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大佛启智赋能
雪窦山人间弥勒 蔡律摄
在露天弥勒大佛佛脚远眺雪窦山景区。蔡律摄
大气磅礴的雪窦山景区 蔡律摄
万岁塔、观澜阁、护国戒坛。蔡律摄
从龙华广场仰望露天弥勒大佛。蔡律摄
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景区位于浙江省东部的沿海城市奉化市。创建于晋朝,兴盛于唐宋,至今有1700余年历史,区间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宋代仁宗皇帝曾梦游此山,因故取名为“应梦名山”。弥勒佛道场雪窦古刹在南宋时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是大慈弥勒菩萨的道场,与普陀观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贤、九华地藏四大道场并称“佛教五大名山”。
清幽的禅林道场明净如镜。蔡律摄
群山怀抱、大气磅礴的龙华广场。蔡律摄
四周群山植被茂密,秋日层林尽染,犹如禅境。蔡律摄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风景名胜区全境85.3平方公里,风景区范围54.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30.5平方公里。90年代持续按规划继续修寺工程。2000年起,建造太虚塔院和华林讲寺。2005年5月,露天弥勒大佛工程获国宗局批准,启动建设。2008年10月,大佛造像落成。2013年11月,雪窦山弥勒佛学院获国宗局正式批准。至此,雪窦寺的规模和盛况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晋代古刹 蔡律摄
门牌坊“大慈佛国”,露天弥勒大佛就在眼前。蔡律摄
早在晋代就被著名文人孙绰誉为“海上蓬莱,陆上天台”。雪窦山景区以雪窦古刹和千丈岩瀑布为中心,四周围环列,东有五雷、桫椤、东翠诸峰;西有屏风山;南有天马、翠峦;西南有象鼻峰、石笋峰、乳峰,中间是一片广阔的平地,阡陌纵横,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有千丈岩飞瀑、妙高台、徐凫岩峭壁、商量岗林海、三隐潭瀑布等景观。
秀甲东南大山门 蔡律摄
大慈摩尼之殿 蔡律摄
步入浙江奉化雪窦山景区,道场标志性景观露天弥勒大佛就在眼前。露天弥勒大佛位于雪窦寺后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区规划面积52公顷。露天弥勒大佛又名“人间弥勒”,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题写。总高56.74米,象征弥勒佛当来下生之期,由500多吨锡青铜铸成,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弥勒铜佛象。星云长老为雪窦山弥勒大佛题字“人间弥勒”也格外醒目,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
露天弥勒大佛巍然屹立在332级台阶之上。蔡律摄
露天弥勒大佛坐北朝南,为铜质坐姿,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这是以奉化布袋和尚基本形态为造型的中国化弥勒佛像。大佛居高临下,与整个岩体连成一体,扎实坚固,稳如磐石,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宝相庄重,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凸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特色。
敬奉雕塑 蔡律摄
敬奉雕塑 蔡律摄
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展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历史文化遗迹,展示布袋弥勒文化包容、欢喜、慈悲、自在的精神和理念,佛像具有比丘的相,罗汉的身,菩萨的意,布袋的形,未来佛的眼。弘扬弥勒“慈悲、包容、欢喜、安闲”精神,构建和谐、和乐社会的一种体现。其象征意义为:
宽大额头表示智慧无量,大智若愚,法力无边,有求必应;慈悲佛眼表示慈心无尽,具备佛智,眼观八方,公平公正;双耳垂肩,意蕴长命富贵,福慧双全;笑容可掬,表示施乐人间,社会和谐;袒腹露肩,表示真诚宽厚和满腹经纶;大腹便便表示海量宽容;左手握布袋,寓意提起来的是责任,放下去的是烦恼;右手握佛珠,表示把握未来乾坤,预示凶吉;右腿曲立表示行动就在当下,左手左脚横放。脚趾上镶有“慈悲智愿行”,登上莲台,恭抱佛脚,即为亲近佛身,寓意“知足常乐”。慈能予乐即分享快乐;悲能拔苦即善于助人;智能增慧即传播智慧;愿能立志即树立理想;行能实践即付诸行动。
香客敬奉的水果 蔡律摄
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在佛教界早有公论。史料载,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布袋和尚,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生性恢谐,笑颜常开,因他常携带一只布袋教化百姓,深受信众敬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后人于是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右手握佛珠,寓意掌握未来乾坤。 蔡律摄
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青山独归途 张亚娟摄
农禅 张亚娟摄
一身诗意千寻瀑 邬宏尉摄
人间净土 沈水波摄
禅风竹影 沈水波摄
瀑下问禅 张亚娟摄
弥勒菩萨是个“乐观主义者”。佛教的 “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认为“有漏皆苦”,主张“苦修苦行”才是“解脱之道”。弥勒信仰一改佛教侧重讲“苦”的规矩,偏喜以“大慈”予众生欢乐。每临大事有静气,每临难事先打气。逆境中不怨气冲天,顺境中不盛气凌人。包容、大度,和善、和谐,便会生出不尽的幽默和快乐,就会有凡事“先面对它、再处理它、再接受它、再放下它”,然后再拿起和应对新的事情、面对新的挑战。“笑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查股,俯以观今”。弥勒文化以人为本、乐观向上、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众中有着广泛认同,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叶小文先生把弥勒文化概括为以人为本、乐观向上、面向未来的文化。
灵动 沈水波摄
舍下 沈水波摄
云水禅心 邬宏尉摄
极地弘法 沈水波摄
问道雪宝 沈水波摄
人间弥勒“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聚智慧、担当、乐观、行动于一身。 “不可言说,只可意会,不可名状,只可领悟,在金秋时节,去雪窦山华林,让我们放下万缘,问禅、参禅、悟禅。”灵山秀水,赋能智慧,增长见识,扩大格局,乐观实践。
蔡律 202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