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一)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困境,纷纷提出了新的工业发展战略。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计划日本日本再兴战略等等。这体现了发达国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以创新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浪潮,促使人类社会正孕育和步入一场新工业革命(即工业4.0)。发展中大国也不甘落后,2014年印度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未来几十年,世界制造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并产生深远影响,拥有强大的、资源丰源的制造业将成为21世纪强国的重要标志。  世界主要工业大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战略行为,凸显了它们正在围绕制造业展开激烈的战略竞争,彰显了世界正进入新的大国竞争时代。现在大国之间的竞争,在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全球化,人才争夺已经成为全球热点。为此,加快推进我国大学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中,合作能力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方面的技能,其中团队合作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  2013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布鲁斯学会联合发布的学习指标专项任务LMTF)的1号研究报告,也特别强调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此,这里主要以工业4.0为背景,围绕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探讨。

 

二、合作能力的内涵:基于新工业革命的背景

 

《新华字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合作能力的释义为同心协力做某事或共同创作的能力。吕晓俊认为,合作能力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作用中以协作方式开展社会活动,最终达到彼此共同目标的意图和技能表现。  这显示了合作能力包含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两个基本方面。黄翠瑶则认为,合作能力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能力,它包含五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平等意识、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诚信精神与宽容精神  这些对合作能力的界定大同小异,都是侧重于从社会的视角,来进行一般性的概念界定,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时代特性。事物总是在发展演变的,新的时代总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合作能力的内涵也是在发展演变的,现在人类社会正迈入新工业革命时代,工业4.0必将赋予其新的内涵。因此,合作能力的内涵既要有以上一般性的意蕴,同时也要能体现新工业革命的时代特性。

首先,团队工作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基本合作模式。80%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是以团队的方式工作,70%以上的美国制造业公司运用工作团队。 在工业4.0的推动下,团队工作模式将更加受到重视和普及。新工业革命旨在利用网络互通信息,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实现最高程度的自动化。最高程度的自动化就是智能化。工业4.0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生产活动的高度整合,使系统像人一样思考和协同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源是自由企业不断创造的新知识,财富创造的关键是要知识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扩展的速度远远快于此前的工业革命,新技术呈指数级扩展,知识爆炸式增长和快速传播  这说明在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知识(包含信息和经验)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将超越资本逐渐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正式来临。人类工业革命的历程证明,每达到一个新的工业发展阶段,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都会上升一两个台阶,同时也为产品标准设置了更高的技术门槛。  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4.0,一方面,在智能化技术标准的条件下,产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知识技术系统变得十分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社会长期的劳动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主要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局部知识,这样,社会上的知识越来越分散,呈碎片化状态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分布在单个人和组织上),整个社会呈知识分裂的特征。为此,对于一个复杂智能化产品的创造和生产,个人或企业组织一般都难以独自应对复杂知识体系的挑战,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对社会分散的知识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以实现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创造。因而,这需要一个由包含不同知识模块的众多参与者组成知识分工(Knowledge Division)团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应对此挑战。

其次,团队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实现心灵共享。古人云: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先做人开始。《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应该把修养个人的美德当成根本原则。这也是“做人”的基础条件。为此,个人与他人组成团队去工作时,首先要学会做人,塑造自己的美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因为信任是合作特别是持续合作的前提条件。有了信任,才有可能在合作中形成同心、同德,产生最大的合力。那么,具体来讲,在团队中如何做人呢?《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想要让自己具有美德(有美德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和信任),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思想端正,就要让自己的心态和意念变得真诚。因此,团队成员在相处时,不能伪装、虚伪、滑头,态度要诚恳、端正,内心要懂得尊重、求同存异、宽容大度,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巧妙地寻找和创造共同话题,坦诚地、自由地交流与沟通,与他人进行交心,在交流互动中产生“共识”或“共鸣”,实现“心灵共享”,大家能相互彼此地进入到对方内心世界,进而能让团队成员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那端正的思想和真诚的意念,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催生信任资本。可见,心灵共享也蕴含着合作精神。心灵共享的能力越强、程度越高,彼此之间信任度也就越高。

第三,团队工作需要实现知识共享。在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资本是首要的生产要素,承担整合劳动、知识、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功能。而在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相应地承担整合其他要素的功能。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体系越完善、质量越高,其要素整合能力就越强,相应地其产出效率也就越高。在工业4.0时代,个人、企业等微观行为主体经常需要联合其他行为主体以知识分工团队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某件事情(一般内含复杂知识体系)。这包含以下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他知识不够,不知道怎么去做该事情,因此需要组建团队;二是以他现有的知识知道怎么去做该事情,但独自完成该事成本很高,效率低,因此需要联合他人的力量来提高效率。对于第一种情况,就需要他与其他团队成员基于信任,坦诚交流,各自提供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来进行“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共享来整合所有团队成员所提供的不同知识,把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在成员思考或协同思考的作用下,不同知识之间通过交互式作用,很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不断生成新知识,从而能解决个体知识缺失的问题。对于第二种情况,以他现有知识来做的话成本太高,这说明他的知识存量和质量还只是局限在“知道去做”的层面,还没有达到“高效率去做”的层面,即他知识存量还是不够充足或质量还不够高,导致他知识的要素整合能力不够强大,进而产出效率低,成本高。这同样可以在基于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共享来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质量,然后再利用新知识体系的力量及其要素整合功能来高效率地完成该事情,降低成本。因而,团队工作需要通过心灵共享,形成信任关系,然后进一步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能力、程度越高,团队知识也就越丰富,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体现了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也越强。

第四,团队工作需要实现思维共享。现在人类社会正步入思维共享mind-share)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需要克服时空限制、文化冲突和性格差异,采用创新型和关系型的方式进行协同思考,学会灵活交流,有效影响(而非控制)他人,学会如何提出各类问题,打开彼此之间的思路,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进行巧妙合作,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客观存在、而且也客观需要思维共享,这二者相互促进和制约,能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来推动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以及思路的优化,进而能有效地推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因此,成员在团队中,在心灵共享、知识共享的基础上,要继续主动作为,积极协助他人思考,巧妙地打开他人思路,进行思维共享,拓展集体的思维,提高集体思考力,使团队在更好的思路上充分利用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思维共享的能力、程度越高,整个团队的思考力也就越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合作效果也就越好,从而体现了成员的合作能力越高。

综上所述,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个体的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做人”的能力,这主要是在工作团队中,要有美德和完善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亲和力,能做到与成员交心,实现心灵共享,产生信任资本;二是协同做事的能力,这是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每个合作成员基于信任,通过知识共享和思维共享及这二者的互动来推动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优化,以更好的思路和充足的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高效率协同完成事情,实现合作的目标。由此可知,个体的合作能力就是指个体与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在工作或事业中,组成工作团队,通过心灵共享、知识共享和思维共享,彼此相互配合来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协同行动能力,它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心灵共享、知识共享、思维共享。心灵共享使团队成员形成心灵上或精神上的相互依赖和支持,知识共享形成知识上的相互依赖和支持,思维共享形成思考或思维上的相互依赖和支持,“三重相互依赖和支持”使成员之间紧密相连,凝聚最大的合力来进行协同创造性行动、协同解决问题以实现共同目标。

 

三、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大国竞争背景下,推进我国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具有战略上的必要性,这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推进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是提高个人社会存在性和助力个人发展的需要

人在本性上就是被这样设定的:他能够且必然要接纳与他人和他物的联系,人的这种社会联系功能使得个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个体有效的社会性存在是良好社会秩序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合作能力培养,当他们走向社会后,知道需要而且也懂得与他人相处,使得他们具有强大的社会联系功能,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存在性,促进社会秩序的发展。反之,如果不注重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后,由于合作能力差,没有足够的社会联系功能,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行动,从而很容易遭到社会排斥,产生孤独、忧郁感,感觉外在的社会与自己无关,这无疑是严重削弱了他们的社会性存在,进而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发展。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自然会去追求自己正当的功名利禄和未来发展。追求发展,就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而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因而资源的获取只有通过竞争,谁的竞争力强,谁就能在市场经济中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往往十分有限,因而需要合作,组成团队来参与市场竞争,通过1+12”的团队效应,来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为此,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以助力个人发展。

(二)强化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是大学功能的必然要求

大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具有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比如,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价值创新能力,等等。从合作能力本身来看,现代经济社会客观上需要人具有合作能力。现代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习惯于认为市场是竞争的,关注更多的是竞争场面。然而,市场也是合作的。市场体制是世界上最广泛、最面面俱到的社会合作的组织者,市场中合作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竞争的范围,一杯咖啡、一双鞋子,都包含合作的巨大意义。  有学者以现代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素质为主题,对温州100多家大中小企业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团队合作能力在企业最看重学生的十项能力中名列前茅。  因此,大学要想自己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客观需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培养。

再从合作能力与其他能力的相关性来看,比如合作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就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业4.0时代,智能化创新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知识,需要组成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的各种知识分工团队,来进行协同创新、跨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团队成员面对彼此之间巨大的文化、地域、性格、偏好和知识等多方面的差异,就需要有足够的合作能力,不仅要知道怎么与其他团队成员相处,凝聚合力,更要知道怎么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和思维共享,进行高效的联合创新。反之,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合作能力,成员之间就会分歧和冲突不断,团队内耗严重,协同创新只能处于低水平状态,且更不能持续下去。因此,协同创新能力本身就包含合作能力。2018年1月22日,Adecco集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塔塔通信(Tata Communication)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显示,与异质性人才进行有效合作是创新的重要标杆,但这需要很好的人际协同能力,而现实中人们往往缺乏这种能力。为此,大学的发展就应该与国家创新战略对接,把培养协同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能为国家复兴提供内生力量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加强他们合作能力培养,当他们广泛地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中去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国家发展成本,为国家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力量。

 足够的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具有强大合作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中,一是通过与他人建立团队工作方式,在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协作,共享心灵、知识和思维,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性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合作能力所蕴含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都有一个“底线原则”,这能进一步外化出对社会基本规则的认可和坚守,进而使社会基本规则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从而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或交易成本;三是在进行各种交易项目谈判时,良好的合作能力能够使他们很快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不仅加快谈判进程,缩短谈判时间,还能够签订更完备的契约,降低市场风险,从而能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降低,国家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就更加具有活力和效率,从而内生出促进我国复兴的巨大力量,使我国在大国竞争中更具有动力优势。(唐志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2.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