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仍稳居世界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新台阶。这也预示着,当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世界上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人口,也随之翻了一番。

  要知道,过去的2019年,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好,特别是外部经济环境,不仅受到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的严重干扰,而且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复苏状况也不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同时,国内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也很重、压力很大,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能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达到6.1%的增长速度,是相当不容易的,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么,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实现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呢?对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又将带来什么呢?我们知道,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的标准,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低等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高等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就意味着已处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偏高水平,就能够更加有序地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

  如果中国的人均GDP真的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那么,对居民生活、居民收入、居民购买力、对贫富差距、对社会保障等都将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标准。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毫无疑问,对实现全面小康也会产生新的影响,带来新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更加扎实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经济的发展,看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运行,看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只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有序增长,企业能够健康运行,就业就有保障,居民收入增长也有保障。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无疑是经济稳定增长的结果,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当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意味着实现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更好了,条件也更加具备了。即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还有一些差距,也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结对帮扶、产业转移等缩小差距、共同富裕。同时,还能够通过劳动力转移等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从而为实现全面小康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对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更严了。实现全面小康,并不只是看人均。人均只是全面小康的一个衡量指标,“不落下一个人”、“不让一个地方掉队”,才是全面小康的真实含义。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在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对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其中,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如何真正脱贫,如何与其他地区和居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可能要做的事更多、要化解的矛盾也更多。特别是劳动技能较差、身体不太好、年龄偏大的人群和家庭,如何通过提高劳动技能、扩大医保范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确保他们的全面脱贫。以及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等较差的地区,如何一起走小康,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否则。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反而会变成一种枷锁、一种负担。

  再者,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脱贫之路需要走得更稳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精准帮扶、政策扶持等都很重要,也很需要。特别是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实现全面小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只要还有一个地方、一个人没有脱贫,全面小康就会存在不足,就会被认为没有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并给基本现代化之路带来不利影响。就需要来说,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没有问题。关键就在于,脱贫的机制是否健全,有没有确保脱贫工作不出现反复的保障手段。因为,在一些地方和居民身上,很有可能出现诸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出现,脱贫的机制能否及时发挥作用,各项保障手段能否及时到位。因为,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了,已经进入到中高等水平国家了,还出现贫困地区和人口,显然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求脱贫之路必须走得更稳,要求全面小康必须提高标准。

  总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强烈激励和鼓励,对广大居民信心提振和决心提升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也会对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脱贫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必须客观看待、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