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罕见“降准麻辣粉逆回购”火力全开股指上涨


 央行一手降准,释放长线资金,另一个手是MLF续作和逆回购释放中短线资金,维护流动性,股市也是强劲反弹,央行究竟想干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本次降准释放了大约万亿元长线资金,已经超出市场预期的结构性降准或者是定向降准,今天是降准资金的释放日子,央行流动性投放并没有停止,原来市场预期是对冲到期的4000亿元MLF资金,可是央行依然续作了1000亿元MLF资金,另外还进行了7天期100亿元逆回购,极为罕见的组合拳流动性投放,更是让市场觉得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的宽松。这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转折点吗?

市场做出了积极反应,北向资金今日大幅净买入123.99亿元,A股全线上扬,沪指涨1.02%,报3564.59点,成交额达5075亿元;深成指涨0.75%,报15169.33点,成交额达6643亿元;创指涨1.4%,报3537.39点,成交额达2465亿元,成交量继续维持万亿元以上,受益于货币宽松预期的银行、保险、有色、钢铁和证券都出现明显上涨,昨天弱势的锂电池和光伏也强劲反弹,白酒走势也是可圈可点。

 

回顾本次降准,就显得稍显突兀,市场完全没有预期,突然之间重要会议指出,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马上跟进,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认为本次降准旨在“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强调,“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从六月份金融数据看,还是很强劲的,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12万亿元,同比多增308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008亿元,从社融和贷款增量看,看不出有降准的需求。

从央行表述看,实际上主要是从降低贷款利率角度出发,降低中小微制造业的融资成本,减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升高,虽然央行降准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130余亿元,加上降准大环境下市场担忧经济下滑压力增加,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银行股出现了大跌,尤其是招行宁波银行等出现破位下挫,让市场投资者惊掉了下巴,可是今天在央行超预期宽松下,银行强势反弹,银行指数放量上涨1.99%,背后是央行宽松预期下,银行可以进一步做大贷款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另外央行超预期宽松,经济下滑担忧得以缓解,资产质量下滑忧虑得以缓解。银行在北上资金加盟下,大幅反弹,银行究竟能涨多久能涨多高,我个人觉得不会很乐观,在于机构持股度并不高,缺少反弹动力,另外监管压低银行贷款利率的方向不会改变,而银行负债端成本还是难以下降,净息差很难得以修复。

央行货币政策未来究竟如何演变,中国央行是最难预估的,在于中文词汇博大精深,一个中性货币政策就可以包罗万象,不管是降准、降息、加大MLF操作力度、还是下调MLF和LPR利率,都是可以用中性货币政策和不搞大水漫灌来诠释,言外之意,就是不管央行货币政策动用数量工具还是价格工具,货币政策取向都是没有改变的。

但市场各种预测纷至沓来,有人预期,三季度有可能全面降准1-2次,下调准备金率0.5-1.0个百分点,而7月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降准窗口期,本次央行超预期全面降准,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新的转折点开启,从不转弯到缓慢转弯,接着就是不断转弯,至于会不会来一个中国版的QE,那更是未知数。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未来实际利率是会不断下降的,过去股市不涨在于利率太高,未来5-10年不正常的利率上升将会终结,看10年国债,将来会跌到2%。央行不降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会跌破2%吗?背后也是潜藏着央行货币宽松窗口的开启。

做一个难以证伪的预测,央行未来会不会动用降准和下调利率组合拳,维护流动性的合理宽裕,推动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央行之所以启动货币宽松窗口,在于需要压低贷款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在于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违约的风险,如果央行7月份降准是下一个货币政策宽松的转折点,那么就会影响到债券、股市和地产的价格走势,地产价格目前受到金融政策打压,很难出现飙升,股市则是受到高估值和扩容的双重压力,要走出长牛,恐怕不太现实,但在央行货币宽松预期下,股市大跌也很难。股市强势符合监管指向,那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最大化支持科技创新。

央行货币政策不转向,这不重要,未来降准降息概率有几何?这才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