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近期拟推出12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新措施。对此,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就有关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国内金融业目前对民间资本已高度开放,不存在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问题。我们始终强调对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各市场主体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保险业。
十九大以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推出的新举措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在去年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后,今年又推出了12条开放度更高、涉及面更广、放开范围更大的新举措。如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问题,去年规定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入股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包括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对于部分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宽比例。而此次的12条新举措,就明确规定,全面取消单家中资银行和单家外资银行入股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
这也意味着,只要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入股股份制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时,已经不需要再考虑持股比例的问题,而只需要看参与投资的银行是否符合投资条件,能够满足投资需要。只要条件符合、目标明确、动机端正,就可以不受持股比例的限制,能够更好地进入到金融领域。毫无疑问,对于金融业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在如何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问题上,新的举措并没有像过去一样,单就外资给出特殊的政策和措施,而是明确指出,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入股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时,都不需要受持股比例的限制。也就是说,金融业对外开放,不只是对外资银行,对量资银行、特别是民资持股比例很高的银行,也一视同仁。
事实也是,虽然从传统口径上看,批准设立的民营银行只有17家,比例还比较低。但是,如果客观全面地看,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已超过了一半。其中,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保险公司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达到43%、56%、83%和49%。应当说,金融业开放度已经很高。而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金融业的开放度也将进入一个新起点、新平台,真正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受发展环境和经济增长需要的影响,对外资是给予了很多“超国民待遇”的。也正因为如此,民间投资者一直有一种被外资和国资压着竞争的感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对外资需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特别是对市场主体公平性要求的不断增强,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在逐步取消。首先就是表现在税收政策上,过去对外资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已经全面取消。在其他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也都给予了完善和优化。外资来中国,只能享受与国资、民资同等的待遇。
正是因为待遇越来越公平,地位越来越平等,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越来越强,竞争的效率越来越高。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而此次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是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设置相同的条件,建立相同的标准,明确相同的目标。关键就看,投资者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以及拟受让股权的银行对入股者有什么样的条件和需求。
毫无疑问,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外资和民资银行全面入股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挑战最严峻的,是金融监管工作。如果金融监管跟不上脚步,制度规则等不能同步推进,将对金融业发展构成一定威胁。同时,也很难形成平等竞争的格局。所以,必须加大金融监管改革步伐,让金融监管能够与金融业对外开放同步推进、统筹规划、超前布局,真正把金融业开放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