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家高新区谋定扩容-万祥军:国情研究对标世界一流
经济日报 记者杨阳腾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万赢信 谋定采编: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在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面积最小,却坐拥8000余家注册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的GDP,诞生了全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图示:深圳自贸区蛇口片区
坐拥8000余家注册企业
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高新区扩容
“在这个园区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大族激光、金蝶、迈瑞、海能达等诸多知名企业。”全国工商联执委、谋定研究中国智库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在2019年6月17-23日广东考察中来到了深圳,并在深圳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示:园区内培育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成果最为显著、创新氛围最为浓郁、创新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遭遇发展空间瓶颈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有望扩区。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说:“深圳高新区要通过扩大管理范围来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更好地复制管理模式、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产业统筹布局、创新资源整合协同配置。”
随着2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高新区吸引力不断提升,小小的11.52平方公里已无法承载更多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仅以软件服务为例,这里拥有软件及服务外包培训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促进联盟,具有集人才培养、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政企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对软件类企业发展吸引力十足。但高新区空间有限,大量企业难以享受这里的资源福利和环境优势。
万祥军明确:该方案提出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按照“一区两核多园” 的布局,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等五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扩区后深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9.48平方公里,将打造成为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对话万祥军说,实践证明,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和主阵地。此次高新区实施扩容将更好地发挥深圳高新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作用,促进“双区”联动,形成优势叠加,最大幅度地提升改革效能,最大程度溢出创新红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扩区的意义何在?万祥军借用《方案》中的陈述表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 11%的GDP,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高新区要通过扩大管理范围来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更好地复制管理模式、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产业统筹布局、创新资源整合协同配置。
万祥军解读表示,《方案》中“一区两核多园”的“一区”是深圳高新区,“两核”是南山园区和坪山园区,“多园”是深圳高新区由多个园区组成的布局。深圳将复制推广高新区管理模式,将科教资源集中的南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核心的坪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的龙岗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完善且孵化载体较为集中的宝安园区和以改造更新提升产业能级的龙华园区等五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打造成为深圳自创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高新区发展布局。
《方案》指出,五个新扩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47.96平方公里(其中深圳自创区范围内面积约93.3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约39.65平方公里。加上深圳湾片区(原深圳高新区,规划面积11.52 平方公里),扩区后深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9.4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自创区范围内面积104.88平方公里)。
《方案》也对扩区后的高新区提出目标。其近期目标:到2020年,深圳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大范围拓展,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持续提升,形成3到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国家科技部的综合排名稳固第二地位。
高新区建设中期目标为,到2025年,深圳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培育和发展互联网、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形成5到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长一批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高新区内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市70%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60%以上。深圳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发挥,成为全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关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图示:深圳高新区后海片区。
图示:夜幕下的腾讯大楼
扩区超十倍拟建世界一流
高科技园区支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万祥军解读表明,深圳此次高新区扩区的总体思路是复制推广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发挥品牌优势,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资源,因园施策,高水准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新园区。他说:“以高新区辐射、引领自创区,促进深圳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为切实推动深圳高新区的新一轮大发展,《方案》中提出六项举措确保高新区既扩容更提质。举措之一是建立完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高新区各片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各有侧重、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深圳高新区各园区协调发展,打造若干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园区独具特色、专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新布局。
“同时,深圳还将整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创新资源,按照产业规划布局向各园区有针对性地协同配置,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对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万祥军说,在深圳高新区各园区优先布局大学、科技基础设施、应用基础研究机构、诺贝尔奖科学家领衔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深圳高新区集聚。
此次扩容后,深圳高新区面积扩大了14倍,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会不会因此减弱?对此,《方案》提出将通过创新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政策,健全高新区各园区产业项目遴选、土地出让、产业发展监管、土地使用权退出等管理机制,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同时提出设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深圳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引导督促深圳高新区各园区转型升级,高效完成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在建市之初就敢于大胆创新,践行一套完全不同于其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被称为“开放式管理”模式,即不改变政府各部门原有职权,不改变原有审批链条,举全市之力共同支持高新区发展。同时,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为高新区的产业用地、用房等空间资源配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从高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入区、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是深圳的优势。“万祥军对记者表明,“在深圳创业不用有背景,只要盯住市场、做好产品就行。”这句话是深圳创业者的共识,也是深圳市场化营商环境最好的注解。
“深圳高新区卧虎藏龙,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这些肯实干、乐于创新发展的企业,政府部门唯有提高审批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方能激发其自主创新的热情。”南山区税务局局长戴文忠告诉记者,自高新区1996年成立以来,南山区税务局一直以高效服务助力高新企业创新,把涉及高新区的相关政策步步落实、用好用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山区税务局全年落实软件退税50.68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115.2亿元,覆盖企业2772户,全年累计为纳税人减免各项税收437.11亿元,同比增长23.6%。
“南山区是创新大区、科技强区。高新区更是为深圳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澎湃动力,其中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地引领着行业的变革。”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副局长李伟表示,“此次高新区扩容对税务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不遗余力支持企业创新升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南山布局“科技创新+总部经济”
打造中国硅谷核心区和深圳湾CBD
未来的南山,将是“一都一城一湾”的美好景象:“一都”,就是世界级的创新之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高举科技、产业创新大旗,将南山建设成为主要创新指标比肩世界知名科创中心的“中国硅谷”;
“一城”,就是现代化的宜居之城:围绕山海城自然禀赋,以百年不落后为标准,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南山”;
“一湾”,就是国际化的魅力之湾:依托前海、蛇口、后海、深圳湾等重点滨海片区,建成媲美旧金山、曼哈顿等世界知名湾区的“魅力之湾”。
南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是党领导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精彩缩影,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前列。
当前, 南山作为全市新的城市中心,正在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理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南山样板。基于对城市中心城区建设规律的认识,南山提出了“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个阶段”的统筹安排。
“一个目标”就是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两大路径”就是“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就是从2015年起,五年打基础、十年基本建成、十五年全面完成。
南山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竞争优势。提出“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个阶段”,是综合考虑南山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载的使命所做的战略安排。
当前, “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等国家战略在南山布局实施,为南山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南山区从经济发展的路径上说,有两个抓手,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是南山的金字招牌,我们有比较好的基础,下一步有更大的布局。
在高新区南片区的创新广场、创业广场,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高新区北区从原来低矮的工厂华丽转身为新型研发机构的聚集地、科技总部的聚集地、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使它成为中国硅谷核心区的一个新的发动机。
留仙洞作为新一代战略产业总部基地,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在北部大学城,南山区提出了打造环西丽湖科教新城,这样就形成了南山区的南北科技创新轴。同时,南山区还提出了东西向的蔚蓝海岸总部经济带。沿深圳湾的超级总部、后海商务总部基地、蛇口片区和前海片区,打造项链状的深圳湾CBD。这就是我们总部经济的落脚点。
新闻链接
南山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8.52平方公里。规划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生命健康
坪山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
规划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
龙岗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46.54平方公里。规划主导产业: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医疗器械
宝安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 23.52平方公里。规划主导产业:互联网、航空航天、智能装备
龙华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17.78平方公里。规划主导产业: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
深圳国家高新区谋定扩容-万祥军:国情研究对标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