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变


 国内新冠疫情逐渐平复,各行各业都在全面复工、复产,媒体上传来一条消息:北京全时便利店发布停业通知,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5月20日24时结束经营。全时门口现在已经贴上闭店盘点的告示,店内商品除烟酒外全场六折,不少货架都被买空。

这条新闻带给业界不小的震动。

关门不奇怪

十几年前,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联锁超商冲入大陆市场,它们都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同时享受外资企业的低税率

十几年过去,在国内外超商大比拼中,国内超市如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占据上风,而家乐福几近败走,沃尔玛式微。

但在便利店层面上,还没有出现可与711相抗衡的国内品牌。

全时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都期待国内外的便利店来一个大比拼,他们比出高下的同时,副产品就是消费者获得本该有的更优质服务、方便和低价。

及至后来,全时曾经一天开五店、六店等,其扩张速度可真是不慢,再加上东家P2P暴雷,倒让业内人士有些担心。

赢利

不同于慈善行业,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主体。

全时便利店和瑞幸咖啡算是实体店的怪胎,为了开店数量不惜代价,直接拉高了运营成本,再加上供应链管理水平相对低效,门店亏损是大概率事件,而偶发赢利倒是要靠运气的。想要最终赢利就得靠“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这种资本魔法逻辑了。

一项业务本身不能赢利,期待通过“副”业赢利反哺主业,即使不是神话,也是极其困难的,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尤其如此。

无法赢利的业务优选改善、次选放弃,寻觅与之伴生的业务、获得超值利润反哺主业应是第三步了。

创新层出不穷,道理持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