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杏林的龙砂医派三大学术特色
陆曙 陶国水
学术是中医流派的核心与根本落脚点。历代龙砂医家在研习中医经典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返本开新,别出新意,不断提高学术涵养、提升诊疗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流派风格。正如龙砂医家吴士瑛所言:“医林漫说秘青囊,活法全凭用意良;读书泥古非师古,因证施方不执方。”
宋元开派,许陆两家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宋代杰出医学家,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晚年定居无锡太湖之滨马迹山“梅梁小隐”,潜心学术、著书行医,1144年著《普济本事方》,1149年著《伤寒九十论》,为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与《伤寒论》经方大成之医家,对龙砂医学的形成影响深远,为龙砂医学学术特质之肇源。清·徐彬评价“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之语;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赞曰:“仲景《伤寒论》……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许氏提出“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所著《伤寒百证歌》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遇有“有证无方”者,则以《千金》等所载方补上,有议论不足者,取《巢氏病源》等后世著作加以发挥。许叔微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韩世忠移居苏州后,常渡太湖来访,共抒忧国情怀,并亲书“名医进士”匾额相赠。清代名医叶天士奉《普济本事方》为至宝,视同“枕中秘”,曾赞许氏:“盖士而精于医者也。观其用药制方,穷源悉委,深得古人三昧。苟非三折肱,良不易辨。盖其心存普济,于以阐发前人之秘,以嘉惠后人者,厥功伟矣”。
许叔微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影响了一代代医家,久居龙砂地区有“东南宗师”之誉的陆文圭就是其中之一。陆氏曾有诗赞曰:“江左知名许叔微,公来示之衡气机。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后将安归。”
陆文圭(1252-1336年),字子方,号墙东,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元史》评论“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陆文圭在华士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医学人才,成为龙砂文化区和龙砂医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太极河洛思想和五运六气为宋代两大显学,张仲景的伤寒学也于北宋时期成为医家经典。宋代的这些学术特色经过陆文圭的传承阐扬,深刻影响了龙砂地区的医家,形成龙砂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核心。
重视运气,卓然自立
从现有研究成果可知,龙砂医家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视是其鲜明特色之一,经过历代医家临证发挥、著书立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龙砂运气学”,蜚声学界。许叔微以运气指导经方。明代《无锡金匮县志》载徐吾元“论运气颇精博”。明末龙砂医家姜礼得祖传之学,精于运气学说,善用“司天方”,名噪大江南北。戴思谦寓居无锡,得人授五运六气、十二经络之秘,栖居小五湖之石塘山,为人治病,沉疴立起。道光《江阴县志》载明代江阴人吕夔著《运气发挥》。清代缪问注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多有创见。吴达《医学求是》有“运气应病说”专论。薛福辰著《素问运气图说》,高思敬著《运气指掌》,以图明意,益于新学。《龙砂八家医案》收录9位名震吴中龙砂医家的医案,其中有多则运气医案。王旭高著《运气证治歌诀》,提出 “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临床“明岁气天时”“相机从事”、抓“时机”,灵活化裁“运气方”。方仁渊对运气理论运用匠心独运,《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记载很多关于运气预测与临床效案。柳宝诒据运气原理阐发伏邪理论。承淡安著《子午流注针法》,承为奋翻译《运气论奥谚解》。章巨膺用五运六气观点解释了各家学说的产生。邹云翔强调“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国医大师夏桂成结合运气阐发生殖节律,倡导“作为中医师中的一员,应遵从古训,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推导病变,预测疾病,论治未病。”顾植山索隐钩沉,融会贯通,阐扬运气旨奥,形成独树一帜的“顾氏运气”。
倡用经方,一源多流
重视经方的传承和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又一重要学术特色。经过历代医家,发微阐珍,集成创新,形成一源多流、学说纷呈的“龙砂经方学”,享誉海内。许叔微以后,龙砂医家先后撰写《伤寒辨证》《伤寒秘笈续集》《伤寒要旨》《伤寒五法辨论》《伤寒析义》《伤寒拟论》《金匮管窥》《伤寒论类疏》等著作。明万历三十年,叶慎南侨居华士行医,至民国相袭12世,擅用经方,代有名医。沈金鳌《伤寒六经主症》论述六经病提纲的主证主脉,以“标本中气”论述犯禁后的变证及治疗,特色鲜明。另外,沈氏所论“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曰气海,贮其精血”,开腹诊之先,江阴朱氏伤寒所创“脐腹诊”受沈氏启发不少。王旭高倡经方类方研究。柳宝诒主张“寒温统一”,提出“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张聿青既承袭经方之方与法,又不泥其方,病症互参,扩大经方运用范围。曹颖甫“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谓“仲师之法,今古咸宜”,时人有“曹派”之称。宜兴人法文淦对伤寒研究颇深,《光宣宜荆县志》载其治病如神,著有《伤寒详解》,弟子门人得其绪余,时称“法派”。同是宜兴人的余景和以柯韵伯《伤寒论翼》原文为基础,详加注成《余注伤寒论翼》, 通俗易懂,流传较广。朱莘农以“夹阴伤寒”名时,并创立伤寒脐腹诊、咽喉诊、脉舌诊。黄煌广采龙砂先贤学验,创立“黄煌经方”,推动经方国际化与大众化。
龙砂膏滋,民俗原创
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滋方奉生治未病,运用膏滋方调体养生是以环太湖龙砂文化区为中心的江浙沪地区民俗。《龙砂八家医案》中即有运用膏滋的脉案;《张聿青医案》中撰有“膏方”一卷;柳宝诒撰有《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一书,目前柳氏致和堂的“膏滋药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龙砂膏滋方具有“民俗原创、重在养生治未病”“培补命门元阳,顺应‘冬至一阳生’”“注重阴阳互根,阴中求阳”“结合五运六气,必先岁气抓先机”“注重熬膏技艺,工艺精良”等五大优势特色。龙砂膏滋为中医膏方之源头,最能体现膏滋的民俗文化内涵,龙砂名医柳宝诒、张聿青等是江浙膏滋方的杰出代表。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曾为龙砂膏滋方题词“固本清源,一人一方,适时进补,勿违天和”。正宗龙砂膏方,遣方用药,三因制宜,天人合一;药材道地,炮制得法,用药精准,工艺纯和;成膏锃亮鉴影,油润如玉,柔韧若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