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牛”画非《五牛图》莫属,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作品
子时钟声敲过,我们就告别了庚子年,迈入了辛丑年。在古代,牛可以作为祭祀品,也可以作为耕种与交通工具,可以说,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或许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从古人流传下的艺术作品中看看牛到底是什么样子。
回溯历史,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居民就已饲养了水牛。商周时期,牛作为祭祀品用以祭神,在青铜礼器中有不少牛尊。至汉代,牛已成为辅助人们耕种的动物,许多汉画像石、画像砖都对牛耕现象有所表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出现了很多牛的身影,如“白牛”“野牛”“耕牛”“二牛抬杠”。唐宋时期,牛作为一种物象被画家群体描摹下来,展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艺术风貌,牛的形象更加丰富起来。
写生


唐 韩滉 五牛图纸本设色20.8×540cm
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打开手卷的方式徐徐展开,五头形色不一、神态各异的牛展现于眼前,以中间正对观者的牛为界,两旁的四只牛或低头食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首相望,每头牛目光炯炯,构成了既独立又整体的五头图。宋元书画家赵孟頫评价该画:“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唐 戴嵩 斗牛图水墨绢本 44×40.8cm
韩滉的弟子戴嵩也擅画牛,对牛的观察细致入微,造就了其写生作品的魅力,后人谓之得“野性筋骨之妙”。《斗牛图》绘两头壮硕的牛相斗的场面,一牛掉头前逃,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


明张宏画牛图卷(局部)纸本 27.3×441.3cm
耕作
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中指出:“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由此可知牛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因此牧牛风俗盛行,以牛入画的传世作品也甚多,宋代、明代、清代都有类似的画作,但牛在一年四季或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有些不同。

明 戴进 春耕图 绢本浅设色 61×37cm
古人的农作活动遵循着自然法则。春耕时节,农夫挥锄劳作、放水灌田。田地里,老农赶着耕牛拉犁翻地;河岸另一面的柳树下,一老农正系草鞋带,一头牛卧地休息。春日下,农夫与牛配合得恰到好处。

南宋 李嵩 龙骨车图(笔耕园) 绢本 25.6×26cm
翻车是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牛作为辅助人们农业生产的家畜,人们往往利用牛拉使翻车齿轮转动。李嵩的《龙骨车图》画一孩童骑在牛背上挥鞭赶牛,让它带着圆盘绕圈,使水车转动。远处的小牛则悠闲地低头吃草。这张画细致地展现了宋代农业灌溉技术,也让人体味到人与牛的相处是如此融洽和谐。
牧牛
俗话说:“青草旺,牛马壮”。要让牛干活,就得让它吃饱。《东观汉记·光武纪》记载:“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山清水秀、野草丰茂之时,人们便将牛牵到野外放牧,让牛吃草、活动。过去,一些大户人家,专雇一个大孩子放牛或马,故有“放牛娃”、“放马倌”之称,因此牧童与牛的组合见于大部分牧牛题材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