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个基础性问题


  最近,学界就财政赤字货币化展开热议。财政赤字货币化不符合经济机理,这是个基础性问题。当然,有的学者说是市场纪律,亦是没错的。在极端经济环境下,即便被迫采用,需要把握严格的“度。但是,它对经济运行本质上的破坏性还是存在的。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方式源于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后,源于欧洲的一种论调。当时牙买加协议解体后,各国特别是美欧金融极度动荡及各国通胀与紧缩并存交替,欧洲市场的美元灾与美元荒不断交替循环,使欧洲市场各国饱受其害,制约财政金融的政策在动荡的环境下难以发挥效能,美元灾与美元荒时常导致货币通胀与紧缩,打击了各国生产与经济。

     特别是美元灾与美元荒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大陆国家间商品贸易,同时在欧洲与美国之间贸易中购买力平价被从根本上破坏。历史上,各国货币同黄金挂钩,无论主权国货币数量及财政扩张或赤字率如何?只要盯住黄金,其稀缺性都能合理估价不同主权国货币在无论扩张或紧缩下所影响的本国商品的现实购买力,从而黄金作为各国法定货币发行储备与准备,就很难退出现实的金融体系。

     由于牙买加协议后,布雷顿森林双挂钩(美元等于黄金)崩溃,那么,美元就难以客观上起到黄金如上的准备作用,造成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欧洲大陆美元荒美元灾频繁冲击各国经济。因而,当时,欧洲学者提出,以本国GDP或财政收入为各国货币发行的基础的假想,解决财政与货币发行在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相互协调的问题,弥补盯住美元纸黄金所导致的美元灾或美元荒,改善刺激经济的政策条件。…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面临美元短缺与泛滥交替所提出针对性的假想办法。

    但是,如果建立以国民经济总值(或财政收入)发行货币,仍然面临着前述问题,即:由于各国货币扩张及赤字率不同,各国货币真实购买力则失去了储备黄金准备的锚定基础,那么,货币平价就会受到影响。且各国财政赤字率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种情况下,各国依据财政收益或依据国民经济总值来发行的货币就会彼此失去汇率平价的定价机制,世界金融市场及贸易就会陷入混乱。

    如何使财政政策货币化很好地配合货币政策,并使其不至于影响到世界贸易关系中的评汇率平价基础?本质上说,它是关系到各国经济健康正常运行的基础规则。有的说是市场纪律,也没错。当然,除非在极度必要时,不主张这样做。极端经济环境或被迫情况下,需要有个度?!需要评估这个度。…就如弥补货币发行的波动因素,需要考虑外贸结售汇差额及外汇占款的实际情况作为微调的锚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