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跨界与相对专业(2月21日)


专家:跨界与相对专业(221日)

 

这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这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这是个让人绝望的时代!

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这是个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时代!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时代!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CCTV跟毛头小伙子辩论关于“不务正业”和“不务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貌似易先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其实所谓“不务正业”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换句话说,“只务正业”和“只务专业”的人一样,在传播之中都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现在数据和流量成为核心资产,社群营销已经成为新零售的主流,机构之间流行异业联合、跨界打劫, 不管是视频传播还是音频传播,专家顾问纷纷成为博主,依托专业推手团队进行助推。而专家为了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纷纷关注自己之外的社会敏感话题,从不同视角看社会热点话题。因为从传播的视角,专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鲜活,就没有办法赢得更多关注。

专家做推广,或者以传播效果为成败的依据,甚至当专家面向自己的受众推荐相关领域的产品,成为产品的代言人,以专业为根基做传播,在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商家销售产品,自己得到合力的回报,虽然从商业逻辑的解读是成功,但是从专业研究视角却被弱化了,而且把学术所特有的严谨所带来的专业形象作为筹码,去得到商业角度的财富,总是会感觉有些失落,但又能怎样?因为没有现实意义的专业研究,都将被束之高阁。

 

当然专家都要画地为牢,耐得住寂寞,跨界的专家会让自己有撕裂的剧痛,即使很是努力都无法上岸。

凡事假如翻来覆去地思考,注定一事无成,因为一切思考、论证、争论辩驳和执行微调都需要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参照和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即使你的解决方案是对症下药,而且行之有效的,那么此一时彼一时,在刻舟求剑的道理之下,会让这样的行为成为“补救方案”,或者需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总是会让我们变得很被动。

专家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要追求前因后果,要分析条例清晰。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专家已经足够磨叽的了,假如再跨界,不仅在专业度上会有折扣,而且在认知上也会变得缺乏主见,因为认知角度不同,理论基础不同,要想求得认同,基础比较差的需要先行去补课。

有些专家只适合理论研究,比如历史考古、文字训诂,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无法从书本到现实,对未来更是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比如穷经皓首地论证是非功过,只是在最大限度地证明自己博学,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但是除非盖棺定论甚至以此来制订方针政策,而且需要在现实中有比较强烈的可类比之处,否则即使再努力刻苦,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

研究文史的人更倾向于语言文字的精准,论证以往历史上所发生的,其实正确与否并不是那么太重要。而研究理工的,则更多的是在用科技力量让人拥有更为顺手的工具,甚至去改变世界,我们总是会慨叹世风日下,当下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但其实科技改变生活,让我们变得更便捷的同时,也在满足人的贪婪和懒惰,效率提升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亲力亲为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是需要拖慢进程,让我们拥抱并回归传统,还是需要加快脚步,让我们快速拥抱未来?这之间的两难选择,让我们矛盾与纠结。

 

其实只有舍弃一些才能抓住另一些,所以一切的关系都是矛盾与冲突的。

在劳资之间,在资本与实体产业之间,在男女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反。你总是不能讨好所有人,换句话说,只有得罪一些人,才能讨好另一些人。

当你成为一个平台,就需要有平台的心胸和包容,就可以相对不是那么专业,因为假如你成为一个成功的平台,自然有人可以给你贡献专业服务、实用产品和独到内容。

作为平台的创始人和规划师,你不仅需要给你的专家们画地为牢,而且需要给他们挖坑,让他们呆在里边别出来,当然你需要给他们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呆下去的理由。因为专家是需要圈养的,向往并追求自由的专家都是在自掘坟墓。

 

从打造自己的专业形象角度,专家需要的不是相对专业,而是绝对权威。专家需要的不是民主和亲民,而是权威与集权;专家需要自信而不是首鼠两端,畏手畏脚,失去主见。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专家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所指引的才是阳光大道。

专业精深和自由自在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享受自由就会丧失厚重,享受闲散就会丧失权威。向往传播就会在研究方面打折扣。专家不应该是评论员,因为评论员往往会出圈,什么都想说的评论员,最终只会朝向不伦不类发展。只有选择闭嘴才能保持自己独特形象的树立和传播,甚至成熟而理性的形象。

 

任何一个行业都涉及营销与被营销,专家需要有营销的本事,却需要给别人提供机会,让自己被营销。专家需要被人追捧,习惯于坐轿子,但是不能用自己抬自己。抬轿子的人是别人看到的,虽然辛苦,却活在光鲜靓丽的舞台上;坐轿子的人必须是默默无闻的,含蓄的,虽然有些孤单落寞,却落得清闲自在。

 

贾春宝

202122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