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文化(万)经和世界公民文化体系下部/远航


绿色生态文化(万)经和世界公民文化体系
 
下部
 
                  作者:柏立冬
 
总策划:   胡石英
总顾问:   胡木英
策划、总编辑、作者:柏立冬(东),字方杰
执行编辑(顾问):杨利英
松柏创作网络联系人:李录林
 
第二章
 
圣贤、念相、物所、远航、意境
 
 
第四节
 
远 航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柏立冬题
 
 
 


绿 语 林 俏 皮 道
           
          作者:柏立冬
 
    开篇引言 孔夫子挂腰刀——有文有武,孔夫子上阵——文武双全,秋后的西红柿——里外红,腿上贴邮票——走人了。大千世界,百姓大众的雅世行言。
 
     第四讲学堂 胡石英教授与恩格斯时空对话:我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对您恩格斯和马克思十分敬仰和崇拜,对你们写的书就十分了解。父亲在休闲的时候,经常把我和姐姐叫到书房,给我们讲你们的故事,经常给我们念你们写的书,到现在我还记得您恩格斯在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每个个别场合和每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恩格斯您接着说:“在辩证哲学看来,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象。这一段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当时我父亲把我和我姐姐叫到书房,曾经跟我们念过这一段。同时父亲还把您写的这一段更加明确地解释给我们听。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任何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我记得当时父亲把您恩格斯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解释成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堂课主要谈一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选集共四卷,您恩格斯在第三卷自然辩证法:导言,《反杜林论》自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的自然科学辩证法,运动的基本形式,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的作用,〈札记和片断〉(摘录),《总计划草案》,《科学历史摘要》,《自然科学和哲学》辩证法,[(A)辩证法的一般问题,辩证法的基本规律],[(B)辨逻辑和认识论,关于“认识的界限”],[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数学],[生物学]。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地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吸引和排斥。在磁那里开始了两极性,它在那里是在同一物体中显现出来。在电那里,它就把自己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带有相反的电荷的物体上。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和排斥过程。在有机生命中,细胞核的形成同样必须看作蛋白质的极化,而且进化论证明了,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怎样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而一步一步地前进,一方面进化到最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进化到人。同时还表明了像“正”和“负”这样的范畴是多么不适用于这种发展形式。我们可以把遗传看作正的保存遗传特征的方面,把适应看作负的不断破坏遗传特征的方面,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适应是从事创造的、主动的、正的活动,遗传是进行抗拒的、被动的、负的活动。但是正象在历史中进步是现存事物的否定一样,在这里——就纯粹实践的理由来考虑——也是把适应看作负的活动转好。在历史上,对立中的运动,在先进氏族的一切存亡危急的时代中表现得特别显著。在这种时候,一个民族只能在二者中选择其一,“非此即彼”,而且问题提出总是和一切时代玩弄政治的庸人所愿作的完全不同。
您恩格斯引用黑格尔《全书》第一部第256页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些也已经在有机界中失去了意义的范畴,是不适用的。无论骨、血、软骨、肌肉、纤维质等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有机体既不是简单的也不是复合的,不管它是怎样复杂的。我就先与您恩格斯谈到这里,最后我代表父亲和全家向您恩格斯致以崇高的敬礼,并通过您向敬爱的马克思致敬。
作者评说:胡石英教授的父亲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同志。他一生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实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一贯倡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理论指导党的事业,坚持民主集中制。一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人正直,人品正派,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支笔。编辑了《毛泽东选集》共四卷,编辑了《陈云选集》,编辑了《邓小平选集》。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献由乔木同志领导编写、定稿。母亲谷羽同志曾经参加两弹一星工作,并参加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是一位工作踏实敬业的优秀科学家。
        接下来讲中国典故 泔鱼:《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餘,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杨倞:“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説。”卢文弨《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诗:“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门人告诉曾子洎渍之鱼容易变质,吃了有害于身体。曾子泣涕伤怀,深愧知之已晚。后以“泔鱼”(泔实为洎,即添水渍之)比喻追悔以往的过失。
 
 
 
史 迹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
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
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
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
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
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松 柏 绿 色 生 态 文 化 休 闲 园
 
绿色生态文化(万)经 —— 睿道经
                         作者:柏立冬
 
10061、含血喷人,先污其口。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纵然积恶终身,一悔便是回头。莫谓功成九仞,一骄便可坠地。“经验”就是人们就业、打工生计的生存和创业、谋生发展的社会实践中的事情遇到问题——挫折、艰难以及如何处理的方法。当然杜威指的“经验”是精神生活或者意识的全部的经历过程的做事、遭遇、追求、爱、相信、坚持等过程,是人的主体在进行着。达到主体、对象、过程的统一性。比如人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某件事情喜欢、知道和感觉的过程。杜威特别重视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对象统一,认为二者不可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经验。自从生命来到人世间,内心的念向与五脏六腑、大脑、四体共同发展,四十年头前血气方刚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上进心。也就是在这种阶段,从内心到大脑的认识还在模糊、还不太清晰之中。四十年后内心活动趋于平淡,大脑逐步成熟,对人事物的认识已基本定型。到六十岁思想随之逐步退化。在这个阶段,见识精深,但是体力明显不如四十岁的阶段了。大千世界五十岁是事业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六十岁就应该退休,七十岁就是古来稀了。由于机能在不断地退化,勇气和胆识也随着身体的衰败而逐步消减。当在应该雄气满怀时,也有未老先衰的年青人办起事来缩头缩尾,对人世间的人事物不感兴趣,好像将要走进火葬场。同样老当益壮也是正常现象。古人经典:气度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10062、患难之束,当以心制境,不当以境役心。处处体认,则顺境反不若逆境之受益矣。如何实现生命过程中的人生正确价值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在就业、打工生计的生存和创业、谋生的发展实现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解决衣、食、住、行、看病、养老中为增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福利做贡献,以经典书与社会实践发展相结合,形成正确切实可行的行为文化、理论文化、宣言文化、交往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化为仁人为我、我为仁人,以实际行动和实在效果面对利益的平台,应该采取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展现出仁道契约法制的互动。这种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将人格当作整个生命过程直接目标而获得这一果实。在天地间人格的获得意味着整个个体的生命得到最恰当的发展。大脑中意念与身体的气血共同发展或是共同消减,在初生牛犊不怕虎、见识未定而敢于有为,当不惑之年以后,有了定心、见识既定而事有酌量。当走到生命过程后阶段的初期就有些力不从心,见识或者博学有了一定程度,精力却不由得自己就已经精气神不足了。常言六十七十致仕,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精力开始衰退,思想趋于保守,就应该是在家呆着抱孙子的时候了。在这种说法和方式下相互作用的许多人事物的经验,当另一些方式和另一种自然对象与人的机体相互联系时,人事物又如何让经验得到方式。杜威的“经验”就是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的变化,都能得以观察到畏惧、渴望,同时也指种植、收割、工作、欣喜、希望、畏惧、计划、求助或是在垂头丧气或是欢欣鼓舞的人。古人经典: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10063、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格是人的内在特性的最高实现,它是一种勇气,以勇敢的气质来面对生活,并在就业、打工生计的生存和创业、谋生的发展中对形成个体一切因素完全证实,是对与最自主地实现积极主动的自觉相联系的一切维持生命呼吸那么一口气活着的生存条件的最佳适应。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也就是说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人们的精神,社会实践存在的发展决定人们的思维逻辑方式。杜威认为,传统哲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二元论,传统的二元论将经验当作知识即立体与对象或者说经验与自然或者说精神与物质人为地分割开来,将投入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那就是精神、物质。思维、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基本概念,变成一个调整或协调两个分不开存在的领域。生命的大脑是支配人们就业、打工生计的生存和创业、谋生的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大脑的思维的器官。然而思维的源泉在于知识、文化与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大脑中的意识是属于人体的机能。大脑的存在是不会产生意识的,只是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那就是知识和文化在社会实践发展中同客观存在的一切人事理打交道,也就是与共事的人和周围打交道的人们一起携手做好手头上的事情,让大脑、四肢等器官同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发生了联系,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程度,这就是意识。人与人之间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看法,首先都是根据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成不同视角的不同意识的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不同形态。古人经典: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10064、因果规律对于自然科学的规律都必须依赖经验的证明,无论是被经验证实或否证。但是逻辑规律不需要经验去证明,就像排中律,在一个论证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真的。或是A或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中间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不需要经验去证明什么。对于哲学而言,理念、物质、经验、实践、检验。就拿唯心主义哲学的上帝与理念。唯物主义哲学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被唯心主义广泛质疑。经验是根据地理、环境、人事物不同的程度而总结出来的,不会像排中律论证在不可能否定的出发点,这就是逻辑规律。任何宗教都不可能违反逻辑规律,因此,从逻辑规律的出发点——逻辑与大千世界、人类社会、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逻辑分析剖析大千世界,人类社会大自然就是如何确立大千世界逻辑结构、人类与大自然逻辑结构、人与社会逻辑结构。一言以蔽之,逻辑哲学论就是在大千世界、人类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切发生的事情开始,大千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10065、逻辑是大千世界的一面镜子。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是由万物所构成的,既是具体的物,就看得见摸得着。而逻辑却是完全抽象的东西,它从形态到内容都截然不同。镜子与镜子之像都是完全一致的,至少形态上是如此,然而逻辑应该是大千世界的镜子。哲学是分析大千世界存在人事物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处理。逻辑是大千世界一面滤镜,滤掉了大千世界万物的具体形态,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即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大千世界万物的存在形态万千、变化多端,都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大千世界,人类社会、大自然就是联系之网,逻辑映照就是这些联系,就是联系的总和,就是大千世界逻辑结构。在这万物之间的联系内在的、牢固的、必然的也就存在万物本身,来得更可靠、更必然,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就是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概率如何高,总会有例外,总是在偶然与偶然的总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近似规律,进一步说就是相对论。对于逻辑就是必然性,一切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总和,不可能有例外。
 
 
 
 绿  经  故 事
 
 
 
                  作者:柏立冬
 
 
 
小凤老师走进五年三班的教室,上了讲台就和同学们说今天是星期五,下午语文课咱们讲故事,完后她就接着教柏宇川来给同学们讲知错就改的故事。小柏上了讲台看看同学们就开始讲:有个姓吴的是咱们山西山区这一带的人,他名叫吴勇,年轻时代个子高力气大,父亲很早生病去逝了,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由于没有父亲也就家里没有人管束,成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强盗手里夺刀——胆子不小。村里的人都很怕他,强盗打先锋——贼横。离村不远就是原始森林,经常有野豹来村里伤害老百姓和家畜,村里的人把吴勇和野豹联系在一起,称为两大害虫,魔鬼找妖怪——坏到一块儿去了。
有一个初夏的上午,吴勇刚出门就看见村里的人们闷闷不乐,他就往村口走去,看见一个白头的老人问他村里的人为什么都愁眉苦脸,白头老人没好气地说:“俩害虫没有除掉,怎么高兴得起来呢!” 这是吴勇第一次听村里的人讲“俩害”,而最让村里老百姓头疼的还是吴勇。
当吴勇在村里散步,看见周围的老百姓总是闷闷不乐,他又碰到一位老人随口问了一句,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俩害还没有除掉。吴勇很纳闷地说:哪两个害虫?老人说:山里的野豹再加上村里的吴勇。这下子三堂审苏三——真相大白,这一下可把他惊呆了,骆驼长獠牙——变相,半天没有缓上气来。过了几天后,吴勇带上弓箭,背着利剑进了山里的森林去找野豹去了。刚走进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风啸声,野豹从远处窜出来,大狸猫伸懒腰——唬起来了。吴勇马上闪到一边,躲在大树背后,拉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了野豹前额,顿时结束了野豹性命。熊瞎子耍马栓——露一手。吴勇回到村里,见人就听说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豹抬回村里,村里的人都赞扬吴勇替老百姓除害。这下子,吴勇沾沾自喜,真正明白在老百姓心目中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情,做什么样的人物。第二天吴勇离开村里找国学大师,决心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清枫木做杠子——硬邦邦。想到自己白白浪费掉大好时光,后悔自己觉悟太晚了。国学大师勉励吴勇:不要灰心,什么事情都要辩证地来看,就是由于你的错误已经犯到极致,那么就会物极必反。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提傀儡上戏场——缺少一口气儿。确定自己坚定的志气,就一定会有出息。
从此吴勇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回到村里刻苦读书,特别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与周围的人真诚相处,后来还考上了大学,在大学三年级入了党,毕业后回到偏远的山区当了第一书记,带领村里的老乡们修路平地、科技开发、经济引进开发,苦苦干了五六年。省里看他成绩优先,让他到省党校学习三年,毕业了到市里某一个局里当了副局长。
 当柏宇川讲完故事,小凤老师十分高兴地说:讲得好,回到座位去吧。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 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