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征途》连载:风云际会-全球化的新阶段1


《出海•征途》连载:风云际会-全球化的新阶段1

作者:出海领航创始人、知名国际化业务实战专家 黄兆华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查尔斯.狄更斯。

一、全球化的纵贯线

人类的全球探险之旅肇始于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当时各欧洲王国开始经济竞赛,纷纷通过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哥伦布的向西航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冒险性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14928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海。

据史书记载:哥伦布的船队由3艘舰船和87名船员组成。船队配有懂得阿拉伯语的翻译、秘书(负责正式记录所发现的地方和人物)和稽核官,每条船上都有经验丰富的航运专家作船长,而船员都是一些优秀的、有能力的海员。 

哥伦布在“圣玛丽亚”号船上指挥整个船队,先是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转舵向西,驶入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在举目汪洋、航行了一两个月还不见一片陆地的情况下,不少船员都发出了怨声和咒骂,可是哥伦布坚持向西航行,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盛产黄金、香料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中国、日本和印度。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1012日,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发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然后又发现了古巴、海地等岛屿。在华特林岛的一个漫坡上举行了首次登陆仪式。哥伦布误以为他们所发现的地方是印度的属地,所以后来就把这一带称为西印度群岛,把这里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的航海带来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

全球化的雏形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早期全球化经营的一个缩影。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了海上冒险、探寻世界地理、发展海外商机的热潮。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等地已有殖民地和商业发展,1560年,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了一家公司,往东印度区域发展。此后几年间,荷兰共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合并成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东印度公司。荷兰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多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

18世纪,荷兰与英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冲突,两国战争不断,在1780-1784年期间爆发了长达4年的战争,加上国内对于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1231日宣告解散,结束了长达近200年的经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垄断亚洲市场,到了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扩大,东印度公司作用逐渐下降,其特权相继取消。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现代意义的全球化历史是187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运输业的进步和贸易壁垒的削减是这次全球化浪潮形成的诱因。1870年开始的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全面发展,使汽车、船舶、机车、石油等相关制造业迅速兴起。

在这次浪潮的带动下,世界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风潮,大约10%的世界人口移民到了新国家,600万移民从欧洲迁移到了北美洲和新世界的其他地方。

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后来十分知名的跨国公司,比如西门子、通用汽车、杜邦公司等。

不幸的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被接连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就此中断,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后退。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始于二战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

二战结束后,为恢复世界经济秩序应运而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三大支柱。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跨国公司在对外扩张中要保持优势,必须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在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占领先机。

这一时期内,跨国公司在投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世界经济起到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尽管石油危机触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面临重大挑战,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不前,联合国跨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调查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的比重由197030%上升到1980年的40%,“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已经愈发全球化了,这是一种在广泛基础上的跨越工业部门,跨越国界的发展趋势。”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是一次真正的浪潮。

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的全球化称之为“超级全球化”,不仅仅由于它的规模和速度,还在于它广泛的渗透力。 “超级全球化”推动全世界各国参与到细密复杂合作紧密的经济分工之中,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空前加快,在生产、金融、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整合前所未有。

“经济全球化”一词在1985年由美国的T.莱维正式提出。莱维用“全球化”一词来形容当时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性领域的扩散。

进入90年代以后,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以全球资本的迅速流动为特点,广阔的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最顶级的跨国公司堪称富可敌国,1999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年产值高达150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时印度尼西亚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福特汽车的年产值为1806亿美元,超过了波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明,在当时世界上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

这个阶段无疑是欧美跨国公司的黄金时代。 截至1999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有3/4来自于美国、西欧和日本。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有99家来自于发达国家,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的前10名中,美国公司占了8家。

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朱云汉认为,有“三驾马车”是驱动这一轮“超级全球化”的核心力量。

“第一驾马车”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这种信奉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要给资本最大的自由,给民营企业最大的自由。他们不仅在西方国家推动这个新自由主义革命,而且还把这一思想推广到全球,在WTO的体制下,全面地推动贸易自由化,让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越来越自由,以达到经济学家口中的跨境“交易成本”趋近于零的境地。

“第二驾马车”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

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成为经济全球化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驾马车”就是中国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改革开放的40年几乎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在短短的4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和世界最大贸易国,不管以什么指标来衡量,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极为惊人的。

中国的发展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兴巨大力量。

然而,这一轮全球化的早期,中国纯粹被西方的跨国公司们视作一个拥有无穷潜力的消费市场,在那时的全球舞台上,基本没有中国公司的一席之地。

1995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卡特彼勒副总裁William R. Haycraft写就了《YELLOW STEEL》一书,书中历数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来自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却榜上无名,这正是当时中国公司在全球地位的真实写照。

 

本文节选自黄兆华先生所著【出海三部曲】第二部: 《出海征途-解码中国企业全球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