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交所相关人士在2019浦东科技创新投资机遇与展望论坛上称,上交所这周已经和投行在做材料的测试,报送接口都已经准备好。这个周末会把测试材料全部清空,之后报进来就是真实的上报材料。按照3月12日上交所发布的《关于组织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集中测试演练的通知》,自3月18日开始,上交所科创板审核系统将开始正式接收申请文件,也说明设立科创板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根据科创板的注册审核流程,在预沟通之后,保荐人提交申请文件,在30个工作日内补正,经交易所核对后,交易所做出受理,再进入到首轮问询以及继续问询(多轮),之后上市委员会审议,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审核意见。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将审核意见、发行人注册申请文件及相关审核资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履行发行注册程序。在这一过程中,上交所的审核至关重要。其审核尺度的把握以及松紧程度,将会决定某些企业能否在科创板挂牌,也将影响到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如何。
在对于新股发行上市的审核中,我们曾经为之付出过较大的代价。一方面,上市公司中出现的欺诈发行与财务造假现象,个中除了中介机构如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外,证监会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的把关不严,无疑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万福生科、欣泰电气等欺诈发案例,也在市场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把关不严的原因,大量质地一般或较差的企业纷纷混进资本市场。这类上市公司既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也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水平。反过来,这类企业往往还成为市场投机炒作的对象。不仅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反而还会放大市场的风险。因此,新股IPO如果不从严审核的话,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背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从2014年至2016年,在较为宽松的审核环境下,新股IPO过会率均高达90%以上。显然,这样超高的过会率是不正常的,也不应成为常态。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后,在“审核从严”的监管理念,以及“终身追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下,当年四季度IPO过会率大幅下降,导致全年过会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证监会发审委仍然坚守“审核从严”的原则,IPO过会率为55.78%,也创出10年来的新低。
对于新股IPO,虽然不能只片面地追求过会率低的问题,但“审核从严”的原则却是不可放弃的。关于这一点,对于科创板而言同样如此。实际上,相对于目前沪市主板、深市中小板与创业板新股IPO时,对发行人的业绩如净利润等方面存在定性的考核指标,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审核无形中要灵活得多,客观上更要求在审核中须把握从严的理念。
如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规定,科创板发行标准涉及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等方面。须满足的五大发行标准中,都涉及到预计市值。因此,预计市值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但对于一家未挂牌企业上市后市值的多少,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进行“预估”。毕竟,不同的审核人员,可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还可能与沪深股市相关股票的估值存在一定的关联。而相关股票估值的高低,又与行情存在相关,如此则增加了拟在科创板上市企业预估市值的难度。这就要求科创板企业IPO时,在预估市值问题上须进行从严审核、谨慎评估。否则,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就可能蒙混过关。
此外,对拟在科创板挂牌的企业,对其公司治理、内控机制、信息披露,以及是否属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等科技创新型企业方面同样须进行严格把关,甚至不惜进行一票否决。如此,才能为科创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