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暖冬”。


  中国经济进入“暖冬”

  中国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态,进入近年来难得的“暖冬”。2020年12月随着各地寒潮来袭,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多地出现低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12月以来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运行已经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1、新基建成为新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原本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贸易战压力下的中国经济又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冲击,新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手段,“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多次会议中被频繁提及。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投资主体上,要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补空缺作用,避免政府大规模投资,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受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倒逼影响,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自主科技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布局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3、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地方债余额为21.3万亿元,结合当年地方综合财力25.7万亿元(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19年底,地方总体债务率为82.9%。另据2020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地方综合财力预计为26.7万亿元。如果债务余额达到26万亿元,那么债务率将升至97%以上,十分接近财政部规定的债务率安全警戒线100%。目前存在偿债资金来源规模不足、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近期发生的几起国企违约事件也反映出地方僵尸企业出清、部分地方政府财力吃紧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解决隐性债务问题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后续专项债闲置问题有望缓解,

  4、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务之急。市场萎缩,企业转型过程特别是市场资源配置过程时空紧迫,面临阵痛,税费较重,经济新常态缺乏法律支撑,有的法条维护既得利益,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特别是一些非法追债机构和个人,用法律的名义践踏法律,个别银行与非法追债机构用改号软件假冒公检法部门对付客户等等……

  据报道,从一季度超过46万家民营小微企业注销破产,到三季度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环比增长10.03%,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全面复苏的民营企业,不止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能量,对于深陷泥沼的全球经济也是一大动力源,信用增进与信用修复应同步进行,让金融资源有效进入实体经济。

  5、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选择处于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有融资需求但尚未获贷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培植“种子”企业,主动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蔡律解读梳理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