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身为福建省退役军人关爱协会副会长、厦门市保安协会秘书长的我,越来越感到年轻时期军旅生涯的可贵,正是它锻造了我钢铁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博大的胸怀与坚定的信仰,这是我人生与事业发展的奠基石。
1968年11月15日,我出生于安徽阜阳。1986年11月入伍,我服役于驻厦某部。1999年12月,我转业了,因为缘分的原因,便在美丽的鹭岛安家落户了,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创业青年,有幸见证厦门特区腾飞的辉煌。
2000年初,我与妻子王丽惠在灌口镇经营了一家只有45平方米的小小的杂货店铺——庄林百货店,起早摸黑,艰苦奋斗。围绕着服务于军人与退役军人的生活需要,我们又连续开设了部队军营超市、美食餐厅,再发展到创办了贸易公司、物业公司、保安服务公司等几家企业,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就业、稳定生活。
自公司创立以来,我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金额用于安置退役军人,先后安置退役军人、军嫂300多人,目前公司超过80%的管理层来自退役军人。2011年,我公司获得“厦门市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示范点”荣誉称号。
当我在创业之中小有成就的时候,关心退役军人及家属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心中的最大牵挂。2021年2月,厦门市集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召开优抚对象座谈会,我积极参与,并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等优抚对象。在春节来临之际,我自掏腰包数万多元,先后慰问了30多名老兵,送上春节祝福。我还带着公司员工,上门看望年届高龄的老地下工作者、老地下接头户、离休老干部,为老人送去了生活物品、慰问金以及节日祝福。
我有个坚持阅报的习惯,尤其会关注暑期的报纸。因为那个时间段,高考放榜,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贫困的准大学生,我就看看能否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一年,我看到报道,灌口镇双岭村一名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但父亲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学费没有着落。隔天,我就立即送去一个红包,帮忙解决燃眉之急。同安的有个已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小翁,全家人都在为学费发愁,我主动找到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除了厦门本地学生,外地的困难学生,我也会帮助。有的准大学生需要电脑,我要来对方的账号,就把钱转过去。
当我从后溪小学退休教师杨美仁得知,学校有一对五年级的双胞胎女孩,身体有残疾,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而且女孩的父亲嫌弃她们残疾,离开了家庭,只有母亲带着她们生活。现在母女三人的生活极度困难,双胞胎姐妹经常连学校午餐费也拿不出。我的心里感到一阵刺痛,立刻答应包下两人的午餐费。
每年,我都会和附近的爱心人士一起组织去关爱学校学生,几乎走遍了灌口镇的中小学校。虽然连续多年资助大学生,但为了顾及某些大学生较强的自尊心,我几次婉拒了见面的请求,能不见面就尽量不见面。其中8名大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也算是我心中的欣慰吧。
2011年,我从当地民政局得知了一家自闭症教育培训中心的困难情况,主动联系负责人,送去30床棉被,稍尽绵薄之力。2021年端午节,我组织关爱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给30位残疾人送来320个粽子。
作为一名老兵,我耳边一直回响着“若有战,召必回”的庄严承诺,自疫情爆发以来,我把疫场当战场,争做先锋,坚守疫情一线,甘为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向厦门市集美区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捐赠500只医用N95口罩,向集美区部分社区和一线执勤民警、保安员捐赠1万多只一次性医用口罩、300箱泡面、200箱牛奶。
“坚韧、勤劳,安排岗位稳定退役军人生活收入!”2020年,当我站在“福建省最美退役军人”的颁奖台上时,有种重返战场的豪情。2021年6月2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井冈山举行首届“红色文化传承发展高峰论坛”,我手捧“红色文化传承榜样人物”荣誉奖牌,有种走在长征路上的责任。(文: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