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个是常见的版本,意思虽然也通得过去,不过在表述上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太符合道祖一是一、二是二、直截了当、半个字不多说的风格,与后文的通贯性也不是特别强,所以一直有些拿不准。
直到看到紫清真人白祖师的这个版本,才觉得也许道祖讲的方式与意思就该是这个样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细细品味,意思其实不难理解。
世俗一直对道祖老子与道家的误解,很大程度集中在“无为”这个说法上。
其实在先秦的语境中,“无为”的“为”是为了自我的目的、以后天意识而刻意而为。
在这里就能看出来,刻意为美,乃至于功利、过度,爱美到化妆化成妖怪、整容,美事就变成丑恶与妄为了。
刻意为善,善欲人知、小夸为大、乃至无中生有,善事就逐渐演变成大不善之事了。
关于这个,《了凡四训》里有比较清晰的界定。
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端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似是而非之善、有似非而是之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善、有易善。
人之行善,纯为利人之心为真,只是利己之心为假;本乎心为真,落乎迹为假;纯粹无目的而为,为真,有目的刻意而为,为假。
纯为济世爱人敬人之心,为端善,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即为曲善。
为善而欲人知之,即为阳善,非是真善,仅得显一世之名,若有名无实,且有奇祸;为善而不使人知,乃为阴善,可积阴德,可绵延子孙后世。
子贡赎人而不受府金,坏一国之风气,孔子恶之,似是而实非之善也;子路救溺而受赠牛,厚一时之风俗,孔子喜之,似非而实是之善也。
见微知著、见近知远也,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乃得为真善而得善果也。
善为正,恶为偏;善心行恶事,正中之偏,恶心行善事,偏中之正。
过错之时,若一味宽纵,终将养成其恶,不如谨为计较、小惩大戒以养善德之端,乃正中之偏善、好心办坏事,非智者所为也;祸恶初现,若求告无门,则强力私执之,甚而责骂之、困辱之,虽似失于宽仁,却可弥祸于初萌,为偏中之正善、恶心办好事,好过无所作为而放任祸恶之愈演愈烈也。
全心为善而无有私意,为满善;刻意为善而有所保留,为半善。一文全捐,乃己全部,为满善;千金之掷,为其一毫,为半善。
心在天下国家、众生万民,虽发一言之小善,亦是大善;心在一身一家,一人一物,即救命拯危之大,亦为小善。
贫贱而为善,实难,难而能为,为难善,尤为可贵;富贵而为善,较易,易为则轻,为易善,积多方重。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一章讲体道,体悟了道的有与无、无极与太极,这不同的状态与层面,接下来就是遵照着这种体悟与认知去修养身心。
怎么做的,一方面,无事时,效法无极状态,无为、不言以观妙养道;另一方面,有事时,效法先天太极状态,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无私无欲而生生不息。
天下人都在花功夫做某种被认为是美之表现的事情了,这种所谓美的事情往往已经变得不那么美了,甚至会滑落向虚伪、丑恶。
就像天下人都在费尽心思地减肥、美容、化妆,甚至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楚王好细腰而国人多饿死、黛玉式病弱、妖娆型花男、韩国整容等本质上不那么美而至于丑恶的状况就发生了。
同理,当天下人都在刻意地做着某件公认为善的事情,那么这种所谓善的事情,往往就已经到不那么善、甚至本质上是恶的事情了。
就像放生,因缘遇见而生恻隐之心,秉心而救放之,善莫大焉;发良善之心而买放之,亦为小善;倘流于形式,甚至过程之中无丝毫敬畏生命之心,完全为名利之心而为了,就大不善了,甚至可能会是在助恶。
美可以转化为丑,善可以演变为不善,分别对立的两端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有和无、太极与无极,是相对而生、互为其根。
困难与容易相互成就,有相对的难,才有相对的易,难得多了,能力强了,也就变容易了,容易久了,能力不高,也就有得作难了。
长与短,高与下,都是相形而生,无极状态的道之本体是浑然而没有这些分别的。
鸣击的音与震波传导的声,是相互应和的,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声的话音也无法传扬出去。
前和后,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空对待,才有区分。
所以洞明大道演变与天人之理的圣人,不为后天太极状态的太极阴阳五行循环变幻所动,自然而然、无私意无妄为地以清静无欲应接万事万物,天人合一地默默循着天心做着当为之事而自然教化引导人们归正、合道,顺应万物生化演变的规律而不去扰乱,代天心行道生化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为己所有、有所作为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有功,功成圆满而身退、不自居。
这是这种无我、不执着,才能在对待变幻的后天太极状态时空中一直持守中道、不入盈满,也便不会物极而反而有所失。
这跟《金刚经》所讲的无分别相、无所执着,得而不自以为得,做而不自以为做了,秉本心自然而做,却不染着后天的的分别,无所住着而常葆空静明灵,常应常静常清静,是一个意思。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一章体道章里的“无”,是指道的无极混沌状态,“有”是指太极状态,太极状态又分为接近无极状态的先天太极状态与无常轮转的后天太极状态。
在天地宇宙中,无极状态只存在于劫运之初,先天太极状态存在于创世之初,随着演化愈加繁杂而纯纯真之态不在,伴随着天倾西北而地陷东南从先天太极状态转入后天太极状态。
在人身之中,灵性入胎之前,如果尚未堕入三界六道轮回,便是处于无极状态,入胎之后到出生之前,便是先天太极状态,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而转入后天呼吸,便进入后天太极状态。在后天太极状态的时空中,太极分成阴阳两仪,两仪再分而成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四象再分而成八卦,太极三分而成八卦,由八卦上中下三爻而定天、地、人三才,由八卦所入九宫方位而定五行属性,阴阳五行之气流转循环为本,八卦取象统属为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一,循环往复,便是基本的运转机制。
在这样的后天太极状态时空里,无极状态只会在物象深层的内里存在,先天太极状态除了会在表象之下存在,也会在特定的时间段与局部的空间存在。
就像人身之中,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主导的系统,是后天太极状态运行系统,以奇经八脉与三个丹田为主导的三脉七轮系统,是先天太极状态,无极状态则只有在通过眉心慧眼而显现的玄关一窍那里可以寻求得到。
所以人的修学,除了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明理而成熟之外,便是先保证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主导的后天太极运行系统良性运转,方法便是《黄帝内经》给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更具体讲就是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整个时代这些方面都做得不怎么好的时候,其实大部分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
所以,恢复良性运转的后天太极状态,就是第一步要考虑的事情。这要靠的就是慎独、不断地自我反省与矫正。
也就佛门所讲的戒定慧三学的戒,先改掉违背天地自然之道的,改完了也就和于数术了,也就逐渐恢复良性的后天太极状态了。
之后,要考虑的便是,逐步细微地矫正,通过站桩、打坐等各种方法,让后天太极运行状态达到完美,到了某个临界点,神完气足而先天胎息自然启动,坎中真阳发动而循督脉上百会、落上丹田、下鹊桥、过中丹田而落下丹田,先天太极状态启动,抽坎中真阳而填离中真阴,逐步复返先天太极天地定位的状态。
初时,只有在定静中能保持随着身心性命的越来越和谐清静,先天状态逐步占据主导,也便不拘动静,皆能保持了。
这对应的便是定的功夫。
关于定的功夫,个人觉得二程之一的程颢,有篇文章叫《定性书》,讲得相当透彻,可以仔细研读下。
二程同时学于周敦颐,兄长程颢偏于心,类似佛门空宗,为心圣王阳明一脉宗祖,程颐偏于理,类似佛门有宗,为朱熹一脉宗祖。
定性书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
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
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
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
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关于从后天恢复先天的方法,《洗髓经》有个偈子说得更简练: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虽然不是真的做到这几样就万事大吉了,不过口不妄言、心不妄动、饮食有节、精神完足而自然睡少,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主导的后天运转系统也就基本回归良性了。
然后,从身之所为与口之所言的修正,逐步深入心念所动的层次,通过一念代万念的方法也好,通过清静无为、虚无自然的方式也好,息心涤虑而逐渐达到神完气足、精气满溢的后天饱和状态。
身心清静而念不妄动,满而不漏则自然开启奇经八脉和三脉七轮主导的先天太极状态。
先是抽下丹田坎中真阳填上丹田离中真阴,恢复上乾下坤的先天太极天地相对状态。
接着是左右金木相啖回复先天太极水火相对的状态。
然后河图之先天数中,人身上下之水火、左右之金木与中宫之土合一,三五合一而成一团,便是道门所谓一粒吞入腹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金丹。
下丹田如同孕育般十月怀胎孕养,化为元婴,三年乳哺成熟后成长为元神,升入上丹田十年面壁而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以至于神变无方、体变纯阳,彻底进入先天太极状态而可出离三界,进入道门与佛门所言三界外的数层境界,便是天仙。
若是超太清、上清、玉清三境而入三十六天之上,便是大罗金仙,便达到混沌的无极境界了。
对我们来说,其实就是尽量让后天太极状态良性运转而越来越趋于完美,以望因缘际会、水到渠成而契入先天状态。
美丑善恶与无为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