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消费合作社东昌路门市部
在浦东东昌路的日子里之十七
方彭君
城市里有消费合作社,现在已经听不到了,由集体所有制转形而来,它也是过渡性的国有商业机构,那是国营商业少之又少,为了滿足购物需求,市、区都设有消费合作社,遍地组织门市部,到1956年公司合营后,成立了专业公司,消费合作社完成历史任务,撤銷后拼入国营公司。
我分配去东昌路门市部,它在善堂路口上,门市部原址,是区税务局的楼下办公大厅,有二百多平方,不算大,但也算有腔调了,设有棉布组、百货组、食品组,食品组面对善堂路,在最南面的一只三角里,各种货物堆得最多,最乱,也最忙,整个门市部生意兴隆,十分繁忙,消费合作社生意为什么这么好?一,货源充足,许多私营企业,拿不到的东西它都有。二,低价销售,价格比私营便宜,使顾客都集中到他们的门下。
我被分到食品组,组长是原中物储备局的人,安排工作而分来的,近五十岁很能干,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因那时无退休政策,只好继续工作着,他原是税务局的,他俩有一个共同的不雅身份,留用人员,都是国民党机构的人员。组长一人忙得喘不过气来,因老头上柜不行,反应太慢,在顾客面前很慌张,只好做些包装工作,柜面都有组长顶了。我去他们非常高兴,但我也无法适应他们的快节奏,组长做五笔,我只做一笔,组长对着我讲:“小伙你怎么勒?”我说,“我算得慢怕错”,组长又说,“不要怕錯,要快,有错慢慢改”又说,“你要是一直怕错,一直慢下去,那就无法改了,也永远快不了”,有组长“不要怕错”的这句话,给我掌了胆,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回想我在私营企业的日子,实实在在烧了四年饭,还忙着读书。前二年因我长得矮小不让我上柜台,后来生意不好,几个店员做生意己足够,他们见我烧饭辛苦,不要我站柜台做生意,只是偶尔去帮着做,所以柜台上的技艺,是没有学好。现在他们叫我立马上阵,我心裡是虚的,但好在他们包装不用纸,而改用袋了,使我不会出包不起来的洋相了。一个多月外,我的销售迅速赶上了组长,他十分满意。组长是个快乐人,他整天说笑话,还逗着我。
他们的工资很高,组长有9O多元,老头有100多元,都比别组的人高,连头头都比他们低不少,政府还是照顾留用人员的。我的工资从私营企业的25元,进社后,现在发给我54元,涨了一倍多,与其他职工的工资一个样,他们对所有新进职工,一律对待。当時职工家属全休在家,不外出工作的,职工的这些钱,要养家糊口,还是可以的,一斤米不超过一角,一个月伙食也只有几元钱,我这个单身汉,小年青,拿这么多,够宽裕了。
崂山路地区,正在建造大批工人新村,它们都是国营企业,如港务局、打捞局、海运局、上海船厂等参建,但尚有著名的外资及私营企业,如北护塘路那里的,英美烟厂、英商纶昌纱厂、私营的经纬麻袋厂、永安纱厂等大工厂,都没有参建,也许可以理解,资本是逐利的。
建成后的工人新村,叫崂山新村,需要配套新的商业,区消费合作社,要在那里建个门市部,但人员要由其他门市部调集。区社在庄家桥办公,他们午饭后,都要溜東昌路,並来我们的门市部玩,对我这个小伙有很好的影响,“这小子不错,让他去崂山锻炼、锻炼”,我在5月进东昌路门市部,八月被调走了,从此结束了在東昌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