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道”“德”思想看“以德治国”


 

 

 

姚文俊

 

 

 

 

内容提要:该文在否定和批判孔子“为政以德”是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阐明了老子“道、德一统”思想才是“以德治国”思想的真正来源。阐明了老子的“德”乃是“政体”、“政治”的反映,而孔子的“德”乃是“伦理”、“道德”的反映。指出了今天的“以德治国”讲“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于事无补的。同时也指出了今天的“以德治国”必须在“自律和民得”上、在“爱民和顺应民心”上、在“遵守契约和实现契约管理”上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治措施和制度,赋于“德”以“道”的意义和内含,并最终实现“德政”。这才是“以德治国”的根本和方向。

关键词:老子 “道”“德” 思想 “以德治国”

 

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口号被提上了日程。而“以德治国”的思想来源是什么?人们认为是孔子。因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然而,其中的“德”是什么呢?却原是“伦理道德”。其意在于“德化教育”。而这不过就是在“为国之道”即“王道”之中加进了一种粉饰剂而已。于是,孔子的“为政以德”讲“仁爱”、讲“忠孝”、讲“忠恕中庸”、讲“仁义礼智信”等等。而今天的“以德治国”讲的什么呢?主要讲“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可见,它们都陷入了“道德”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其结果,孔子的“为政以德”流于空想、空谈,甚至成了人们精神的麻醉剂。而今天的“以德治国”呢?几年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与预期相反,使得今天国人的道德水准大有江河日下之势。这究竟是为什么?笔者以为,人们在“以德治国”的渊源上张冠李戴,并用错了药。在笔者看来,“以德治国”的思想源于老子“以德治道”思想。故在这里,笔者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这个思想展开进行论述,以证明老子“道”、“德”思想,及其“以德治道”思想与孔子思想截然不同。并由此而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提出全新的看法。

那么,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是什么呢?

老子“以德治道”思想是建立在老子“道、德一统”思想上的。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即,如果说,“道”是盛水容器中的水的话,那么,“德”就是这水的高度。故“道”和“德”它们只不过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两个方面而已。正是如此,故在老子看来,“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并明确的提出了“道高则德高”、“道低则德低”,反之亦然的思想。这就是老子“道、德一统”的思想。

因为,老子认为,把握了“德”也就是把握了“道”,提高了“德”的标准也就是提高了“道”的水平。故老子把“德”作为了认识和把握“道”的出发点和归宿。其结果,则形成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这里指出,其中的“治”并非是“制约”、“控制”的意思,而是“带动”、“提高”的意思。

那么,老子的“道”、“德”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对于“道”,老子认为,指的就是“规律”。而对于“德”,老子认为,指的就是与“规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同时,老子认为,“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相同的“规律”就有着不相同的行为规范。故老子揭示了“以德治道”的多样性。

那么,老子对于“道”来说,揭示出了哪些“规律”呢?

《道德经》讲得明白。即老子创造性的以“柔弱”(阴)与“刚强”(阳)这一对哲学范畴作为了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钥匙”。一当老子以之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时候,从中,老子便发现了三大规律:第一、“刚强胜柔弱”规律。老子认为,这是自然、社会、历史“普遍规律”,即公理和常识;第二、“柔弱胜刚强”规律。这是老子对“刚强胜柔弱”的思辨结果,并在自然、社会、历史中得到了“实证”的结果。其中,对于自然,比如“水”,水可以无坚不摧,故柔弱可以胜刚强。对于社会、历史来说,比如“西周国人暴动”,百姓推翻了天子统治,也表现出了柔弱胜刚强。但是,“柔弱胜刚强”是讲“条件”的。故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因此,“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社会、历史“特殊规律”;第三、“刚强”与“柔弱”因力量相当而出现“和”的状况。这个规律反映在自然、社会、历史之中,并且普遍存在。

上述三大规律的发现,正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使然。

而在上述三大规律之中,老子特别重视和研究第三”和“第二”规律,并从中了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先看第三”规律,即“刚强与柔弱交合为和”规律。

老子一当基于“柔弱”与“刚强”这一对哲学范畴去认识社会、历史的时候,就发现,“刚强”表现为“天子”,即统治者,而“柔弱”则表现为“百姓”,即被统治者。故“社会”和“王道”由此而产生。在老子看来,社会历史就是一部“刚强胜柔弱”的历史,一部武、戈不息的历史。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期望得以改变。即老子认为,“天子”要不讲“有为”而讲“无为”。这样一来,就会使统治者的“刚强”变为“柔弱”,并在政治立场上与柔弱的百姓趋于一致,于是,这样一来,“刚强”与“柔弱”就会出现“和”的状况。而“和”的出现之后,就会止息社会的武、戈,出现社会安定的局面,从中就能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只有这样,“天子”的“无为”才会变成真正的“有为”。

那么,老子的“德治”内含是什么?是怎样要求和规范“王道”的呢?

具体说,老子的“德治”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讲“忘我”、“无私”。

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老子认为,在王道之中,对于政权、权利,不能据为个人私有,不能为个人所依赖,不能以个人的意志去主宰它。做到这些,就是有极其高尚品德的表现。因为,老子清楚的看到,在“天子”与“百姓”的对立和矛盾的情况下,一旦统治者“利已”,则必然“伤民”。由此,就会使社会出现“武”、“戈”不息的现象,甚至出现“造反”、“起义”,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生产的倒退。故在“利已”和“伤民”之间,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妥协”,即自觉杜绝对“特殊利益”的追求,这个矛盾才会得到根本解决。老子这一思想,显然是对西周周公《德篇》之“自律”、“民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老子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5】。在老子看来,要变成真正的“圣人”,则要将自身置之于度外,不计个人的安危、得失,和艰辛,并身先士卒,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带领百姓去干,方才可能。

上述这些,反映出了“忘我”、“无私”的思想。

故做到“忘我”、“无私”,就是“德治”的表现。

二是讲“爱民”、“顺应民心”。

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6】;老子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7】。老子认为,将个人的利害得失与天下苍生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人,方才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以爱天下苍生为已念的人,百姓才会相信他,并靠他为百姓办事,百姓方才放心。而且,要把百姓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顺应民心、民意,并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做到“德善”、“德信”,这样,才能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进步。可见,老子“爱民”、“顺应民心”的思想无疑的是对西周周公《德篇》之“保民”思想的突破。

故做到“爱民”、“顺应民心”,就是“德治”的表现。

      三是讲“契约”、“公平”。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老子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8】。老子认为,靠“和解”、“调解”等办法,可以了结大怨,不能了结余怨、小怨。这是不好的办法。因此圣人要凭借契约来调解。并认为,“德”是凭借契约表现出来的,无德的人才会凭借诸如法令等这些东西。按照契约办事,就能够做到对等、公平。这就体现了“以契彰德”、“以德服人”的思想。

特别是,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9】。老子认为,原木可以分开做成各种各样的器具,但它们都不失“木”的本性,圣人就是据此道理去进行管理,所以最好的管理是不伤害万物的本性。这在老子看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贯穿“契”,以实现“契约管理”。

可见,老子“契约”、“公平”的思想也无疑的是对西周周公《德篇》之“保民”、“自律”思想的突破。

故做到“契约”、“公平”,就是“德治”的表现。

四是讲“正义”。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10】。其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道”就是“德”。故这句话也可以视为:以“德”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这时的“德”就是上述老子的“忘我”、“无私”,“爱民”、“顺应民心”,“契约”、“公平”。同时,老子又说:“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还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在老子看来,不讲“德善”、“德信”,而滥用“兵”、滥用“武”,其表现出来的则是“以怨报德”,是在为“恶”,故带来的是灾祸,而令百姓痛恨;而讲“德善”、“德信”的人,是不会滥用“兵”、滥用“武”的。即使发生了战争,出现了战祸,也要讲“以德报怨”,尽量给百姓带来“善”的结果。

故做到“正义”,这也是“德治”的表现。 

五是讲“不怕死”。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1】?老子认为,只要一个人连死都不害怕了,那么拿死去威胁他,这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还能再怕些什么呢?而只要有了“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才能会“置于死地而后生”,而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故做到“不怕死”,这也是“德治”的表现。

正是如此,从老子的上述思想中,清楚的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以德治道”的政治兰图。

这就是:

“无私”和“忘我”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权力者必须是克已奉公,不唯名利,勤奋踏实,忠于职守,并受到百姓爱戴而被推选出来的人;从“爱民”和“民心”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权力者必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带领百姓去为民谋利益;从“契约”和“平等”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权力者必须做到“契约管理”,和按照“契约”原则去办事,不能言出法随,不能政出多门,实现“以契彰德”、“以德服人”;从“正义”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权力者必须善恶分明,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并要对受到战祸的百姓,做到“以德报怨”,好生安抚;从“不怕死”的精神出发,要求社会的权力者必须无畏,和树立不怕死的精神,并身先士卒,带领百姓,勇于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老子的这幅政治兰图,就表现为“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

当然,上述老子的“德治”思想并非是如一种“政体”出现的。但是,在老子的“契约管理”思想中,无疑的,反映出了一种“政体”的形式。只不过老子未能提及罢了。

历史的看,老子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在汉初得到了实现。其表現,汉初统治者不仅施行了“和亲”、“节俭”、“兴农”等等政策实现了百姓要求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迫切愿望,而且汉初統治者兑现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承诺”,或者說“约定”,实则贯穿了“契约”及其“契约管理”的精神,轻徭薄赋几十年,从而極大的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推进了历史的前进。

后看第二”规律,即“柔弱胜刚强”规律。

老子一当基于“柔弱”与“刚强”这一对哲学范畴去认识社会、历史的时候,就发现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对抗的矛盾,由此,发现了社会武、戈不息的本质。在老子看来,这种社会本质决定了“刚强与柔弱交合为和”是相对的,而对立和对抗是绝对的。正是如此,一当统治者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而追求“特殊利益”的时候,这时,“霸道”和“暴政”就出现。

而如何反抗“霸道”和“暴政”,以保证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得以继续实施呢?

对此,老子提出了“以武制武”的思想,即用“武术”来反抗“霸道”和“暴政”,以达到保证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实现的目的。可见,老子的“武术”乃是“德治”的保证。

那么,“武术”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武打之道”,即武打的“规律”。

具体说,从理性看,老子的“武术”,就是老子从揭示“柔弱胜刚强”的“条件”,即如从“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这些哲学范畴及其它们的“变化”法则出发,并从中抽象出来了打法的“原则”和“方法”;从实践看,老子的“武术”,就是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理念为指导,以“打桩”、“打机”为特点,遵守打法法则,旨在打“阴阳虚实及其变化”的打斗。概括起来,老子“武术”的打法“原则”和“法则”有:“见实{认识论中的实}则打及避实{方法论中的实}就虚法则“桩及桩法变化法则”“打机法则”、“动中求打法则”“无中生有法则”“诈术法则”“无打法则”“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等等。

同时,老子还揭示了”武术的三种境界“及要求,这就是 “微明”、“袭明”、“明”。

具体说:

对于“微明”。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21】。

“微明”境界,就是武术“柔弱胜刚强”的“诈术”境界。在老子看来,这是武术最低境界。

对于“袭明”。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22】。

“袭明”境界,就是武术“柔弱胜刚强”的“能熟练运用打法法则和技巧”的境界。在老子看来,这是武术的中等境界。

对于“明”。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其中的“小”、“弱”,就指“柔弱胜刚强”规律。这即如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23】。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24】。

“明”境界,就是武术“柔弱胜刚强的最高境界。

故在老子看来,如果懂得了上述的三种境界的道理,就能够做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5】,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正是老子上述的武术思想,构成老子保密的“国之利器“,从而在立国、建国、保国、卫国等等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武德”。

这就是:

一是要喜欢道,即武术。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12】。

二是要图难于小、于易,勤学苦练,做到循序渐进。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4】。

三是要善于研究和总结,做到“知人知已”,扬长避短。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6】;老子又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8】。

四是要不自满,不骄傲。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9】。

五是要做到符合规律,精益求精。

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其中的“母”,就指“柔弱胜刚强”规律。

由此可见,老子基于“刚强与柔弱交合为和”和“柔弱胜刚强”这两大自然规律而揭示出了社会历史的“王道”和“武术”规律,并认为“王道”和“武术”之道它们都可以通过“德”来反映并实现。这就是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

然而,在今天,中国真正的“武术”早已经消逝了。而对于“武德”人们依然是一无所知。故那种“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就成了今天所谓武德的可悲的标签。

而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比较老子的“以德治道”和孔子的“为政以德”,其差距何止是十万八千里?简单说,前者在讲“政体”、“政治”,而后者在讲“伦理”、“道德”,故牛头不对马嘴,根本就不可比。因此,在今天的“以德治国”中,讲诸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完全就与老子“以德治道”思想原本就是两回事。可见,今天的国人盲目尊崇、迷信孔子,而根本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和可悲的地步!

事实证明,诸如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基本的“以德治国”基本上是于事无补的,甚至它带来的“形式主义”之害,引得社会虚假、浮华之风泛滥,而致使世风日下。这倒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那么,按照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要求,今天的“以德治国”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上所述,这就是,必须在“自律和民得”上、在“爱民和顺应民心”上、在“遵守契约和实现契约管理”上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治措施和制度,赋于“德”以“道”的意义和内含,并最终实现“德政”。这才是“以德治国”的根本和方向。

笔者以为,如果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在“王道”时期都可以实现的话,那么,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就必然会实现。同时,笔者相信,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和主张变为切实的“德政”,也就为期不晚,有了盼头。

 

引文注释:

1】、【3102 248  420 572 630 798 8141 961 106511134 1252 13】、25120 14】、【15118 1633 17106 1870 1949 2045 2175 2259 23107 24122  李耳 《道德經》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