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隐性知识传递策略


 在知识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旅游规划整体必然要顺应潮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其中隐性知识的传递管理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规划隐性知识的传递,针对旅游规划隐性知识传递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基本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知识主体间的传递策略

根据前文所提,影响隐性知识提供者和接受者间传递效率的因素主要是他们的传授能力和吸收能力。传授能力的提升需要提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编码水平,吸收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总结失败教训、加强实践反思方面知识的实践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使个体有所改进。反思法认为,人所拥有的很多知识都是基于对过去所发生、经历和了解的事情、案例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和反思而得到的。无论是回顾传授者所分享的知识技能,还是通过个体的经验感悟所做的摸索,都是对知识的再次加工、反省和沉淀。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辩证看待原有的知识,通过批判、总结实现创新,在旅游规划的实践和教学中以总结和反省的方式在寻找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中坚固自身知识的沉淀。

(二)知识客体间的传递策略

隐性知识传递客体即传递对象——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较于显性知识更加难以识别和掌握,因此提升隐性知识的编码化是促进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不同的编码来表达隐性知识可以提高隐性知识的可识别度,包括用故事讲述、案例分析等方式作为知识载体。图形化的方式也是可视化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形式,如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思维导图是将思维以主要节点呈树状分支向外发散呈现的图形思维方法;概念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连接词等要素构成,节点是表示概念的几何图案,连接词是表示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1]。图形具有非线性、连续性的特征,可以利用视觉隐喻将知识可视化,有利于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可视化工具不仅可以让研究者直接得到显性知识,还能将各知识要素间所存在的隐性知识表现出来。

(三)知识传递渠道间的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转化

目前较为成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法包括Web2.0的过程集成组合方法、知识共享文化方法、项目事后回顾方法、编写技术文档方法、“六顶思考帽”方法等。通过技术支持,建立旅游规划知识信息数据库,鼓励规划主体在数据库平台上进行知识交流。在旅游规划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法,可以帮助规划主体更便捷的整理、归纳隐性知识,从而在巩固并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中将其外化。

2、搭建传递平台,实现渠道多元化

非正式学习可以发生在个体或团队的各个地方,且形式多样。在非正式学习组织中,隐性知识多以交流的形式在参与旅游规划的研究者之间发生转移。应鼓励推进非正式学习组织中行动学习小组的建设,使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学习三个要素在小组内同时发生与传递,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另外,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相关部门可以推动在互联网上构建大型的旅游问题论坛,使研究者、经营者、消费者等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便捷地通过问答与沟通实现领悟和创新。

(四)知识传递环境间的策略

目前旅游规划隐性知识主要在旅游组织、学校和政府等相关机构内传递,为促进知识传递,应塑造良好、合作、开放的知识交流氛围。本文所指的旅游组织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

1、重视旅游组织内正向激励环境的塑造

旅游组织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内部来源于管理人员和员工,外部来源于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外部环境(如顾客需求、政府政策等)等方面。组织内个体和团队知识之间的共享是组织知识创造、增值和传递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组织应引入民主的管理方式,重视以正向激励的作用,塑造全新的组织文化氛围。一方面,需要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使组织成员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创新,包括提出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发展新项目等行为。正向激励环境塑造的关键目标是实现对组织内隐性知识传递和转化的激励,包括目标激励、期望激励、公平激励、强化激励等内容型激励和过程型激励的实施。

2、推进学校知行合一氛围的营造

    受传统知行二元论影响,人们总是将“知”和“行”看作两种不同的要素,要么注重先知后行,要么主张先行后知,而非知行合一。在高校旅游规划的实践教学中,应着力推进知行合一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方面,学生因追求规划知识的获取而参加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将隐性知识内化到行动之中;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应注重整理并巩固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外在知识向内在技能、态度的转变。同时,还应完善学校内的导师制度,通过师徒模式激发和创新师生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学者朱克曼以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师徒关系为例,说明了学生习得的更多的是老师的习惯标准、思维模式等倾向性态度和思维逻辑、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2]。因此,学生在旅游规划及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身上汲取课堂上难以传授的实践类隐性知识。 

3、加强旅游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旅游规划研究的成果上,旅游实践部门更偏向于实践应用方面,相对高校等研究机构而言理论高度有所欠缺。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理论性较强,但在实践方面的深度不够。因此知识的交流与传递在旅游规划的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实践应用工作和专业研究工作之间的断层与隔阂,削弱隐性知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转移障碍。具体方法包括考虑采取学术活动、圆桌会议、培训交流会等多种方式,通过不断创新讨论主题和环境,促进研究者与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双方数据、研究方法等信息的有限开放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旅游规划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分析。实现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与部门实践的高效结合,如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放在学术研究领域讨论,使隐性知识在创新与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陈国权.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3(06):87-95.

[2]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8):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