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20大選的歷史定位


  269、台湾2020大选的歷史定位

          (各有千秋/各爲其主/各懷鬼胎/格格不入)

        再過15天,就是臺灣大選登記的日子。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登記似乎更爲詭異、更爲關鍵。懸念在於誰會登記;關鍵在於登記結果可能決定選舉結果。

  簡單描述一下可能登記的人選:1、民進黨的蔡英文;2、國民黨的韓國瑜;3、臺灣民衆黨的柯文哲;4、臺灣政治人物王金平;5、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6、臺灣企業家郭臺銘。按照傳統,民進黨和國民黨的候選人登記是肯定的;而柯文哲的民衆黨剛剛成立,此時此刻還要推敲。親民黨的宋楚瑜上次不足5%,連押金都被沒收了。郭臺銘本來打算藉著國民黨的基準盤當選,現在卻被韓國瑜雀鳥佔雀巢。

  民進黨和國民黨暫且穩定了人選。民進黨似乎以蔡英文更爲單一執著;國民黨在2016年“換柱”的陰影裏,對韓國瑜情有獨鍾,而韓國瑜也是求之不得/志在必得。關鍵在於原本“親綠”的柯文哲在臺北市長的位子上忽忽悠悠幾年後,似乎不再“素人”,更像是一條“毒蛇”,——對民進黨的選情似乎是釜底抽薪的威脅。而民進黨也不再需要成就柯文哲的理想而維護自己,——柯文哲獨立門戶。

  國民黨本來是一片光明的前景,卻又被衆多的候選人衝喜,結果本來一心從商的郭臺銘也加入了選戰——無非就是因爲美國有了特朗普總統。而張亞忠教授的確是臺灣政壇的教授級咨詢師。朱立倫本來是2016年國民黨當内的第一明星政治人物,誰也沒有想到:時過境遷,後來出了個韓國瑜,又出了個特朗普,結果,朱立倫惺惺惜矣。至於王金平,那不是一般人物,他有能力競選,也有實力,問題在於王金平的政治風格并不受衆。還有一位國民黨候選人——我都不知道他名字了,他純粹是爲了黨内參選而參選而已。還有一位就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他本來也是準備參選的,結果放了幾個照明彈之後,只能做回綠葉。吳敦義是保守派/建制派的代表,其實,他是踩著洪秀柱上去的,馬英九雖然不反對洪秀柱,卻也不反對吳敦義,包括現在,馬英九是支持韓國瑜的,其實,馬英九就是老好人,他本來也是躍躍欲試的準備再選的。——提到馬英九這一段,意思是國民黨缺乏讓洪秀柱徹底改變國民黨的決心和勇氣,更缺乏醒悟。

  最近:柯文哲、王金平、郭臺銘終於在第二次傳言中同臺了。一個關鍵的信號是三人“鏘鏘三人行”的表現,看似柯文哲更像主持人;但是郭臺銘和王金平絲毫不讓柯文哲。在不同情況下,三人的站位不同,總體上是三人三位各自掉換站位,以示平等。這種“不確定”的“三人行”釋放什麽信號?客觀的說,沒有釋放任何信號;主觀的說,三人堅定的政治立場還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客觀實踐。

  國民黨和民進黨已經靜待風吹。而民衆黨卻勢弱無向,柯文哲以“素人”贏得臺北市長,第一次贏了連勝文;第二次勉强贏了國民黨候選人。這兩次選舉塑造了柯文哲的政治取向:模糊政治,——他就是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夾縫中强勢崛起的典範,也是强勢是政治的典範的實踐者。由於國民黨初選排除了郭臺銘這位商業“巨子”和國民黨的政壇“老手”,尤其後者,連國民黨内部參選都不參加,可見其政治魄力,所以,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落位之後,這郭臺銘和王金平似乎“熱絡”有序。

  王金平之所以不參與國民黨内選?是因爲他當時就判斷出自己不可能當選國民黨候選人,所以,他的最終目的是利用自己曾經的“立法院”院長的身份謀取一個好的/必定的“副手”的資格。雖然,王金平一直否認這個“副手”的“謀劃”,實際上是因爲國民黨“候選人”的不“統一”所致。假如韓國瑜鐵定是候選人唯一人選,王金平會很樂意的;……,總之吧,王金平一直等待可靠的當選人給他臺階下。

  柯文哲這邊由於和民進黨已經分道揚鑣,所以,被迫自己組黨,由於其勢力弱小,而且是依靠“模糊政治”來維繫,所以,几乎是“黨不黨“。此時此刻的柯文哲只是爲了贏得未來的”繼續政治”而已,所以,他一方面需要繼續拉攏王金平和郭臺銘來壯大自己和民衆黨的聲勢;另一方面,他也是謀取歷史戰略定位——即,可以容許郭臺銘/王金平領銜,而自己陪襯一些年份。這樣的話,可以先立黨,后立政。所以,柯文哲曾調侃:郭臺銘/王金平都曾讓她儅副手一起參選,但是被他拒絕了,並自爆如果不行的話,他會找老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談一談,(在筆者看來,這是“侮辱”親民黨和宋楚瑜,不過,也基本屬實)——其實,他這番話也是爲了謀取利益,畢竟還沒有到最後登記的最關鍵時刻。

  三人中最關鍵的郭臺銘。他是以企業家的作風,特別是郭臺銘作爲“臺灣工業巨子”,奮戰到底是基本品格。不管你郭臺銘什麽作風,還是要看選民的觀感,也要看郭臺銘的策劃。郭臺銘有山東人血統——耿直。郭臺銘是絕對不會做副手的規劃,那只有想盡一切辦法整合可能整合的資源成就自己的夢想。現在臺面上國民黨受到2016年“換柱”這根井繩的影射,十分“堅定”支持韓國瑜,韓國瑜也覺得自己可以“被”支持到底。所以,郭臺銘有些吃力的排斥國民黨,郭臺銘心心念的是“換瑜”——這是他9月16號之前的夢想。因爲這個夢想的現實性殘酷,所以,郭臺銘内選之後一個月到日本靜思,又所以回到臺灣后什麽人都不見——特別是不見韓國瑜和吳敦義,而是見了王金平,——這説明郭臺銘在重新佈局中選擇性對待,這次郭臺銘/王金平/柯文哲三人見面更説明郭臺銘的選舉方向的第一動機。

  未決定的郭臺銘唯一決定的是肯定參選,那唯一未決定的就是副手的問題。而國民黨這邊明確要求郭臺銘維持國民黨大局——即尊重内選舉結果,而郭臺銘在參選前就明確必須通過内選才參選2020,所以,成了國民黨這次擡舉參選人的又一個癥結。這裏需要背書的是:郭臺銘爲了自己鴻海集團實際上并非國民黨的“履職”黨員,他基本上就是全心全意鋪在自己的商業領域,只不過是受特朗普的影響而參選——從商從政,榮譽之極。郭臺銘對於國民黨來說就是個“金主”而已,所以,郭臺銘現在游離於國民黨之外實屬正常,只要能夠讓郭臺銘當選,相比對國民黨不會損失太大,畢竟郭臺銘是國民黨的朋友,而不是“合格”黨員。

  最後,説一點,郭臺銘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國民黨和民進黨這兩大傳統政黨之外的可當選的力量,也就是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時的“民力”,也就是“厭惡”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民間力量。——郭臺銘代表的是經濟復蘇的新政治力量。

  2020年后的政治取向,本質上不取決於臺灣的政治力量。國民黨/民進黨勝選不是什麽政策取向,而郭臺銘/柯文哲當選則是需要新的考慮。柯文哲基本上很難獨立崛起,而且其政治能量已經被消費掉了,他并沒有多少政績,只是製造對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厭惡而已。郭臺銘不同,他可能引領臺灣走向經濟復蘇,也可以和特朗普“稱兄道弟”,而且,他已經去見了特朗普——可見,郭臺銘讓特朗普給他背書的能力還是有的。

  假如郭臺銘當選,臺灣能否預期按照偉大復興而回歸?這是一個郭臺銘還沒有資格考量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郭臺銘的商業智慧如何在政治選擇中取捨,説老實話,并不取決於郭臺銘/臺灣的實力,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今天關注臺灣選舉的心情可能是一種焦慮,我們對臺灣的未來還是應該充滿信心的。雖然,台灣政客還有迷思美國的奶酪。

        至於“換瑜”,筆者本人是支持的,因為韓國瑜處於敗象之中,不能與“換柱”的事情背景相比,而且,如果換成郭臺銘會讓國民黨重新組合。至於韓國瑜那鐵粉非韓不投,也只是噱头。對於全體台灣民眾來說,也絕對不會重走換柱的錯誤投票之舉。因為換柱,蔡英文獲利,這次如果換瑜,絕對對國民黨有利。

 

        【後續】在這篇文章剛剛寫好之後,媒體就爆料,國民黨黨中央及主席吳敦義已經密謀“換瑜”,但是,遭到否認。而另一方面媒體又報道:郭臺銘與王金平一起脫離國民黨而聯手參選似乎又實在不行。這樣就更清晰了:郭臺銘為主/王金平為副,興許柯文哲將來謀個“立法院”院長,也爲柯P的政治之路留有後手,甚至是終生平步青雲打下基礎。

  預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更加輝煌/更加美好!

  2019年09月01日2358周日與廣州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任何形式使用該作品/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