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逐步市场化,有利于上市公司优胜劣汰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今年前11个月沪深股市累计有137家上市公司终止定增。其中,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或由于批文到期失效,或是批文有效期即将届满而终止。在这一切的背后,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定增正逐步实现市场化。个人以为,这将有助于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也将有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配股、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等。在定增这种融资方式未推出前,配股与公开发行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手段。而在定增融资模式推出后,由于其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方面的特点,因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最爱。目前每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中,定增融资占据绝对的比重。
 
    就像新股IPO时,发行人希望能以更高的价格发行新股,以期融到更多资金一样,上市公司再融资时亦是如此。不过,从今年以来的情形看,即使是获得了证监会的批文,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亦终止定增融资,个中的原因显然更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终止定增融资,原因各不相同。有监管政策方面的原因。比如经过改革后,上市公司定增允许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了防止利益输送现象的发生,战略投资者的锁价定增会受到严格的监管。比如创业环保的定增方案拟引入战略投资者长江环保集团与三峡资本,但由于后者为前者的一致行动人,因而受到监管部门的问询。该公司的定增最终夭折。
 
    有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启动再融资,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获得证监会的批文,再到最终融资成功,个中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期间所处行业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处在风口上的项目,一旦市场热点退潮,再实施融资,市场往往会不买帐。
 
    股市行情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股市行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波及到股价的涨跌上。如果股价上涨,定增发行价格水涨船高,这无形中会增加定增持股的风险。而且,高价发行,个中也存在其发行价格是否得到定增参与方认可的问题。因此,高价定增的话,容易引发参与方的抵制。
 
    如果股价下跌导致定增低价发行,上市公司方面显然也不会愿意,这是不容置疑的。毕竟,没有哪家上市公司愿意将自家股份“贱卖”。而且,发行价格太低,容易导致募资不足,进而会影响到募投项目的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可能终止定增融资。
 
    事实上,虽然百余家上市公司终止定增,并不乏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企业质地、潜力、成长性等显然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仅仅就今年的定增再融资案例而言,像宁德时代抛出的582亿元的定增预案(后修订为450亿元),就受到市场的追捧,而去年7月份,该公司完成了近200亿元的再融资。即使是连续的巨额再融资,宁德时代股价仍然能频创新高,与该公司成长潜力巨大,被市场极度看好关系密切。
 
    此前,上市公司再融资会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配股对净资产收益率就有要求。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松绑之后,随着对再融资有需求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因素对于再融资能否成行,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今年百余家终止定增的公司,要么都是中小型公司,盈利能力平平,要么是募投项目没有什么亮点,也不被市场看好。
 
    上市公司定增逐步实现市场化,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优质企业的好项目会遭到市场的争抢,发行价格可能提升,且不会存在募资不足的问题,这无形中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质地平平,没有多大前景的项目可能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最终导致定增发行失败,反过来又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某些上市公司如果长期无法从市场中再融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甚至不排除因之产生退市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增实现市场化,也有利于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