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的运动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也就是表现出走路不稳,吃饭喝水呛咳,说话含糊不清,头晕,根据多数患者反应都有着上楼梯比下楼梯困难,在拐弯的时候头晕加重的现象,这些都属于共济失调的典型症状,有的人是小脑萎缩或者受外伤导致的共济失调,也有的是家族遗传性共济失调,家族遗传性的共济失调不能够改变基因,但可以调理改善症状。

共济失调症状有哪些呢?

1、姿势和步态改变:站立不稳,步态蹒跚。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

3、言语障碍: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

4、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

5、肌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

6、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

7、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引起共济失调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2、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3、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

4、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5、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西医上叫做共济失调,属于一个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西药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治疗,去哪个医院都开的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谷维素,卵磷脂,胞二磷胆碱肌等等的西药,这些经过大多数用药患者反应,前期吃有一定的疗效,后期效果就没有什么效果了,这都是大多数患者的心声,不信可以自己去亲自走一遍,碰下壁,而且西药有很大的副作用,长期服用西药对肝脏有很大的伤害甚至容易对药物养成一个依赖性的习惯,一旦停药就会复发。

共济失调在中医上叫做“痿症”,是一种症状,中医上属于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所引发的疾病,中医认为肾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一身阴阳,肾阴虚的情况下你会出现四肢走路不稳,无法控制自己的步态,经常性摔倒,甚至瘫痪在床,脾虚湿盛,身体会日益消瘦,脾虚严重就会造成四肢无力,脾主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无力,会出现肌肉僵硬,湿气重会出现偶尔的头晕头蒙感觉不是特别清爽,眼睛会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气滞血瘀,这样会导致喝水呛咳,或者有痰。治疗需要补益肝肾,醒脾健胃,活血化瘀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

共济失调临床表现分三个期: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一般表现为走路的时候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以及准确性变差。中期的时候表现为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发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会感到吞咽困难,进食的时候比较容易呛咳。到了晚期的时候容易说话极其不清楚,甚至是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要轮椅来代步,理解能力逐渐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迷不醒。

共济失调症状:运动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会有特殊的步态,表现为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容易歪倒,指鼻实验室时共济失调最明显。

护理共济失调患者要注意什么?

1、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首先应在家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解除患者各种顾虑和精神负担,避免情感刺激。

2、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平时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神经肌肉所需营养,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因患者常表现出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或有呛咳、咽下困难,不能保证进食,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家属应予足够重视。

4:鼓励早期病人坚持工作,并进行简单锻炼及日常活动。过于剧烈的活动,高强度的锻炼、用力以及过于积极的物理疗法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5、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共济失调的患者的主要表现一般是肢体瘫痪、语言和智能障碍,因此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病人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语言和智能的训练也一样。

6、注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褥疮、尿路感染、肺炎、肢体畸形、皮肤烫伤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共济失调患者可以添加微信:syyf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