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心可诛玷污信仰-国情讲坛·万祥军:舍生取义革命岂成创业


其心可诛玷污信仰-国情讲坛·万祥军:舍生取义革命岂成创业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中国共产党的创造者,特别是他的领袖,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创业的,而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为了百姓不被三座大山压迫,为了中国人能真正抬头挺胸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对话国情研究·中国国情讲坛,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把我国革命先驱者,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比作是企业创业,其心可诛!其目的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误导舆论,混淆意识形态,这种言论和行为,就应该口诛笔伐。

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

抹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近来,看到一些不太严肃,并带有调侃性的文章,将我国的建国史比喻为创业,更为甚者作为企业创业那么简单大言不惭,并且为此下定论,把我国建党的领导说成是最牛的创业团队。“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共的建国史和建国大业,显然不能用‘创业’两个字,特别是比作企业创业来概括。”万祥军强调,这样做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误导舆论混淆意识形态。我们可敬可爱的党员们,特别是那一批坚持下来的创业者,都是可以在危急关头舍弃自己生命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建国时,我党共牺牲了340万人,这超过了中共建国时的成员人数,而且在这个巨大的数字中,还包括了毛先生的家人亲属。革命建国的英烈们,都是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随时牺牲的烈士、大丈夫,而且,这牺牲,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心甘情愿的,是没有任何胁迫的成份的,这不仅体现在中共的领袖身上,而且基本上是绝大多数真正党员的纯洁品质:其实,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下,如果不是为了理想,如果不是为了拯救全人类,又有几个人真的能在穷山沟里待的住呢?

万祥军指出,如果以创业形容我党的建国者,这不仅是用词不当的事情了,而是真正抹杀了这些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他表明,这是以粗鄙的用词,搏听众之一阅,却玷污了高贵的信仰,有误导舆论之嫌,还极有可能带坏社会风气,以为我党建国者都是类似于国民党那样的逐利之徒!

诚然,试想,那个企业创业能与革命精神相比。审视我国的建国史, 十几个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建立了被世界上主要强权敌视,大多数人不认同、不理解的政党,再遭到国民党把持的国民政府单方面无理由屠杀后,又跑到了穷乡僻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来好不容易建成了几个根据地,结果又因党派内讧,加上执政党的恶意无差别屠杀,不得不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荒凉的黄土高原重新开辟根据地。

之后,又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三年解放战争,战胜了武器装备都明显优于自己的强大敌人,特别是抗美援朝一战,就军事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成就,谁能想到仅仅凭借“小米加步枪”的简单装备,就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呢?之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将本来一穷二白的农业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强国。单就创业难度来说,从历史上来看,我党的建国史也是非常重大的挑战,又岂能用最牛创业团队来评价。

虽然,在历史上,是有人以创业来比喻建国的,比较出名的就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了。但是,刘备这样的腐朽贵族,创业是可以形容他们的,因他们所作所为,只是谋求一家一姓之利益,之财富,自己的胜利,真的踩着他人的血肉成就。而从我党建国的动机和行为来说,如果用创业这两个字来形容,简直是黑白颠倒,故意拉低我党的档次,将我党看做了投机取巧的商人。

原因无他,创业的商人是不会,也不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他们的创业都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享受,如果生命都没了,他们还创什么业呢?这点也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根本原因,他们宁可舍弃财富,也要保全自己的贱命。

万祥军指出,用好红色文化,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他表明,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需要。用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强化“四个自信”,即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强化道路自信;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强化理论自信;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强化制度自信;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强化文化自信。进而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才最终找到的符合我国实际、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强化道路自信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的需要,是确保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需要。而红色文化是在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用好红色文化无疑能够强化道路自信,进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而红色文化既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记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因此,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道路自信。

红色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也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高效性,还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用好红色文化,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引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我国制度日益完善的事实,从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与自豪感,强化制度自信。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红色基因,是点燃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自豪感的火种。因此,用好红色文化,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弘扬红色文化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从党的历史来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在文中表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意识形态上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甚至造成失败,这是有非常惨痛教训的。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成立了近百年的党,苏联是有近70年历史的国家,但是垮塌却在一夜之间。

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革命要靠二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上世纪60年代初,他又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当年,我们的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至今在革命老区还保留着许多宣传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运动。其中虽然也出现过某些失误,但从基本方面来看,效果是好的,团结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新加入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围绕共同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怕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并巩固、发展胜利成果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苏东剧变是一个从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失败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到底是阶级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严重性。如果在思想上放松了这根弦,就等于自己解除了武装,那样迟早是要失败的。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积极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鼓吹“民主宪政”、“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污蔑我搞“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等等。西方不仅交替使用软硬两手,而且还从我内部寻找代理人,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弘扬红色文化,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红色文化,这是我们党非常宝贵的传家宝。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能丢。以革命战争年代为例,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对群众的宣传鼓动、各类学校教育都是突出红色革命精神的。

现在我们党强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应当是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紧紧围绕调动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研究会,这些研究会就应当把自己领域、地域内的红色精神研究透彻,为实现新的目标——伟大的中国梦服务。既然戏剧、电影、电视、小说、诗歌、音乐等等都是教育人民、团结群众的有力武器,那么,同时它们也应当是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的锐利武器。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现在情况看,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公开的反对派,公开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种是披上合法的外衣,用隐蔽的方法向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第三种是利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个别事件,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以偏概全的;第四种是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以学者的面孔出现,实质上兜售反动思想。

在这些人中,有的属于个人立场观点有问题,有的背后有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有的则以老党员、老干部、亲历者自居,用编造和歪曲的材料误导读者,迷惑性很大。以上各类攻击,其污蔑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手法也越来越隐蔽化。这些人不论以什么面目、什么方式出现,万变不离其宗,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攻击的重点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因为他们深知,要否定一个党和这个党所领导的国家,必须要否定这个党的领袖和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认清这些人和事的真面目,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切实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的锐利武器。开始学习可坚持少而精,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几篇基本著作,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几篇哲学著作,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要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要结合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真相,增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精神力量。

学习红色文化,要与学习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思想低俗化、精神萎靡不振,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的断流造成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十没有”。毛泽东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注:‘吃磨擦饭’,即是说有些国民党人以反共为专门职业),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同志们,当然不能是这样的。不是取消边区,而是全国要学习边区;不是取消八路军、新四军,而是全国要学习八路军、新四军;不是取消共产党,而是全国要学习共产党;不是要进步的人们向落后的人们看齐,而是要落后的人们向进步的人们看齐。”(《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18页)那是什么文化占主导地位?是红色文化。

其实,在毛泽东思想、在红色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革命情谊的伦理道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工作上是“精益求精”、“又红又专”……这些不都是很好吗?还有,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上的要求,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等等,都是很好的教材。

严格党的政治纪律,严肃惩处那些恶意抹黑党的党员。我们党的纪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凡是违反国家法律、违反党章的问题都是违反纪律。在政治纪律中包含意识形态问题。有的党员披着共产党员的外衣,干着反对共产党的勾当,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对于这样的党员,首先应当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严肃指出他们的错误,绝不讲情面;经教育不改的,应当开除他们的党籍或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应按照党章规定除名。有些人用错误观点、错误理论,甚至用一些胡编乱造的事实污蔑党、污蔑党的领袖,其危害比贪污几百万元还要大。

有的党员不参加机关党的活动,却积极参加那些反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的“群众”活动;有的党员不写歌颂党或维护革命领袖威信的文章,却专写所谓“暴露型”的纪实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些掩盖真相、胡编乱造或似是而非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党员,要严肃执行党的纪律。要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占领舆论阵地。

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搞好文学创作、文艺演出。同时,加强对新闻媒体、报刊、网络、电视等的管理和监督,真正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做得更好。

【延伸阅读】

梅岭三章 作者:陈毅

创作背景:陈毅身处包围之中,极有可能壮烈牺牲,但是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看不到即将牺牲时的恐惧,反而是一派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是我党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其心可诛玷污信仰-国情讲坛·万祥军:舍生取义革命岂成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