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一朵、臻入化境的海上站桩——读邓匡林先生《海上持桩记》


邓匡林师兄《海上持桩记》是一篇重要文章,记录201610月初在大海中轮船上站桩的奇妙经历,创新了一种持桩的功法,可谓是站桩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可以把没有海上经历的陆地站桩视为无乘之境,那么匡林便在海上经历了奇妙的小乘和大乘之境。

文章写道,看着一望无际的碧海,海风清新,心胸开阔,将自已溶入天海之间,享受无边美景,这种环境和心境似乎特别有利于持桩。可是“看着波涛涌动的大海,随着船身的晃动,脚底一直稳定不下来”,这时才体会到“在大海中行进的船上站桩,与在陆地上大不一样,船随波涛浮沉晃动,脚底就不踏实”。人在动态中想立稳脚跟,本能的反应是用定力来抵消动力。匡林先生亦然,也是本能地“生出劲头与之相抗,想达到那一种陆地上的平衡和舒适”。可是“愈切相抗,愈切追求平衡,反而愈觉得费劲,意念一会重在左脚,一会重在右脚,心随波涛翻动,妄念丝丝重生”。他感觉到海浪不可捉摸、不能预测而心生畏惧,随之晃动越来越大,于是乱了方寸,不到半小时,左脚已站立不稳,移动了一步。脚被挪动了,这是匡林站桩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他立即平息慌乱,“赶快将意念远放,收视内听,遂段放松,然后足踝虚松、纵膝裹裆、开胯含胸、沉肩坠肘、虚领顶劲”。这似乎没事了,可是“这样站了一个小时,仍找不到那种舒适感,遂收功”,身有不快,心绪不宁,“当夜有所沉思而无解”。这是一场与环境的激烈斗争,哪里是站桩!这一场斗争便是有意本能发挥作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小乘之境,匡林先生最后以收功放弃而告终。

匡林师兄在文章中写道,当晚“在随波晃动的床上,睡梦中找到了一种放松的自然律动的感觉”。有禅定功夫的人,换在任何环境,其身体本能和无意本能都会自动去寻求平衡定境,帮助解决问题,只要你不去有意干扰阻碍它。感觉找到了,可是践行如何呢?

匡林师兄第二天早起即站桩,居然成功了!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述道:“太阳还在云层中,阳光时而穿出云层,金光洒满大海;时而躲在云后,柔和的光线附着凉凉的、没有腥味的海风吹拂过来,遍体惬意。”接着以富有逻辑的语言叙述了持桩的过程:“记得昨天的体会和梦中的自然律动,放松身体,意念远放,不再与波涛相抗。渐渐地足底下筋肌平铺伸展开,如老树根系铺满舱板。足底每块肌肉都有了与舱板相应的松紧,顺着海洋律动,时开时合,时阴时阳,神意飘游于头皮之上。时间既久,已心无所住,放任自流,是一种合于道、流于心的自然。由于脚贴合了舱板、贴合了波涛,随着波涛万变涌动而顺合起伏。不知不觉,已站了两个多小时。此刻太阳完全高跃于云层之上,金光闪烁,暖能从天而降,电流般的高峰体验如海涛般阵阵透体穿袭。不觉间手随胯动,自然挥舞、前后钩挫、上下波浪、左右缠绕、六面试力。原来海上炼功,动中求静,动静神游,似如道家所说‘逆则成仙’,体之更有特殊妙趣。”在这个过程中,匡林放弃了斗争抗衡,而与大海的波涛合一,形象的感觉是“足底下筋肌平铺伸展开,如老树根系铺满舱板”,终于进入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定境。

匡林师兄第三天晨起又站,心不随境转,心境、外景更加美妙。“看白云碧海、蓝天白浪相辅相成,天如海、海似天,似太极、又无极。虽只站半小时,身体已自然地和谐了波涛的声音、波浪的情绪、大海的律动。于是足底涌泉吸着浪花,全身空松如白绵纸,海风穿胸膛而过,似无身体滞碍,内外自然交融。心灵愉悦如阳光,意念随海风飘送。浪花绽放,转瞬即逝,仍是人世间美丽的实相。海天阔大,无始无终,竟幻灭出宇宙本体的空无。”于此境界景致,匡林引《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经文注于文中,印证了“不应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则生清净心,如是得见如来”的大道机理。匡林说:“持桩的浑圆阔大,是海天的不生不灭,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清静心中,可以圆融到天人合一。在飘然如仙的功态中,仿佛只剩拳心一点、道心一片、海天一如。”

匡林先生在夜间静下心,把三天海上站桩成败的微妙体会记录下来。这是一篇重要文献,学习站桩的人,有必要认真研读、实践。即使不在海上站桩,这篇文章也很有参考价值,其中道明了人生的哲学真谛,尤其人天合一、顺势有为、动静应对的高明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