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架?


  「午夜時分」除了打架,還能幹什麼?

       

        西方政治有兩個關鍵詞:情緒與情感。

  這幾年,西方曾出現民粹主義,所謂右派紛紛執政的現象,得益於對民選政治的這種把握。一度讓很多國家感到恐慌,好在荷蘭和法國先後扭轉了這個局面,不過,巴西還是繼續向右,印度也有點過分,這也算是一種政治市場行為。

  情感方面,西方還是植根於所謂自由民主之中。一時半時改不了,或許永遠改不了?。說的難聽一點,西方自由民主對國家是一種撕裂狀態,反對疫情隔離就是不顧大局。

  拜登老先生應該善待國民和世界,他的政治立足點是情感型的。延續奧巴馬的一些政策、民主黨親民、走親訪友,對中國釋放老友記。

  作為政治家,選擇情感,類似建制派。拜登希望撥亂反正地把奧巴馬時期的好的政策升級處理。新官上任三把火,結構性的選擇從樹敵開始,潛台詞就是美國依然有能力制裁俄羅斯,有能力遏制中國。政治對手俄羅斯;經濟對抗中國。

  不管是情感,還是情緒,政治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西方哲學有“共同體與政治”,而且,“共同體”在西方哲學里是一個高頻詞,也就是解釋社會時或哲學闡釋時,經常把“共同體”作為一個參考系:西方民主的對象。

  也不知道“政治”這個詞最初怎麼來的,反正亞里士多德有一本《政治學》,距今2500年了,說是政治開山之祖。書幾年前看過了,沒什麼印象了,中等厚度,4、500頁。也許流傳至今,早就融進歷代歷朝的政治智慧?

  現在的政治就是人人感覺的那個樣。

  未來的政治或者政治的最終是什麼?

  肯定不是打架,而是。

  政治語言或語言的/言語中的政治都是一個歸宿。

  ~~Chamheiquen

 

(圖片均來自鳳凰新聞客戶端)

 

【原創作品、權利保留、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