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视觉艺术
视觉之美
许多年以前,我到欧洲一个国家的小城市中去写生,当时天上下着朦朦细雨,映入眼帘的是自然和谐的小镇生活景象,点缀在绿水林涧的是一个个如童话般的住宅,你几乎不用去真正地走进普通人家,就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宁静、幸福和充实,因为,在你的视觉感受上,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美-已经告诉了你一切……。
我的艺术生涯也是从描绘美好的事物开始的,后来又拍过电影、广告片。现在还做成了几个服装、服饰品牌,开办了环境艺术公司、模特经纪公司等等。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都是美丽的,它们之间的唯美精神也是相通的。
希望获得视觉的享受,其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好像人的眼睛里不能揉进沙子一样。从视觉的角度上看,人们更愿意全身心地享受大自然的绚丽缤纷,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人们通过视觉去捕捉、去感受、获得了美的愉悦,这些愉悦在人的心灵中流淌,产生出对美的无限遐想,也带动了人类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并推动着人类把这些向往与渴望从智慧变成现实,不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今天,人们对视觉享受的渴望,已经日益转化成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的公园、绿地?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为了环境质量的考虑。当你挽着亲人的手,漫步在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街头,得到更多的是身心愉悦的视觉享受。我们的服装越来越靓丽,房子越来越精致,连手机外壳也有越来越多的花样和色彩,这些都充分地反映出人们对视觉美的追求。
我曾游历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视觉产业感触颇深。比如意大利,虽然从国土面积上看是那么小的国家,却是西方七强。它有华丽的服装,经典舒适的皮鞋、箱包,有法拉利-世界上最棒的跑车,这些其实都是视觉产业发展造就的产物。去看一看罗马、米兰、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美仑美奂的绘画,经典绝妙的建筑、雕塑。凡此种种,不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更为旅游业、文化业、传媒业、商业等带来了无限商机。
现在,我们的城市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到处可见摩天大楼,从远处看和国外的大都市没什么两样,但近看就差强人意了,在许多细节设计和创意上差距非常大。再比如人们的着装、气质,城市雕塑、街景,以及建筑物、各种公用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方面……艺术家有太多事情要做。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艺术天份,更应该有深切的社会良知。他首先应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以关怀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已任,音乐、色彩或文字只是用来表达他对人文关怀的工具而已,但整天在工具、技巧上下功夫的人,充其量只是工匠。我自己始终在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我一直在倡导国民素质中应具备大美术、大视觉的概念。美术最初的语言是绘画,通过色彩来记载历史,描绘文化 ,以后人们又发明了摄影术、电影。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有了电视,INTERNET,所有这些段都为普通人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视觉艺术观念,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媒介。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让视觉艺术走出自命高雅的画室,走出孤芳自赏的沙龙,充分去调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自己的艺术感悟、美学理念贡献给社会和公众,让生活变得更美。这本高品质的杂志--《青年视觉》,也圆了我多年追求的一个梦想。我认为,整本杂志都要贯穿着超凡脱俗的设计理念,内容涵盖人文关怀、时尚生活、文化艺术、影像思维、空间美学、工业设计等等和视觉唯美主义有关的内容,力求每一页都闪耀美的光彩。
在英文里,VISION的含义不只是简单地看,它更有眼光、前瞻性、想像力的含义。从发刊至今,视觉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在市场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我为此感到高兴。希望这本《青年视觉》杂志,着力打破习惯的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世界、观察流行、引导消费,给予读者完全国际化的潮流体验和视觉享受。
有句话说"美学和哲学是科学的两个翅膀",我很愿意将这两者都奉献给社会和公众,和大家一起,用灿烂的心情拥抱美好的世界。
颠覆视觉惯性 Breakdown Visual Barrier
在世界各地行走,我的视线常常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文化所灼热。它们可能来自城市的总体风貌,也有可能是一个细节;可能是一件艺术品,也有可能是日常用品。它们新奇与美感珠联璧合的双重力量,象一团炙烈的火焰,在照亮眼睛的同时直逼内心深处。
同样巨大的视觉震撼力来自于儿童画。孩子是天使,透明的眼睛和纯净的心灵就是两个翅膀,托举着他们飞翔在无限高远的自由王国,摄取和开发世界中最富想象力的视觉可能。也引领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视觉空间和享受当中。
一个是深厚积累之上自由挥洒的成熟的视觉艺术,一个是没有一丝负累的原始创造力的体现,两极的创造同样带给我们强大的震撼,在把我们的视觉推出常轨的同时,也触发我们思考一些问题。
太多时候,我们视觉文化陷在一种陈陈相因的惯性当中,缺乏亮点和创新精神,既没有孩子天真的独特,也无法达到成熟的个性。我们太中庸,所以也就显得平庸,大家都能接受,但缺乏让人激动、让人眼前一亮的力量。
颠覆这种视觉惯性,创造全新的视觉文化,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肯定是最值得期待的人。他们是最能发挥独特创造力的一代。思想包袱少,敢于独自上路。惯性往往来自于缺乏冒险精神。顺流而下永远是安全而容易的,而逆流而上不但需要付出更多,还要抱有不畏失败不求名利的决心。
其实设计史上和艺术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场颠覆视觉惯性的革命,用新的表达方式挑战人们旧有的审美观念。很多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叛逆者也许有很多,成为大师和经典的,必定是经过岁月大浪淘沙的少数。因为标新立异,绝不同于哗众取宠。
在新奇和美感之间,一定要达到平衡。创新就象走钢丝,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平衡。但这谈何容易。这里面不但有激情和本能,还要有理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专业和经验与创新精神并不是绝对的矛盾,专业和经验往往是创造力可以使用的锋利武器,全看怎么运用。还要有开阔视野之上的胸襟气度。否定是一种勇气,扬弃更是一种功力。否定一切的人自己也无法很高,因为真正的巨人总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对传统文化中精粹的继承,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都是重要的力量来源,它们是很好的燃料,独特的才华和创造力有了这些能量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此外,颠覆视觉惯性的难度在于,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定式,还有别人的。视觉惯性的强大和可怕在于它是很多人固守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比如,一个广场,从决策者到民众也许都会有一个来自视觉惯性的思维惯性:一定要有一个喷水池,一定要有一些花坛,一定要铺满大片的地砖等等。这种惯性和期待也许就是设计师出新的最大障碍。民众的需要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民众宽容的态度可以让艺术家的想象力无尽发挥,民众精准的审美尺度可以让艺术家的创作不管多出格、走得多远,最终终究契合于最高的审美规律。反之,结果也势必是相反的。所以,颠覆视觉惯性,与全民的视觉修养和视觉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之所以能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中心城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护并培育了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的市民们。他们是最挑剔的批评家们,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最坚实的支持者。他们的要求如此强烈,倾城的关注、时间和财富的投入,使得众多天才的艺术家渴望聚集在这里,不断超越传统超越自己,创造惊世之作,呈现给他们。甚至很多艺术家因为忍受不了他们惊人的鉴别力从这个城市逃走。 据说曾经是拉斐尔的老师的画家贝尔吉诺,喜爱古典风格而致力于创作,结果不能投经常要求变革的佛罗伦萨市民所好,最后不得不回故乡佩尔贾隐退了。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民众对视觉文化有多高要求,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视觉环境就有多好。一位美国总统夫人,曾经提出“国家美化运动”的口号,这很了不起。全民对视觉有了美化要求,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又怎能不好?全民对视觉惯性提出疑议要求改变,旧有的、缺乏生命力的视觉惯性又怎能不土崩瓦解?
我曾经说十年前,我们为生活而消费,现在,我们为生活质量而消费。而视觉文化的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命力的视觉惯性就是对视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所以,颠覆视觉惯性,是艺术家、设计师的事,更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共同事业。
视觉惯性来自于视野的局限,认为世界本就如此,本该如此。其实这世界很大,有太多东西我们还没有看到,没有尝试。创造是永远没有边际的,美感永远都有上升空间。视觉惯性也来自于思维惯性。一个杯子,大家都习惯从正面看,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尝试从杯底看?不拘泥于外在,尽可能貼近本质和情感精神。有时候,颠覆视觉习惯就这么简单。
有感于此,我们创办《青年视觉》的一个宗旨就是尽可能带给大家宏大的视野,把我们自己从视觉惯性中解放出来,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观察潮流,借助全新的视觉影象认识现代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寻求一种别出心裁而又合乎时尚的视觉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取舍
中国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很多具有视觉之美的东西,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怎样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中视觉设计中的一些因素来发展中国现代的视觉产业,合理、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门大功课,我们这一代人也许讲不清楚,但是,不停的研究与探索还是必要的。
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不具信心和耐心,甚至被一些人拒绝,看似有理,其实也是冤枉的。近些年,进入人们视野中的"中式"传统东西越来越多:描龙刻凤做工繁复的仿古家具登堂入室,雕梁画栋浓墨重彩的仿古建筑大兴土木, "唐装" 的风行一时等。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流行中大都带有明显的清代风格?清代的审美趣味能完全代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吗?也许,这与传媒有一定的关系,与朝代的远近,容易流传有一定的关系,与清宫片的热播有一定的关系,让人们一提起传统文化,对视觉影像的自然反应就成了电视片中所提供的清式的服饰、家具、建筑等等。如果仅把这些当成对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承并推向民众,那么,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就会让人产生出误解和怀疑。
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间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可以说是千回百转,源渊流长,有太多民族性格和智慧在岁月中积淀了精粹;反之,也有太多与现代的审美趣味难以融合的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在视觉审美上的取舍,都应以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基本出发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渴望生活在具有民族风格的氛围中,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格外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觉审美的继承。 比如:提起中式家具,一般人的印象总离不开体积庞大、雕龙刻凤的红木家具,它们与现代家居几乎难以陪衬。其实,这只是清式家具的一种类型而已,其实,中式家具的精粹也表现在明式家具中。尺度合宜空灵优雅的造型,追求神态韵律的简约设计,充分应用木材文理自然美的理念,忠实旧式风味的同时,无不暗合了后工业时代的审美方向。现代视觉审美崇尚简单,不喜欢甚至是反对烦琐累赘也是有道理的。 又比如瓷器,艺术家们已经把注意力、兴奋点从明清转移到宋代上来。宋代是中国历代中注重文治的朝代,皇帝甚至是杰出画家。宋瓷更是集前代大成,视觉美感达到颠峰,色彩方面比如钧瓷中的海棠红,釉色虽灿如云霞,但却深沉内敛,不象那些浮薄浅露的釉彩使人一览无余;造型方面比如现代学界推崇倍至的斗笠碗,线条简约而恰倒好处,釉色充分反映了材料本身的美感;质地方面比如官窑、龙泉窑的青瓷,把瓷作出了玉的感觉和境界,温润雅淡,贵而不华。用现代的眼光看宋瓷,不得不承认它具有一种纯真古典的惊世之美,非争奇斗艳、炫耀皇室富丽和卖弄巧匠技艺的后世瓷器可同日而语。但更值得推崇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的宋瓷在生产出来时都是作为日常用品的,可见,宋瓷是实用与审美高度的统一。这不禁让人想起我们现代日常器皿因缺乏设计和用心的粗糙简单,想起中国的工艺美术因远离生活而被人们忽略的尴尬。 那么,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当代人理解并欣赏到"视觉之美"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加以注意。 首先,需要反省的是一些"专业人士":传媒、设计师如何认识、取舍、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粹?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讨论的大问题。艺术家和收藏家是否真的甘于独自把玩、孤芳自赏,而任由粗鄙浮浅的视觉影象在自己的画室书斋外泛滥?
其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以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应该在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才是世界"。世界现代文明是所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共同融合发展而成的,这是一个大的生态圈。我们又何必再为崇洋还是泥古而争论不休呢?我们可以从这个世界大生态圈拿来一切为我所用,促我进步的东西来继承,如此生生不息,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放眼世界,莫不如是。比如,在近年的一些国外Fashion show中,众多欧洲设计大师都会拿中国、非洲、阿拉伯等不同民族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化为令世界惊艳之作。在这其中,他们争论过崇洋还是泥古吗?
视觉背后的大视野 Seeing into the Heart of a Matter
我们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就是视觉。但除此之外,我们心里还应该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是由视觉打造的,同时它又决定了视觉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和能力。心里的这双眼睛,就是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讲的就是视觉和视野的关系: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这里的“楼”就是视野。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比如说:生活中那些毫无设计感的日用品、建筑上不顾整体格局和大环境的千篇一律或盲目跟风,甚至穿着打扮上的不得体;而同时,又会对另一些东西大惊小怪、难以欣赏,比如欧洲城市的含蓄朴素、不事修饰。这时候,出问题的不是眼睛,而是心里的那双眼睛,它是近视的,或者没有睁开。这些视觉盲点,都跟视野有关。
关于视觉和视野的关系,有太多的例子。可能人们常常会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幅作品,一台文艺节目,同样的一场Fashion Show,一座建筑物,在视觉效果上看似雷同,但透过一些细枝末节,你就会发现哪一个是真正的艺术品,哪一个是赝品,从而为我们提出一个极有趣而又深刻的命题:视觉的背后是什么? 一个好的时装设计师,由于他的生活半径大,走出国门的机会多,那他对视觉审美的把握也就会是多元的、立体的和较成熟的,他所设计出的服装可能就会更多地在视觉效果上取得成功,成功的背后,是视野的力量。反之,缺失或忽视视野的支撑,只是简单的追求视觉效果,反而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很遗憾地有些建筑、日常用品、服饰等还都停留在对视觉效果的模仿或表面文章上,深刻的设计不多。我并不反对模仿,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地、心平气和地开拓自身的视野,从表面的视觉效果模仿与追求,达到深层意义上的创作,并由此在商业上先于他人取得成功。
开拓视野,不是看到的东西的简单叠加,而是心理容量的开掘和扩大,是要把眼睛和心结合起来的一件事。视野是视觉和思想深度、民族气质、文化底蕴等诸多元素结合后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的视觉看到现在,而且可以反思过去,并对未来具有前瞻性。但同时,宽广的视觉正是把视野向纵深方向推进的犁铧。
一个从未见过任何世事的深山里的孩子,他的视觉空间是一所空房子,最容易收纳看到的一切,但这时候,他还谈不上任何视野,因为他还无法判断他看到的一切;慢慢地,当他有了积累,他自然有了判断,这时候,他的视觉不再会接纳一切,而是有选择有评判地接受,随着他视野的开阔,这选择和评判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而他对视觉的渴望也就越强烈,因为在更大的量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对更高质的要求。
我们的视野,不是一个仓库,简单地堆满视觉收纳来的原生态物品,而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加工厂,把眼睛收集来的影象,加工成无形的力量,并由这种力量,把自己带到某一个认识高度,然后从这个高度再出发,去捕捉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视觉影象。如此视觉和视野生生不息,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无限开阔的地带。
所以,我想在对视觉的捕捉上,不应该设限,不论是西方的东方的,现代的古代的,都可以是视觉的内容,尤其是与我们的文化有强烈相异性和互补性的西方的先进文化,更应该由表及里地全方位关注,去发现差距、承认差距,然后赶上甚至去超越它。
有了大视野的支撑,视觉可以充满自信地远行到这世界的任何地方。《青年视觉》一直在努力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世界上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资讯,通过尽可能美的包装,送到大家的视觉里,让我们的视觉与每一个读者的视觉相通共享。当这些视觉的东西被心灵和思想接纳,心领神会之后,就自然地成为视野的一部分。如此,为每个想穷尽“千里目”的人,再垫一块砖,增加一分高度。
陈逸飞:腾飞在大视觉时代 Flying in the GREAT VISION times
视觉艺术不是仅指平面的美术作品。作为从事美术的工作者,我们有种责任,即如何使我们在造型艺术中对美的悟性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把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大视觉"的涵义。将要举行的世博会会使我们重视城市的多样性,要有总体的规划。怎样保护好旧建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城市,创意、设计人才的数量的多少,体现了城市的先进度。而要提高全民的美学水平,最好从小学生中学生抓起。
视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兴奋点
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描绘美好的事物开始的,我相信,获得视觉的享受,其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对视觉享受的渴望,已经日益转化成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视觉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兴奋点。蔡元培在二十年代就提倡“德、智、体、美”作为国民的素质和追求。谈到这个“美”字他还提出一个口号:“以美育代宗教”。今天回过头来看,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对于现在的社会,这还是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作为从事美的工作者,我想我们有这种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中对美的感悟和创造,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作用于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使中国的经济更具竞争力,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尊严感。这便是我的“大视觉”理念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视觉并非饭后余兴的事。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时期,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视觉美?等我们有了钱再谈视觉吧。其实视觉恰恰是一个商机无限的产业,一个没有钱可以生钱的产业!我们不必谈过多的理论,只想举几个例子来做解释。比如意大利,它没有什么石油资源,也没有像我们有那么多的自然资源,但它能在世界的工业强国中有自己的地位,就靠它以设计为核心的视觉产业。它有华丽的服装,经典舒适的皮鞋、箱包,有法拉利——世界上最棒的跑车,这些其实都是视觉产业发展造就的产物。它在国民经济中有关视觉产业和设计的含量占相当的比重;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虽说只是个弹丸之地,却有着发达的视觉产业,设计系统四通八达,二战以后,它加入了WTO,后来又有奥运会举办国的条件,当时的日本曾经提出了“设计强国”的口号,今日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口号几十年努力的结果。现在的中国,在视觉设计方面应该进入一个“补课时代”。我们的很多产品,在技术含量和品质上,并不逊于任何其他国家的产品,但为什么就是竞争不过人家?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但其中却不得不加入一个定语:就是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厂。在世界著名品牌中,不乏在中国加工生产的,但有多少是属于中国的品牌呢?这里,设计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离产品以结实、耐用为准的时代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越来越远,视觉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越来越举足轻重,站在全球的视野看市场,视觉设计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能直接产生利润,肯定会在国民经济产值上创造出无法估量的价值。
树立“城市家居”概念
视觉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提升上,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等级和文明程度的表达。虽然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走向富裕,但富裕不等于文化等级,也不等于尊严,一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站在你眼前,衣服穿得乱七八糟,即使有钱,他一样没有尊严!尊严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审美概念上。我们现在经常会谈到得世博会,是中国、是上海向全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又一次好机会。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机会?我想这其中首先存在一个城市视觉形象的问题。
我们有了那么多的新建筑,数量和风格上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当这些建筑无序地汇集在一个城市里时,城市中真正要留给外界很具特点的视觉记忆符号却给淹没了,城市的个性也就被抹杀了。如果让到过那里的人们在很多年后重提某个城市或某幢建筑时仍是津津乐道,这才是最高境界。高楼是只要有钱就可以盖的,但更了不起的是保留城市的文化品格,让城市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对旧建筑的保护,有时恰恰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很多旧建筑的确丧失了合理的功能性,但也并不仅仅拆这一条路,在旧建筑的改造上,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TATE MODERN,是世界上著名现代美术馆之一,它就是在废旧的河岸电厂基础上改建的,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新千年“十大最佳设计”。
一个有品质感的家,在细节上一定是非常讲究和一丝不苟的;而细节,也是评价一个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指标。现代的家,越来越强调功能区域的分工,卧室和书房、客厅一定是分开的;同样,一个人性化、文明度高的城市也应该有明确的功能区域的划分,也就是所谓都市圈的概念。
汾阳路音乐学院一带,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沿着街道,一直走到普希金像一带,感觉这里充满文化氛围,不染一点商业的嘈杂,但现在那一带已被一个个小店占据,像许多其他类似的地方一样,商业设施无孔不入,不为城市留一丝空隙。
商业设施对城市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成分之一,但是它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什么程度上存在,是很需要讨论的。国外的许多大城市在区域功能上是有着严格界定的,在有些住宅区绝对不能出现广告,绝对不能有商业设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时报》上有一场争论。在公园大道上,一个最重要的、也是号称最贵的住宅区,当时有人要在那里开间雪茄烟的店面,那么允许不允许在那里开这家店,结果在《纽约时报》上掀起了大篇幅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不让它开。因为这条avenue大道上的规划中就不允许有商业店面和广告存在,而是在横马路(street)可以有商业的措施。这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很严密的城市管理和规划——事先做出规划,任何人都不能去打破。
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我们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必须时时面对的,是一个强迫你去接受的视觉作品。一个糟糕的视觉环境无疑是给我们和下一代建造了一所不好的学校。如果任凭视觉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就个人而言,我们本该有的审美敏感度将会钝化,就国家而言,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将会造成致命的缺陷,从而丧失尊严!
建造中国视觉产业的硅谷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今天不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集体补课的时代。无论是视觉产业的发展还是视觉形象的提升,我们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更需要包括决策者和民众在内的全民意识和水准所构成的巨大基础和推动力。
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报道:据一个大型调查机构的报告,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口百分比是一项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口一般都处于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纽约是百分之十二,伦敦在百分之十四左右,而我们的近邻日本更达到百分之十五。他们所谓的创意人群就是一个从事视觉设计工作的大的职业人群概念,从建筑设计、广告策划到发型、橱窗布置甚至餐台摆放设计都包含其中。在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培养视觉设计类人才的学校,源源不断地为视觉产业输送新鲜的创意血液;此外,还有一个由设计师、制造商、最普通的消费者、艺术评论家、学术活动策划人等诸多社会力量构成的严密的设计系统,保证设计产业的良好运行。在我们的城市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所谓设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有序而科学的流程,让许多设计人才的有趣构想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科技的硅谷,电子硅谷,我们也应该建造视觉产业的硅谷!
视觉产业的硅谷可以吸引全世界设计人才和力量,他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由设计直接转化来的产品的价值,而且还有全新的视觉理念。
我们有幸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一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这其中就包括视觉产业。我想这点格外需要我们,尤其是决策者引领者们的关注。
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并体会到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视觉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和力量,绝对不亚于甚至正在超越科技。它们正如两个翅膀,可以托举经济的腾飞。
视觉问题绝对不是个别几个人的问题。视觉理念下涵盖的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群体,而非某一方的单纯努力。进行视觉上的补课,不仅是城市建造者们,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还有普通大众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城市的民众对视觉文化有多高的要求,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视觉环境就有多好。历史上有一位美国总统夫人,曾经提出“国家美化运动”的口号,这很了不起。全民对视觉有了美化要求,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又怎能不好?在国外生活时,让我很有感触的是美术馆中,小朋友、学生是主要的观众。他们每人都拿着一本小本子,认真地跟随着一位老师或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讲述中,他们都很热闹,有的认真做记录、有的举手提问。我想如果在今天的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甚至好的画廊能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希望。这就是全民美育教育、全民美术素质提高非常重要的起点。视觉改造中国人,并不过分,它不但改造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品格,也会改造中国人的经济地位。
永恒的简约 Forever Minimalism
我们在前几次一直谈论由视觉引发的个人行为与产生的许多影响,从生存环境到各类视觉设计产业表现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看,不论是放任的惊艳还是孤独的前卫,都只是短暂的宣泄和慰籍,简约主义——耐人寻味的神韵则具备更长久的生命力,成了这个时代的精致和高品味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也是视觉领域最极至的表达。
因为一切艺术的极至都是简约的,即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大量,最丰富的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唐诗中的千古绝唱,莫扎特曲子的主题。简约主义早在60年代已出现,它呼吁我们要“清理这无序的世界”,在《装饰和犯罪》一书中明确提出致力于装饰是一种病态。这对于今天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仍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简约主义也称为极限主义,源自于极简抽象艺术,即被提炼出来的纯粹与精华。象绘画中的抽象写意手法,线条与线条之间就是布白,布白的美,与现实虚实相生,极富有生命,其间有意无意的意味富有悠远的境界。简约也是沉思的语言,在焦碌不安又充满各种繁锁礼仪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从杂乱中解放出来。留给沉思想象空间,培养欣赏事物清新自然的本质,不要惧怕形式,美从来不是来自于多余的装饰和烦人的润色。如果认为简约等于简单,就象认为单纯等于幼稚,理解得太表面化了,简约不代表贫乏,不代表没有内容,相反,简约在内在的丰富性上比奢华要求得更多,外在形式上的简洁会使视觉形象更个性突出。但要将广阔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设计理念致力于微妙的细节中,化繁为简,使作品达到无为无不为的效果,这样诗意的高层境界才是最难做到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要求更高的效率,父辈们在封闭清闲的时代中孵生的陈规陋习与繁文缛节必然要简约掉。反倒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简单,这也标志着简约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开始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关系。因此,设计中的简约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有没有质量的标志,有句话说,“选择什么,便成为什么。”是的,世界人生就是选择。
在十年前,呼吁加强现代化建设,要美化我们的生活。可美化一度被简单地认为是添加与装饰没有发展这么多的形式,色彩,被封闭的视野一下被打开,享乐的欲望越来越大,添加中就会没有认识减法这个审美层面。同时由于商业社会竞争无序产生的广告泛滥,生产大量质量粗糙,画面直白的大众文化的视觉垃圾。大家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钝化了应有的审美敏感度。
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建筑,是为了满足装饰的欲望,具有戏剧性效果,可这种古典主义却被一些地产开发商,无能的建筑师当作欧美风情,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国内大小城市中堆砌与合成了许多罗马柱,宫庭式圆顶,和饰有彩色花纹的天窗玻璃的建筑。这种风潮影响了一大批人,认为是富有与豪气的表现,也学着将这种花哨浮夸的装饰搬到家里。哗众取宠地认为这就是美,造成了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上的缺陷,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工业设计师似乎更懂得投其所好,在素洁又立体的电脑显示屏,还是卫生设施中的修长的水龙头,融入更多人文色彩的简约理念。不仅节省了占地面积,更重要的是没有挖空心思的刻意,很随意的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妙趣。
在服饰上,将穿着上的舒适与精神上的对单纯与本质的追求并轨也是人们越来越希望的,但我认为,物质越丰富就越要懂得取舍,过多的自我装饰,就象是要急于表达,无法沉稳冷静的不成熟表现。简洁的风格服装看似简单,却常常能让人细细品出高雅细节,选择清新淡雅的颜色,更符合职业性大方得体的气质。
事物的精粹是以简约为目的,也是为人的态度,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使精神生活变得空前紧张,心灵空间的相对缩小,需要调解一份具有单纯形式和丰富内涵的自觉语境来表达自己,创造简约艺术化空间,也正是视觉杂志所一直为之努力提倡的。(来源:逸飞环艺,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