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和模式探讨


王先琳: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和模式探讨

 

特色小镇的出现是继城市化发展“饱和”之后,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动能。特色小镇建设一度很火,以至于有一些所谓特色小镇一地鸡毛。-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对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和运营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才能有所有为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双向驱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城市的房价、地价不断高涨,人口的集聚与过度的开发导致雾霾、交通拥挤、环境卫生等问题出现,促使城市人更加向往山水环境优美的小镇与乡村。游客流、产业流、资本流等要素逐渐向“成本较低、环境更好、生态宜居”的小镇迁徙,特色小镇变成了经济建设新的拉动力。

于是,在2016720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随即,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多个部门连续出台政策,鼓励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吹响了国家主导在全国开展小城镇建设的集结号!

跟着,各省自治区纷纷出台地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推动特色小镇建设。

社会各界对这项新政策反应积极,市场第一时间就敞开了大门。这些现象说明:特色小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挖掘内需潜力及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建设扮演着关键作用。小城镇是中国行政建制最底层的城市,小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是产业的培育,比如环保、旅游、信息、健康、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项目应满足“脑洞、性感、接地气”的基本要求。

二要有特色项目的支撑。首先要有核心项目(超级IP),能够产生良性现金流,提升小镇的自身造血功能与变现能力。核心项目涵盖生态环保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科技产业领域里好玩的项目,同时也是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项目。

还要有支撑项目,包括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养、思”等九大产业高频消费项目,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的消费需求,保障稳定的正向现金流。

联动项目多集中在中心小镇周边的美丽乡村,通过中心小镇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其周边美丽乡村产业升级,形成以小镇特色产业为引擎的产业集群,提供返乡创业、全民创新的落地项目,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改善美丽乡村的人居环境。

三是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应包括中心城镇与辐射美丽乡村,中心城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产业造血”中心,应凸显其经济带动作用,辐射周边美丽乡村发展,提升镇域范围内的经济产业优化与物理空间美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通过活动运营将城市消费导入小镇,让小镇变得更加年轻。结合田园亲子、青年玩酷、中年养生、老年养老的旅游消费需求,在小镇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学、养、思”等城市消费项目,升级小镇现有的产业结构,并帮助当地能人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属地百姓就业致富。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运营模式

在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城镇化的普遍规律。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而企业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在于政府方、投资方、企业方的联合开发。

政府方应该给予全力支持。包括协助特色小镇项目立项,争取上级政府(国、省)的在特色小镇、精准扶贫、PPP项目、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配套建设道路、市政管网、桥梁等基础设施;联合企业进行推广宣传,提升小镇知名度与影响力;与企业共享招商引资渠道,联合招商等。

应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投入,根据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产业促进会的数据,2015年超过一万亿的旅游投资,50%以上是民营投资,集中在休闲度假类项目,投资主体包括地产、煤炭、农业、水电、保险等不同行业,社会资本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特色小镇需要企业主导,来调配多方企业资源,联合开发建设运营。包括导入核心项目、支撑项目、联动项目等产业资源,提供小镇产业内容;调配资源,为小镇引人、引智、引资;进行小镇前置运营规划的编制,承担规划设计咨询、投融资服务、PPP咨询建设、工程建设、招商运营推广等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