺术创作则是把主体与人脑中的“醒悟”以形象思维的样式展示给人们。你想一想,如果贝多芬原本是个先天性“失聪人”,如果他的脑生化记忆存储中从来没有音乐信息的初始响应积累,他失聪之后的音乐意识又会怎样呢?
人脑后天——指不包括先天性细微遗传差别所积累的特殊响应条件——若也有“天才”响应条件,应该如何科学地思考初始成因?显然,首先要考虑那些相比较而有优势的感官系统通过更灵敏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又通过进入大脑的生化介质存储而造就了人体人脑极为优秀的敏感素质。那些自己不明原因的“天才素质”不过是在无感觉的信息响应和进入大脑的记忆存储中偶然积累或逐步积累而成的。之初,与他人相比,此种积累仅表现为略有特长,若是经过有目的再造和培训,则可发展成差异显著的“天才”素质。
实验课题(NO:04)哪一种记忆积累容易造就“天才”素质?
实验设计思想:此项实验主要推荐给高等院校,分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比较。有明显感觉的记忆积累——强力指导学生死记硬背海量知识点;无明显感觉的记忆积累——经常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大自然熏陶,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压缩到最小范围;经常展开不要求强行记忆知识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经常注重课堂上的各种启发式教育。上述两种教育方法,哪一种容易培育拥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天才”素质呢?当然,无感觉记忆积累既有“后天”积累也有科学界早就关注到的先天性人脑细微遗传差别。
有感觉有意识记忆积累与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积累,两者共同构造了意识起源和意识产生的初始响应条件。此一观点,比弗洛伊德发现人类“意识”与“无意识”精神分析法更深入,它使辩证唯物论从此不屑与唯心论再作激烈争论,而是宽容它包容它——不就是有无“天赋”的说法而已。
与贝多芬天才听觉敏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响应积累是: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勤奋”同样能够达到某种“特长”从“初始无”,逐步艰辛积累到“显著有”的成效。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哲理,正是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原理,即人脑的特殊响应条件,既可无感觉无意识炼成,也能通过自觉付出勤奋代价来积累来增进。人脑既可无感觉无意识获得天才素质,也能有感觉有意识培养超常素质。
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实验”结果是:先天性盲人很容易炼成乐师。
在中国,较著名的典型有阿炳,还有他那不朽的《二泉映月》;较常见的更有旧中国城市街头的乐师,几乎都是盲人。盲人手指感应的灵敏性是一种被动勤奋和主动勤奋相互作用的结果。盲人没有明亮眼睛,听觉和触觉必须为生活承担更多响应外界信息的压力和负担。
于是,专注于以仔细听和仔细触摸来把握外部世界的盲人,实际付出的是听觉和触觉超过常人的勤奋代价,这就容易造就大脑对声波信息和手指感应信息的丰富的生化介质记忆存储、造就相应的脑功能。“勤能补拙”的哲理也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原理。
与此另相辅相成的是:客观环境有利信息刺激条件的丰富性、特殊性也是为少数人赢得“天才素质”初始积累的关键成因。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竞争激发潜能”以及“时势造英雄”的哲理无一例外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原理。生活在不同环境和时代的人其脑生化介质存储积累的进化程度也不相同。在“机遇信息”进入人脑的过程中,同样有无感觉无意识的记忆积累和有感觉有意识的初始响应。
(2017年9月1日加注:脑科学家对“机遇信息”进入人脑记忆积累过程的研究,需要格外重视人在年少时受家庭环境氛围熏陶所构造的拥有“天才素质”的脑功能。可产生的共识是:环境氛围之熏陶给予人脑的生化记忆多数属于不自觉过程。)
(2017年9月1日加注:因此判断许多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经常渗透在环境熏陶中,这是解释杰出脑功能不可或缺的科研课题。《智慧论》潜出后,美国科学界抢先实验验证了睡眠状态下音乐信息侵入人脑的结果,属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的一种。)
由此,推导出“天才素质”成因的要件构成关系式:
先天条件(遗传基础)+勤奋代价(有效时间量)+机遇信息=天才素质(超常值)
上述天才素质“三要素”构成中,任何一种要素达到超常指标后,均可能通过信息与响应的中间环节构成某人的超常智力或超常能力之表现。爱迪生的“1%的灵感+99%的勤奋=天才”的著名公式,并未解释涉及“天才素质”的成因,尤其未说明那关键的“1%的灵感”何以与众不同?抑或应所解答的疑问,是否恰恰与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积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