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显示触控模组行业的2019年,TP触控面板行业消失


 

彻底改变显示触控模组行业的2019年,TP触控面板行业消失

 

李星

 

欧菲光的财务数据背后的显示触控模组行业现实

 

2019年年底,欧菲光发出公告核销存货14.26亿元,算是对年初20亿财务数据对不上的“业绩大变脸大雷”给了一个明面上的交待。

 

欧菲光称已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核销主要原因为:一方面,2018年销售预测偏乐观,备货高于实际销售,部分存货存放仓库时间较长形成呆滞;另一方面,受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和退市的影响造成部分存货呆滞;经公司综合评定已无使用价值,做核销处理。

 

2018 10 20 日,欧菲光披露《2018 年第三季度报告》,预计 2018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 18 亿元至 20.5 亿元。

 

2019 1 31 日,欧菲光披露《2018 年度业绩快报》,预计 2018 年度净利润为18.39 亿元。

 

2019 4 26 日,欧菲光披露了《2018 年年度报告》,公司 2018 年经审计净利润为-5.19 亿元。同日,欧菲光披露《2019 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 2019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2.57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86.86%

 

欧菲光在业绩预告、业绩快报中披露的 2018 年度净利润与最终经审计的净利润相差巨大,且盈亏性质发生变化,净利润差异金额分别为-23.19 亿元、-23.58 亿元,且未按规定对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做出准确修正。同时,欧菲光2019 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且其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19 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至于财务数据对不上,造成成本核算差异的主要原因,欧菲光当时称,一方面是欧菲光成本核算系统依赖于业务端基础数据的准确维护,以及信息系统的稳定运作,公司销售在逐步扩大,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337.91亿元增加到2018年度的430.43亿元,生产规模不断增长,产品种类增多,工艺结构复杂化,客观上造成成本核算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核算的精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更需要业务部门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担当以及财务人员的复核;另一方面,2017年底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部分职能部门由集团管控模式调整为事业群管控模式,并将审批权限下放,相应的管理与培训未到位。

 

对此,深交所欧菲光公司、董事长蔡荣军、总经理谭振林、财务总监李素雯采取公开谴责处分。

 

然而,再细看欧菲光的财务数据你会发现,2019年其存货大概率仍然在百亿规模,保持了2018年的水平。也就是说2019年还要计掉多少存货跌价损失,仍是接下来欧菲光年报中的一大难题。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是欧菲光的银行利息支出,20191-9月份,公司净利润1.81亿,同期利息支出高达6.95亿。平均每个月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就有7700万,远超同期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并倾蚀了大部分的利润。

 

在财务与资金腾挪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和大多数缺钱的上市公司一样,欧菲光的大股东采用了最后的融资手段:股权质押。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欧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股权质押率80.03%,第二大股东裕高(中国)有限公司股权质押率达到了95.63%

 

为了应对资金困境,公司采用了有条件卖身的方式:南昌工业控股集团及其指定机构受让欧菲控股及一致行动人裕高转让其持有的公司 16%的股份, 同时承诺受让股份后三年内与欧菲控股及裕高保持一致行动, 保证公司控制经营权, 目前已支付 5 亿元的股份转让预付款。此外,公司积极引入国资入股进一步缓解资金压力, 现已经收到南昌高投建筑、 市政公用投资以及产盟投资 24.9 亿元的受让/增资预付款。

 

另外欧菲光为了改善体质,还计划出清非苹果业务的显示触控业务。20191118日晚间,欧菲光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出售安徽精卓部分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欧菲光科技、欧菲光学、欧菲触控拟将持有的合计51.88%的安徽精卓股权转让给安徽鼎恩,股权转让总金额为人民币18亿元。就在一个月前,欧菲光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对安徽精卓增资7.2亿,同时旗下多家子公司拟以经营性资产对安徽精卓增资26.88亿元,上述增资完成后,安徽精卓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人民币增至34.18亿元人民币。而当时的安徽精卓才成立10天,还只是一家空壳公司。

 

欧菲光公告称欧菲光科技、欧菲光学、欧菲触控承诺将在12个月内完成注入公司的经营性资产搬迁。也就是说,欧菲光所有非苹果的显示触控生产线,都将在12个月内搬到六安市舒城县。

 

如此高的股权质押率,高价引入国资控盘,以及把上市时发家致富的祖传触摸屏与显示模组业务都出清,不得不让人怀疑大股东想要跑路了。

 

卖身国资的合力泰也不好过

 

20191119日合力泰晚间公告,公司董事长文开福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因文开福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和短线交易合力泰,证监会决定对文开福立案调查。此次立案调查事项系针对文开福个人的调查,公司经营管理目前不受影响。

 

115日晚间,合力泰曾发布董事减持股份预披露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董事长文开福拟在公告15日后至20191231日前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8194.5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3%

 

然而如果前后算下来,从201810月到2019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开福通过股权转让以及二级市场减持,套现金额达十亿级,文开福及相关一致行动人,已经卖股套现超20多亿。

 

 首先,2019年下半年已经完成5次减持,文开福收获了1.915亿元真金白银。这一轮减持有过预告,2019411日,文开福计划6个月减持合力泰11564.23万股股份。到了113日,减持计划期限过去了,文开福累积减持3369.6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8%

 

201810月,文开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4.6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06%)股权转让给福建电子集团,文开福还将所持剩余股权表决权等委托给福建电子集团行使。交易价格为6.86/股,总价款为32.17亿元。其中,文开福本人转让股份1.5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3%,转让金额为10.58亿。

 

文开福是在20131022日与股东曾力、陈运、泰和县行健投资有限公司、马娟娥、泰和县易泰投资有限公司、尹宪章、李三君、余达、曾小利、唐美姣签订的《一致行动协议》,20181211日,合力泰公开了文开福与相关股东签订《解除一致行动协议》的消息。 综上所述,文开福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了得到了12.5亿元的套现收入,其一致行动人中的成员也获得了21.6亿元的股权转让所得。 另外,115日晚间减持计划如果付诸实施,那么按照近期价格估算,转手8194.58万股或又将给文开福带来近4亿元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文开福多次减持的理由均为降低个人债务及减少股票质押金额。所以这些套现的钱是不是真的成了个人财富,或者合力泰是不是在这几年里,通过显示与触控业务赚取了行业利润,还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由于当初文开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4.6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06%)股权转让给福建电子集团,文开福还将所持剩余股权表决权等委托给福建电子集团行使时,文开福是签了相关的业绩对赌协议的,因此为了消除行业认为文开福要从合力泰脱身跑路的嫌疑,20191119日合力泰发布《致合力泰合作伙伴的一封信》再次澄清事件;并表示公司将继续在以文开福先生为首的管理团队领导下,在福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既定的规划和布局,继续维护所有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利益,继续按照公司经营管理层股东大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控管理制度,持续发展。希望今后能得到各方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继续合作共赢!

 

从行业中的各种实控人跑路的路数来看,与欧菲光和合力泰相比,长信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跑路才是真正的完美。2018108日,长信科技发布公告称,安徽省国资委下属公司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现金购买新疆润丰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新疆润丰”)及赣州市德普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普特投资”)持有的公司11.81%股份,转让交易价格确定为框架协议签署之日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即5.12/股。同时,在交易完成后,安徽省国资委下属公司还将获得5%股份表决权,期限为48个月。安徽省国资委下属公司以约14亿元的代价,完全得到了长信科技。

 

2014年东亚真空减持“让位”,长信科技管理层持股平台——新疆润丰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8.97%。长信科技董事长陈奇及其他董监高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书,7位自然人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通过被并购获得上市公司股权的廉健、廖斌也加入了一致行动关系。20181115日,长信科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陈伟达、许沭华、陈夕林、廉健4位董事及监事廖斌因“个人原因”全部辞职。

 

不过长信科技现在也并不好过,2019118日,长信科技(300088.SZ)对前一日深交所关注函作出回复称,目前公司共持有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比克动力”)11.647%股权。公司与比克动力不存在关联交易、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等,不存在对比克动力的应收应付类款项和票据;在主营业务方面,与比克动力没有任何交集、未受任何影响。此外,公司还称未来无进一步投资比克动力的计划或安排。

 

华映科技变卖吴江模组产能

 

华映科技2019919日公告称,由于资不抵债,债权人竞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土地、建物、设备等资产,已无法继续生产、营运,自己的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映管”)已在此前一天,依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申请破产。


华映科技前身是1993年上市的闽闽东, 2010年初,闽闽东重组以4.36/股的价格,发行5.56亿股,收购中华映管全资子公司中华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映百慕大”)等持有的四家子公司75%的股权后,更名为华映科技。截至20196月底,华映百慕大持有华映科技7.29亿股,占比26.37%,为第一大股东。


然而破产的实际控制人中华映管却拖欠了华映科技的额款项,主要来自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关联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12月底,华映科技的应收账款余额共计32.19亿元,其中31.3亿元来自中华映管,占比97.26%

 

除了上述应收款,中华映管还有巨额业绩补偿承诺,未向华映科技支付。根据重组时的承诺,自2010年起,华映百慕大等要确保上市公司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不足部分由华映百慕大以现金补足。若后续关联交易金额比例恢复至 30%以上(含30%),仍须确保上市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不足部分由华映百慕大补足。

 

2018年年报显示,华映科技当年的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3.89% 要满足不低于10%的净资产收益率,对应的净利润需达3.67亿元,而2018年该业务净利润巨亏26.63亿元。按照承诺,华映百慕大需要以现金补足30.29亿元。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截至目前,拖欠的应收款、业绩承诺补偿款,中华映管尚未偿还的华映科技款项,合计金额已经达到59亿元上。

 

为了消除中华映管所引起的更多债务,去年底据华映科技公告,公司挂牌出售的华映吴江100%股权已由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竞得方)竞得,成交价为12.49亿元。根据华映科技出售条款,竞得方需承担华映科技及其控股子公司对华映吴江的债务,交易以净额结算,最终竞得方向华映科技支付了接近3亿元的交易价款。这在其与合力泰共同的母公司福建电子集团,近两年间还花了几十个亿来新建显示模组产能的情况下,把华映吴江给脱手,显然并不是集团对于显示模组行业有着绝对的把控力,想当年,中华映管和华映科技,在前几年里,还曾是行业出货第一阵营的手机显示屏模组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后装车载显示屏模组企业。

 

无风也无雨的其它显示触控模组企业

 

如果不算中华映管关联的华映科技的话,中国内地非面板企业里,欧菲光、合力泰、长信科技可以说是中国内地的三大显示与触控模组企业王牌,曾经三家的产能合计起来,在显示模组产能上曾占了中国内地市场的三成多,而触摸屏模组的产能则占到了全球的七成多,仅欧菲光和合力泰的触摸屏模组产能,就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

 

直到现在,即便是欧菲光的显示与触摸模组业务已经不再风光,但在产能上仍是中国内地的一大巨头,而合力泰则不但现在成为了行业最大的电容触摸屏生产厂商,还是行业最大的电阻屏生产厂商,另外还是全球最的TNSTN显示屏与模组生产厂商。

 

然而整个显示触控模组行业,在经过以欧菲光、合力泰为代表的非面板阵营的价格战之下,触控双雄以自残的方式杀退了行业众多起步条件差不多的竞争对手,自己也最终因为没有利润和一堆存货拖累,虚脱在了市场上。

 

除去价格战的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内地的面板企业开始觉醒。

 

一是由于面板扩产对于地方的融资额过大,但面板的业绩却不高,所以造成了融资成本和收入落差比较大。面板厂为了消除这种现象,开始借鉴欧菲光和合力泰的业绩扩张模式,引入模组业务放大杠杆,自建大量的显示与触控模组产能,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京东方、深天马、华星光电等,就把显示模组产能前三的欧菲光、合力泰、长信科技给替代掉了。

 

二是面板厂对于欧菲光、合力泰、长信科技的行业价格战,导致面板降价速度不受控制十分不满,有意的开始收缩对三家的OEM订单,扶持像帝晶光电、联创电子、同兴达这类厂商。

 

三是显示技术升级, in\on-cellTDDIDDI显示触控技术,开始替代外持式GFFGF TP技术,加上新型的异形屏技术、挖孔屏、折叠屏等新技术导入,终端厂商需要直接与面板厂一起设计显示屏,不再依赖或需要TP厂商参与。这其实是原来三大非面板显示触控模组厂商在该项业务是衰退的致命因素。

 

相对来说,为面板厂OEM代工业务为主的厂商,由于之前的TP业务量很少,面板厂对其控制力度相对也比较大,这些厂商也愿意降低自己的销售业绩数字预期,只赚取自己应得的代工加工费,提升自己的利润率,反而没有受到类似欧菲光、合力泰、长信科技那么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一轮行业变动下来,受益的还有中小显示与触控厂商。随着江西触控双雄不得不转型,一个出清自己的非苹果显示与触控业务,一个则往上游面板业务扩张,短时间内,行业里大量的定制型显示与触控业务订单,就只能找更灵活的中小型显示与触控模组厂商来完成。

 

另外与李星前二年分析的一样,5G+AIoT带来的智能终端硬件碎片化现象,也让新兴的终端企业,避开了与供货不灵活的头部企业合作,反而扶持与自己业务模式相近的中小型显示与触控企业一起成长。

 

而这些新兴的终端企业,不但有原来国际上的一线知名品牌,也有一些从原手机或安防、工控领域跨界而来的专业厂商,都有着相对稳定增长的订单与相对丰厚的订单利润回报。

 

2019年,就这样成了显示触控行业的一个转折之年,大订单、标准品被面板厂收回再重新往OEM厂分配,小订单、定制化订单、专业市场订单,则重回专注细分市场的中小型显示与触摸模组企业,而且这个趁势,还将继续下去。

 

与当年的台湾业界一样,2020年开始,中国内地再也没有所谓的TP面板巨头存在,TP重新成为面板企业的附庸,TP面板行业正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