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为政之道

晏弘

政者,正也,以礼制、法度正也,现在的说法是以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治理也。孔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大同、宽猛相济、与时俱进的为政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他发出过“苛政猛于虎”的感慨,所以他倡导“为政以德”,以德以礼治国,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百姓望之。

一、身世嵚崎磊落

孔子是商汤的后裔,贵族世家,公元前551928日生于山东曲阜,此时父亲叔梁纥61岁,母亲颜徵20岁。孔子生而七漏,头顶凹陷,“生而首上圩顶”,且生于尼山,因取名“丘”。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被正妻驱逐,带着孔子和患有足疾的庶子孟皮迁居曲阜阙里,清贫度日。15岁立志做学问。17岁,母亲去世。19岁“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迎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开始做官,管理仓库、畜牧。27岁开办私人学校讲学。30岁成名,结识齐景公和晏婴。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僻,其霸何也?孔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身举五羖(指百里奚),爵之大夫,起累绁(指牢狱)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大悦。

32岁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老子好言相送: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33岁,鲁国内乱,逃往齐国,得到齐景公厚待。闻《韶》乐,学之,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如君,臣如臣,父如父,子如子,政在节财。齐景公将欲以尼溪田地封给孔子,被晏婴阻止。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向景公求救,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呜呼,孔子遂行,回到鲁国。

40多岁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50岁时,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2岁,以君子之道辅国,会齐侯于夹谷,孔子以君主会遇之礼告诫齐国,齐侯有愧,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56岁,由大司寇代理摄相国之职,为政第七日,诛杀扰乱政事的“闻人”少正卯立威,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选能歌善舞的美女八十人、马三十驷,送给鲁君,鲁君享受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不得已离开。

从此辗转受困他乡,周游列国十四年,带领弟子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困于陈国,绝粮七日,子贡引楚兵相救。在郑国都城与弟子走散,自嘲如丧家之犬。

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帅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楚狂人接舆经过孔子面前,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怏怏乎返回卫国。

越明年,69岁,弟子冉有为鲁国将帅,战胜齐军,鲁君迎孔子回鲁。

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从此讲学、著述。《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晚年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公元前479411日,孔子病逝,享年73岁。

二、君子为政之道

孔子主张仁政,“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赞叹郑国大夫子产是“古之遗爱”,子产曾以水火喻之执政,“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孔子进一步集先贤之大成,溯源《诗经》相关所述,形成自己的执政理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㦧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极力称赞尧舜之为君,思想荡荡乎广博无涯,功绩巍巍乎焕发文章。他说,君子“身正,不令而行”,讲团结而非勾结,小人恰恰相反,执政者应该名正言顺提拔正直之人,压住邪恶之人,以服百姓,相反,难以服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舜得五位贤臣而治天下,从无私心,“选于众,举皋陶”,邪恶之人不存在了。商汤富有四海,“选于众,举伊尹”,邪恶之人也不存在了。周文王止于至善,后世难忘。周武王聚集治国之臣十人,其中一位是女性,三分天下有二,仍然向商纣王称臣,德高望重啊!

孔子一生唯谨慎,也曾谐趣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大学》 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孔子考察一个人自有他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看他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了解他采取什么方式,观察他安的什么心?此人怎么隐藏得了呢?此人还怎么隐藏得了呢?

孔子的得意门生是颜回,颜回好学,德行高尚,清贫如洗,不幸早逝,孔子恸哭道:天丧我也,天丧我也!惺惺相惜。他早年就想一心从政,后来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用则行,不用则藏,在其位不懈怠,行之则忠。他认为君欲善则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孔子对富贵的看法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对亦官亦商的子贡赞赏有加,说子贡对行情的判断,每猜必中,当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夏当了县长,跑来问政,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谈到直率,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为人处世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如父亲去偷盗,儿子去揭发,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谈到好人,孔子说:“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人爱憎分明,不是乡愿,不是大好人。谈到郑国创制外交辞令,大夫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大夫子产润色,这是集体智慧。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对诸侯进行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国家人口多了,就要使百姓富起来,富裕了,就要加强教育,“因材施教”,让狂者在狂狷上成就,急性子以谨慎相劝,慢性子以果断相劝。

何谓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君子所行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请教何谓“士”,孔子说,切切偲偲,相互批评,兄弟怡怡,和睦共处。“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上等士也;“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中等士也;“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下等士也。

孔子以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曾叹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三、思想光照千秋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尊尊而亲亲”,其大同、宗法制度,使人对故土、家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后世无论如何动乱,始终都能够得到统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后世有人评价说,“天不生仲尼,万古成长夜”,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思想流传海内外。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融儒、道、佛三教为一体,他在《传习录》中说: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秦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

王阳明说: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入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返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霸)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二,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霸)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霸)术。

孔子,至圣也!我有诗赞曰:

生于乱世哀视听,筚路蓝缕岂图名?

大道之行唯中正,天下为公论宽猛。

怀才不遇慨而叹,逢君讲德说仁政。

春秋笔法心独苦,诗书礼易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