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滴滴正准备在IPO(首次公开招股),未来将剥离“橙心优选”,将其独立上市。据悉,国内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正预计通过IPO实现至少1000亿美元的估值。与此同时,其高额抽成遭诟病、涉嫌大数据杀熟、面临反垄断调查等阴云也笼罩着滴滴。
高额抽成遭诟病
“乘客付款154元,司机收款95元……”,抽成59元,抽成比例近40%。近期,公众对于滴滴“抽成过高”、“抽成规则不透明”等问题提出质疑,引发热议。在这样的“平台霸权”面前,网约车司机们丧失市场议价地位,乘客只能以更高的价格换取服务。针对争议,滴滴发布《滴滴网约车关于“抽成”的说明》,表示,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抽成约20.9%(其中包括10.9%为乘客补贴优惠,6.9%为企业经营成本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
近年来,滴滴网约车抽成问题讨论不断。网约车平台作为营利性机构,收取服务费无可厚非。但抽成比例到底该是多少?抽成应该如何计算?到底怎么平衡各方利益?网约车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于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拓展人们的出行方式,缓解打车难、出行贵等问题。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进行联合约谈,约谈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要保障驾驶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开抽成比例,确保清晰透明易懂,通知司机乘客支付金额、司机劳动报酬、平台抽成比例等信息;平台公司要主动降低抽成比例,保障驾驶员的劳动报酬。
涉嫌大数据杀熟
近来,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调研,该团队在国内五个城市,花5万元,收集了常规场景下的800多份样本,得出一份打车报告。该调研团队又一次证实,滴滴“熟人”比“新人”打车更贵,苹果用户打车比安卓用户收费更高。在同一上下车地点同一时间使用“滴滴打车”发单呼叫快车以及专车,使用iPhone手机的用户预测价格较安卓手机用户多次出现更贵的情况,尽管差值往往集中在0.5元以内,但在12次测试中有5次出现了这一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从1.0版本的“熟客卖高价”开始,利用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优势,升级成为基于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2.0版本“杀熟”。“这种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价格歧视,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面临反垄断调查
入局者众多,滴滴市场份额依旧领先。相关数据表明,早在2015年,滴滴吞并快的的时候,滴滴所占的网约车市场份额,保守估计就已经超过90%。2016年8月,滴滴吞并优步中国,2017年滴滴在专车市场所占份额更是进一步攀升到92.5%!虽然还目前没有看到政府权威部门的调查统计,但市场份额毫无疑问将远远超过分之五十。
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一系列收购兼并,发展为行业寡头,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地位,各种利用优势地位而形成的垄断行为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开始重视影响市场秩序的垄断行为,继阿里巴巴集团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处以182.28亿元的处罚后(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美团又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滴滴还远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若按此计算,滴滴罚款估计至少要几十亿多则上百亿。
中国出租汽车产业联盟曾提出对滴滴出行开展反垄断调查的诉求,称是为了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在网约车行业格局已经出现寡头垄断迹象的情形下,长期引发社会关注的大数据杀熟、平台抽成比例过高、平台抽成规则不透明、未依法申报并购等问题,都可能触发反垄断调查与规制机制。
阴云笼罩着滴滴,将何去何从?当前,中国网约车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除滴滴出行外,还有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T3出行、高德、嘀嗒出行等平台,除此之外还有近200家区域性平台,他们正在不断蚕食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未来市场格局仍有较大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