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红山区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核算,建成运行“智慧环保”监测平台,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渣场全封闭和窑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取缔,各项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均达到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达标天数330天以上。完成老哈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心城区10万吨再生水改扩建、北控水务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工程。完善四级河长责任体系,15个河湖“四乱”问题全部销号。加强地下水和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监管,关停自备水源井267眼,完成关停任务。规范固体废弃物管理,医废处理中心技改升级、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运营,土壤环境质量全面向好。
生态环境治理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红山区自然生态先天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重、修复成本高。工业产业结构仍以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环保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局面尚未形成。
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艰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尚不稳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农业面源污染统一监管和治理仍有难度,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能力亟待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察、督察执法、科技支撑能力与日益繁重的任务不相匹配。环保产业发展较慢,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合力有待增强。
开展多层次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周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控引导,促进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依法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创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地方环境保护,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打造全域生态布局体系。充分发挥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区域防护林生态综合功能。依托环城旅游产业带、306沿线产业带,结合“两山两园景观绿化提升工程”、“杨家湾田园综合体绿化工程”、“赤新旅游公路景观苗圃绿化项目”、“红元大道红山区段绿化项目”等重点线路绿化,推进形成“核、片、带、廊”基本生态网络结构,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空间格局。
实施清洁空气工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城市空气污染精细化防控管理,深化NO2、SO2、PM2.5等多污染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气代煤、电代煤进程,加强工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工地扬尘管理“六个百分百”措施,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执行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道路限行措施。通过地面站、垂直高塔、超级站、无人机、卫星等空天一体化的大气观测设施,构建大气质量预报预警监测平台。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继续全面落实河长制,构建以政府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区、镇、村多级河长体系,实现全区河湖“全覆盖”。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快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地表水环境监测、全面控制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高盐水排放单位氟化物治理工程,督促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提标改造工程,确保企业污水“零排放”。实施新型采样设备和管道机器人等检测、监测仪器,实时监测企业排水和北控进水情况。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持环境质量稳定。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治理,推进土地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控机制,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的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
建设森林城市。加快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强化保育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责。推进分布均衡、功能复合的城乡绿地建设,实现城区居住区500米见公园绿地,优化提升绿道网。积极开展立体绿化和下沉式绿地建设。实施花城花景建设,优化花木品种,打造红山区花卉文化品牌。
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深化推动垃圾分类行动,增强市民垃圾减量、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节能汽车、高效能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鼓励倡导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加快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新建和改扩建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加强开发利用“城市矿产”。
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推进低碳示范社区创建,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创建区域绿色生态示范片区。以围护结构隔热、遮阳和屋顶绿化、立面绿化、太阳能光热应用等技术应用实施为重点,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应用节能环保施工工艺。逐步普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棚户区改造、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将重点耗能建筑纳入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