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绍骅编辑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第六篇 隶书 二 汉隶五
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宁陵县己吾城)人,,生于东汉灵帝时自幼禀赋聪慧,多才多艺。他先为郡吏,后任谷城长(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城”为二等县,“长”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县长),据《宁陵县志》记载,他勤政爱民,“勤劝课,恤罪人,贵高年,其下化之,道不拾遗”。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简称[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碑额成半弧状,周侧刻盘龙浮雕,无穿。
额题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两行,行六字。字横阔九厘米,竖径五厘米。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碑阳行文空格一行,接第十四行。全文共五百八十一字。碑阳字大四乘三点五厘米。碑阴刻故吏姓名三列,姓名下刻捐钱数额,共四十一人(行),前两列十九人(行),后一列三人(行),碑阴字径四厘米,略大于碑阳。碑阳碑阴字迹大都清晰。
张迁碑为颂德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年)立。碑主张迁,字公方,汉陈留己吾人。少为郡吏,从事,后征拜议郎,除谷城长,迁荡阴令,碑约三分之一篇幅用以追颂其先世世系及宦迹。张迁在任谷城长期间,多有惠政,离任去荡阴原谷城门生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捐资勒石。

《张迁碑》是东汉重要碑刻。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朴茂浑厚的特点,用笔方圆结合,使雄强的力势之中不失圆润,而其变化多姿的外在特征又是牢牢地建立在平实稳健基础之上的,即险绝中寓平正和稳健。
《张迁碑》的特征归纳为高古朴拙,方笔为主,方圆结合,用笔厚重,我们在临习中注重线条质量的同时,要在结字中寻找趣味,在章法中寻找节奏。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为表扬他而刻立的。碑文多别体,所以有人怀疑是摩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四部稿》)”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现代费声骞:《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鉴赏》)
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清初拓首行“焕”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此碑用笔以方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原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之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折珪於留。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向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
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殡),各贡所有。
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暨(既且)于君,盖其缠联(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向。孝弟于家,忠(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畋)。
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
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图片选自:
张迁碑方笔隶书欣赏《汉张公方表颂初拓本》,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292厘米,宽107厘米。碑阳共567字,碑阴共323字,字径3.5厘米。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图片附释文】

释文: 汉故毂

城长荡

阴令张

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

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

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

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

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
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

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

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

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

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

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

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

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

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

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

无拾遗,犂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

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

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

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

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

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

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

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

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

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去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

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

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顾绍骅于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