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统税、货物税和直接税(五)


         二、关于货物税
  ()开征货物税的原因
  货物税是抗战期间的主要税种之一,从其性质上来说,统税并不是一个新税种,而是由统税扩大课征范围而来的。
  如前所述,统税是货物出厂税,必须以工业生产为依靠,开征区域主要在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当时,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地区的统税收入占了该税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华北华东、中南的广大田土沦入敌手,国统区范围大大缩小,统税征收最多的沿海地区沦陷后,统税收入骤然减少。从1937年到1939年的三年中,统税收入预算总额是二亿九千六百万元,实际收入只有六千八百万元,仅及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九七。尽管预算额已大大减少,例如1939年的预算数只有1937年预算数的百分之十八,但实征数额仍远远少于预算数额。关盐两税的情况也是如此,三年中只完成了已经大大减少了的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一点四和百分之六十二点五。这也是由于大部分海关地区和重要产盐区相继沧陷的缘故。
  从关、盐、统三税的情况看,当时国民党政府税收锐减的情况确实是相当严重的。如若把通货膨胀这一因素估计在内,那情况就更加严重。1936年至1940年度平均每月税收实值及其指数见下表 
  年度     平城每月税收实值(战前法币百万元)       指数(1936年=100)
  1936                            70                                            100
  1937                            55                                              79
  1938                            58                                              83
  1939                            20                                              39
  1940                            11                                              16
  从上面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法币的急剧贬值,1940年时的税收实值已不及战前的五分之一。把这种因素加进去,前述统税的实收数额还要小得多。于此可见,战时国民党政府税收减少的情况已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工业生产尤其落后。因此,纩税税源极其有限,统税本身也难以得到发展。而战时财政支出日益增加,税收收入却急剧减少,财政赤字必然愈益增大。为了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充实财政,国民党政府遂于1939年改统税为货物税。
  货物税是统税和烟酒税合并,改称货物出厂税和货物取缔税,还包括战时消费税和矿产税。它开征于1939年,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直至国民党政府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