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明玉珍陵墓的葬制来看元末贵族陵墓特点
短命皇帝 短命的江山——— 考察重庆明玉珍陵墓手记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约起! 7月1日让我们走进风水名城赣州学习杨公古法风水和杨公造命日课 !咨询电话19907975916)

6月2日,重庆天空灰濛濛,挂起了雨帘。曾祥裕风水团队风雨无阻,走进重庆博物馆,漫游在巴渝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里。一个历史人物明玉珍名字闪烁着,跳跃着,进入我们的视野。

明玉珍,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1353),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参加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克重庆,被授为陇蜀右丞。二十二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天统纪年。二十六年夏,病故,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


所以,明玉珍是重庆历史上出过唯一一位皇帝,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是一位 短命皇帝,他建立的大夏王朝也是 短命的江山。
据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大夏,第一个是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末,大禹建立的夏朝,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第二个,是公元407年东晋匈奴族赫连勃勃在陕西建立的大夏国,第三个是西夏,是党项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大夏,史称西夏。第四个便是元末时,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明玉珍废除徭役,恢复生产,实现了社会安定的局面,又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将四川建成了“小康”之地,作为唯一一个在四川称帝的农历领袖,明玉珍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

因为如此,明玉珍墓的发掘成了重庆考古的重大发现。
1982年3月,湮没数百年的明墓——睿陵在重庆市江北城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可惜被遭到无知者的野蛮破坏。
尽管如此,但墓中出土了玄宫之碑、金、银殉葬品和大批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明玉珍生平及元、明之交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佐证。此后,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玉珍墓史称壑陵,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宝盖,东近扬子江(长江),南濒嘉陵,视野开阔,颇为壮观。墓为长方形式竖穴石坑。坑之上部为泥沙石层,下部为原生砂岩层,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墓坑呈前浅后深状,前壁高2米,后壁高3.2米。未发现墓道。葬具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蚀,出土时有香气。随葬器物除多杯一只,银锭二枚外,其余全是衣物等丝织品,有明器9件、袍服衣裙7件、袍料14段,出土的玄宫之碑具有重要价值。碑首作八角形,额刻“玄宫之碑”四字,篆书。碑文正书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记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权的经过,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我们从风水角度对明玉珍墓作了考察。
明玉珍坟墓倚山傍水,穴在山腰上,坐酉山卯向,明堂宽广,视野开阔。
长江水和嘉陵江水在向上震卦汇聚后倒左出艮出坎。从中明堂来说,水出艮寅;从大明堂来论,水出壬子。
我们从明玉珍墓还原元末时代巴渝墓葬形制、结构。当然,明墓是皇陵,其规格与民间墓地有所不同。


明玉珍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坑墓,墓坑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坑之上部为泥沙石层,下部为原生沙岩层,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墓坑岩石层呈前浅后深状,前壁高2米(左角为后期采石打破,有迹可寻),后壁高3,2米。未发现墓道。考古专家揣想原先当有封土堆,但由于被后期的墓葬和建筑施工严状现已难以知晓。
此墓墓坑内的填土,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九层。第一层为粗木炭层,约10厘米,以直径约10厘米的园木炭棒平铺于墓底,木炭质地优良,为四川常见的青杠树烧成,出土时仍较完整。
第二层为三合土层,此层包裹着椁的大部分,厚110厘米,紧密坚如硬石,第三层亦为三合土层,厚60厘米,惟石灰明显减少。
沙和石大量增加,质地远不如第二层紧密坚硬;第四层为降木炭层,厚5厘米,第五层为沙土卵石层,厚50厘米,以沙土拌大量鸡蛋大小的扁平卵石铺成;第六层为与第四层相同的碎木炭层;第七层与第五层相同,为沙土卵石层。但厚度则仅20厘米;第八层为粗木炭层,炭质、厚度与第一层相似;墓坑顶部即第九层为五花土层,厚约50厘米。

纵观全坑的填土,主要靠紧裹椁身的三合土层起坚固、护卫棺椁和防水作用。上下四层木炭,当为防潮所设。
约70厘米厚的两层沙土卵石,可起到坚固土层、阻止盗墓作用。
此墓出土的葬具较为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木质耐腐蚀,出土后仍有香气。椁形口窄底宽。前大后小。椁口与盖板由子母榫扣合,四周另加铁钉固定,其余五面椁板衔接处用木楔暗榫拼合。左右墙板用整木制作。厚8-10-8厘米,外側略呈内弧形,两端凿成凹槽,下端两边各有两个铁环,直径均10厘米,供拾椁入土时系绳用。前后档板插入墙板的凹槽内墙板两头微出档板外。底板平整,长284厘米。前端宽127厘米,后端宽110厘米。盖板微呈弧形,厚13厘米。椁前高135厘米,后高115厘米。椁板表面髹饰朱砂红漆,盖板前端雕为花瓣形。
内棺用柏木制成,结构、形制与椁大致相似,体积略小于椁,置于椁内一个略大于棺底的矩形框架式棺座上,棺座四周木
条宽11厘米,厚6,5厘米。棺板厚9。5厘米,共亦六面,板与板之间亦用木楔暗衔接,缝口用生漆、麻布条粘合,四周另加铁钉
固定。棺的两“和”上沿略呈弧形,前“和”中高69厘米,上宽65厘米,下宽72厘米,后“和”中高57厘米、上宽57厘米、下宽63厘米。左右墙板端凿成凹槽,“和”板插入槽内,墙板两端微伸出“和”板外。盖板亦微呈弧形。两边各长234厘米,中长256厘米。底板平整,长266厘米、前宽86厘米、后宽24厘米。棺前高84厘米,后高70厘米,各个部分均未探漆。只涂以硃红,大部分已脱落。另外,还有整木三根,均宽8厘米,厚6.5厘米,其长度不ー,分别为90、96、102厘米又有雕纹木板从椁内出土,因开棺时被拆毁,难以复原。据宋元墓后壁壁龛内多供有“神主牌”的习俗和《明史》卷58《礼志》记载,似为神亭残件。
在椁前36厘米处有一长方形石坑,坑深25、长47、宽41厘米,用以竖“玄官之碑”。紧贴碑文一侧。有一护碑石与碑并立。“玄官之碑”砂质、色青,用独石制成。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5厘米。共下榫长21厘米、宽39厘米、厚23.5厘米。
玄宫之碑碑首作八角形,额“玄官之碑”四字,篆书。其左右两侧各刘阴线盘龙一,但不完全对称。碑文二十四行,正文每行四十七字,全碑共一千零四字,正书。

也许,朱元璋对仅坐三年皇位的明昇动了侧隐怜悯之心,1372年将明昇与其母亲等人遣送至高丽延安,次年明昇娶高丽总郎尹熙宗之女为妻,育四子。从此,明氏后代便在朝鲜半岛居住,至今已繁衍逾28代,共四万多人,于1973年成立明氏宗亲会,得知明玉珍墓在重庆出土的消息,1995年组织参拜团正式赴重庆明玉珍睿陵参拜祭祖。此后,明氏大宗会每年都组团前往重庆祭祖。



人生皆为过客,匆匆在历史舞台上走一趟。
苏轼曾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今日我们在重庆博物馆重阅历史人物,他们的人生奋斗轨迹以及归宿,给后世诸多启迪。
作为凡人,我们的人生旅程也是起伏跌宕,但平坦顺畅也好,泥泞低谷也罢,都应该坦然面对。
我信奉着:上天对每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无论多么糟糕的东西,世界都为其预留了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