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收到友人从成都寄来的《曾懿集》一书,展卷可见古朴的书封上,有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题写的书名。此前对曾懿女医关注不多,只是在整理明代无锡女医谈允贤《女医杂言》过程中,为撰写文章查阅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著名女医时有所涉猎。今有机会品读《曾懿集》全书后,得以深入了解曾懿女医的生平事迹,叹服曾懿女医的医德医术、翰墨书画、文章词赋,更对曾懿女医的爱国情怀钦佩不已。今撰此小文,以作纪念。
出生名门,古今才媛 ,曾懿(1852-1927),名朗秋、字伯渊,斋室名古欢室,华阳(今成都双流)人,《清史稿》卷五九《列女传》记载:“绩懋子学昌妻曾,名懿,字伯渊,华阳人。通书史,善课子,著有《古欢室诗词集》《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
著名教育家、文献学家缪荃孙曾为其《古欢室全集》作序赞“伯渊女士,工书画,善诗词,有母氏风。……唐音宋派,卓然名家”“黻佩相庄,兰玉竞爽,古今才媛不可得之遇,以一身兼之。而齿轶稀龄,名登史传,艺风犹未及见也。”叶恭绰《全清词钞》录有其词,徐世昌《晚晴诗汇》选录曾懿诗二十一首。
曾懿女医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与其出生名门不无关系,其父曾咏(1813~1862),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安庆府署知,因病卒于任。母左锡嘉(1831~1894),清代女画家,工诗善绘,学恽寿平没骨法。与其姐左锡蕙、左锡璇并称“左家三才女”。以曾咏官诰封淑人,又以子曾光煦官,加级晋封夫人。左锡嘉父左昂(1794~1870),字德举,一字省堂,号巢生,学植素丰,兼峙品节,官至大理寺右寺丞,选授安徽凤颖同知,未赴,主讲北方各书院以终。曾懿其夫袁幼安,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为江南名士,颇好金石。曾懿与之结合后,由川入闽、由闽入皖与随宦皖江,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夫妻间朝夕讲求,研岐黄之术,磋金石之学,考订碑帖源流,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活用古方,豁然贯通, 曾懿在学术上汇聚众家之长,不执一家之言。譬如,汉代张仲景被尊为医中之圣,曾懿认为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但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由于她多次经历温病获愈,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尤其对《温病条辨》推崇有加,称该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者居多”。
在温病治疗上,曾懿不单重视伤津,更考虑到病后伤阳气。她从《温病条辨》“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悟得实乃“阳气虚也”。而温热病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显而易见,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家忽视。
此外,曾懿运用成方,不拘原书条文,常据因扩大其适证范围。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说明“此经验良方也”。
重视单方,药食同源
曾懿用药精当,配合巧妙,配制方药,常亲身经历,尤其对于民间单方、验方、验法,十分重视,如用桂心、炮姜、甘草泡水治疗自己的阴症喉痹,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噎膈症等。此外,曾懿还深谙药食同源之道,治病多有食疗方,譬如,痈脓用白砂糖拌黑木耳,牙痛用地骨皮煲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这些在《曾懿集》中多有记载。
文献载,曾懿晚年患肝胃气痛之疾,喜择芳香流动之花卉为主,诸花之中又推白残花,即野蔷薇花为主,其气芳香,俱清暑化浊,解郁理气之功,并收食疗之妙,但本品药肆少有出售,遂使家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底去郊野丘陵白残花密丛处,置一三尺方巾于地,用竹棍重击其枝,收集晒干备用。其他如玫瑰花、绿萼梅、荷花、桃花、杏花等也为她常用之品。
曾懿秉持“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她熟悉和掌握了江南一带的民风食俗、烹调和食品保藏方法,操持膳食,五味调和,食药相合,积累了许多烹调经验,此基础上撰写了《中馈录》。
实事求是,病人为先
已故安徽名医胡翘武教授,曾口述《曾懿女医晚年医学轶事》一文,记载了“一妇产后三旬,恶露不已,或暴注如崩,或淋沥似漏,腹痛绵绵,按之不减,面黄如蜡,神疲乏力, 稍动则心悸气短。曾懿女医两进峻补气血,固涩收敛之品,稍止又下,未验”,而此时“病妇肢体日益衰败,气息奄奄,卧床不起”,曾懿遂请一擅长女科之程某为之诊疗,与旋覆花汤加丹参、山楂为方, 药只五味,二剂后漏下顿止。曾懿忽忆《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有“妇人半产漏下, 旋覆花汤主之”之明训,悟及此例崩漏乃瘀阻为患,深疚识证未精,用药有误。此段轶事彰显了曾懿实事求是的高尚医德医风,能不耻下问于其他同行,一切以病人、病情为中心。
胡翘武教授《曾懿女医晚年医学轶事》文中,提到曾懿晚年携子由湖南迁居皖南建平 ( 即现今之郎溪县 ),寓所与胡家隔街相望, 其先父常登门拜谒,并有家藏先父手抄《曾懿伯渊杂病医方节录》一书,《郎溪县志》、《宣城地区志》等均有载,但《曾懿女医晚年医学轶事》结尾关于曾懿生卒年、地论述与《曾懿集》整理者介绍存在一定差异,尚待进一步考证。
衷中参西,与时俱进
在清末西方科学传入的大潮中,曾懿秉持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不禁固保守,汲取西学,取其精华,除去糟粕,主张借鉴日欧新式女子教育,用于修养调摄、育儿防疫,以达西为中用。
曾懿不仅通晓医理,且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人士。《女学篇》是曾懿与袁幼安宦游东南诸省,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西洋列强“夹我属国,踞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社会状况,为救国图强而力倡女学之作医学救国、女医救国,提出“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的强民救国的观点。作为旧社会女性,有此觉悟,令人敬佩。
曾懿不仅悉心研读中医经典书籍,将中医与西方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提出新的医学观点,如“节劳以保脑力”、“呼吸新鲜空气和运动”等,十分重视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女学篇》介绍了很多女性生理卫生、胎孕母婴保健知识,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曾懿54岁时著成《医学篇》,共2册,各4卷。她在前言中开宗明义表达了著述之目的“懿本女流,性又不敏,只因弱岁失怙,奉母乡居,而家藏医书复甚齐备,暇时浏览,心窃好之。今行年五十有四,始研究稍得门径,尝见伤寒、温病,世医误治致令亡,良用慨然。兹将此二症病情及治法分辨明晰,详辨数章,并将《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运化医效各方摘录成帙,明澈显要,一目了然,及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并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分类刻出数十种,庶使读书之家,人人知医,不致受庸医之贻误。”一腔活人心,跃然纸上。该书1906年刊印于湖南,遂洛阳纸贵,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
《曾懿集》因作为“健康成都·中医药文化系列”之一种,整理者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刻《古欢室集》为底本基础上,将《医学篇》调至前,而将《诗词集》调至后,并以《曾懿集(医学篇外三种)》名之。原本各卷依序分别为《诗词集》(含《浣花集》《鸣鸾集》《飞鸿集》《浣月词》)、《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
“位业应思天下雨,文章信有古人风”,为曾懿于光绪癸卯年冬,书集华山古碑联,借用此评价曾先生,甚为恰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