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造的“负价值”何以长久不衰?


人为造的“负价值”何以长久不衰?

  “负价值”(坏价值)的制造是没有成本的,而其负作用、负影响的社会负价值却是很大的。

  例如,在马路上随便吐一口痰到地上,后面的人如果反映慢就有可能一脚踩上去,踩上痰的脚需要走几步才能抹掉痰的残留,而这几步就又被其他人踩到,并且充分地发挥到空气中,就有可能造成传染性问题。再例如,一辆汽车坏在了高速路上,而高速路上又没有凹凸出去的紧急停车带,那么,后面的车就可能堵塞了上百辆或更多。如果堵车10分钟,则100辆车堵车的时间总和就是1000分钟(约16.66小时)。更为凄凉例子则更加缺乏道理:两人因小事吵了起来,围观者不仅不拉开劝解,反而说些火上浇油的话,头脑愈加膨胀的两人动起手来,拿起身边的东西互摔起来,结果一人被打破了头部,警察也参与进来,造成了个体损害之外又加上社会整体成本。当然,更为普遍而典型的例子很多很多。

  从悲怆经济学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则更加凝重。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个体本应为社会创造价值,至少不创造或少创造负价值,这样,社会整体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而个体也才能从中获得益处。
  百姓的生活质量满意程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基本生存成本的大小,而社会公共条件和机制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因而,就成为衡量它是正价值(好价值)还是负价值(坏价值)的基本尺度。
   正价值(好价值)的创造或制造需要付出不少的成本,最基本的就是要把社会整体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收益(损害-损失)一致化、同一化及一致化,然后计算出每个个体的数据,再得出社会整体的数据。利用大数据的计算,公共利益课题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为大首都圈最近的燕郊每天有十多万人来北京市中心上班,如果没有白庙检查站(收费站)不堵车的情况下,20多分钟就到达国贸,而又检查又收费的程序好像就没谱儿了,有时有可能在那里晒着半个小时甚或更长时间。如果仅仅按一半人遇堵15分钟的保守计算,那5万人之和就是75万分钟。这个就不是很少的社会成本,这就制造了社会负价值(坏价值),因为,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个体都付出了代价,从而形成了损害-损失的负价值。其实,这个有趣现象的解决方案很多,不知为何科技是发展了,怪象却很落后?

    亚里士多德把物体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而惯性具有自然的抵抗性,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其原有状态:或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正像网上报道的那样:收费站女士很情绪地表明“我只会收费,如果收费站撤了,我去干啥呢?”没错,收费站的功能好像就落在了安排就业的肩膀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强制外力作用,检查站(收费站)是不会撤销的。极少数人的就业与大多数人的时间损耗,这个数学是需要很多学者们计算一下的,或者,因为大数据技术还不够先进成熟,或许,有能够计算明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