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没落


  249、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没落

 

       最近半年,有兴趣玩了一阵子互联网社交APP ,结果是什么呢?不是无聊就是互相谩骂,几乎到了窒息的程度。一方面大V们利用工作便利,传播新闻;另一方面,大V们传播所谓自己的思想,评论区就是她或他的粉丝们互相攻击,(注意是攻击,不是交流),更不是理性的谈话,激愤的状态。

  这样一种评论区滋生的就是泄愤的气氛,甚至是自我炫耀的舞台。对于互联网社交平台以及之前所谓的BBS交流区,现在已经变成了乌烟瘴气的拍马屁或者流于形式的自我表白或者相互挑刺的场所。这些情况来源于什么呢?当然来源于社交平台本身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是虚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不存在交互对等的平台,比分:有人以给大V跟贴为荣,有人以给大V摇旗呐喊为己任,有的大V非常珍视自己的身份,少有不妥,可能就让你吓的屁滚尿流。这种不对等的空间交流,最终的结果就是虚假的交流。即使大V不亲自出马,可能他或她的粉丝们就会对你棒打一番,甚至是恶言相击。其实大V很在意自己粉丝数量及打扫对自己不利的评论。

  当我们浏览所谓的大V的评论区域时,除了平台有插播广告的强烈愿望之外,你几乎看不到评论区的交流是健康的,或者是流于形式的,也看不到真知灼见的评论。当然,这里也要表扬一些大V,这些大V大部分都是体育类的而不是靠自己一点早期积累的所谓的粉丝其实是个数字而已而沾沾自喜的所谓名人。我自己注册半年,有不到八十个粉丝,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希望他关注了我,我赶快关注他;另外相当一部分是让你购买他头像上的刷粉功能,赚钱的。看到你的发文多了,自然就有刷粉的关注你,希望他们随着你的微博发布而做起生意来。

  今年春节一些大V搞起来发红包维持粉丝数量的活动,好像还比较火爆。而一些大V的浏览量也是十分惊人,一分钟不到几十条,几万阅读量,本人有幸在亚洲杯的一场赛后评论在短短六分钟就有17千的浏览量,这是我最大的量浏览博文,其他的一般只有四五千的样子。在这些吵杂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在广告逍遥/广告商欺骗商家的互联网平台里畅游呢?平台是为了做广告赚钱,不分青红皂白划拉到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大杂谈场所;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做广告,平台不会告诉你真正平台广告的效果是如何?更不会告诉你真正广告该怎么做?他告诉你的只是在他的平台做广告是最好的,最便宜的,最有用的。假的。

  

        公关的崛起和广告的没落。这是艾尔.里斯的理论结果之一。我们夜郎国里呆久了,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夜郎国的内容也成为我们的生活素材之一。知名主持人竟然没有注册平台账号,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面对现实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们现实中交流的好像也是互联网平台延伸出来的东西,人们的思维模式少不了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和方式。我最近就觉得,手机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脑袋,看多了手机,我自己的脑袋也会疼痛的。一心不可而用,竟然我们还有两个脑袋在摇晃,那不是很恶心吗?

  回到现实吧。现实的情况被虚拟,被本来就喜欢幻想的人类而很快虚化掉,我们关注实际的时候,太少了,我们生活在虚拟的闲言碎语了,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交流平台会相互攻击或相互无聊?就是因为,虚拟身份和自我于现实存在的脱节,把自己从幻觉中完美,把行为粉饰的美好,把社交平台视为自我真身的存在,不容的诋毁,不能被低估;更可以随便挑毛病,也可以随便诋毁别人、谩骂别人。

  在我交流的一次评论里,还发现一些人在社交平台里优越感十分明显,有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在指手画脚国内时,气宇轩昂,立牌坊还不够,把自己看成那是马克思的真理化身。还有的大V实际上时有钱赚的,有的自己设立卖场,有的时靠广告分成,有的是靠平台给与的合同规定等等。面对曾经被我们欢呼的互联网,今天其实都被垄断着。比分:你的即时交流时用什么APP;你的互联网电脑用的是什么APP,有选择吗?前几天,我买了第二部手机,要下载某个APP,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你必须挂靠另外一个人的同款APP,而且必须让对方许可,而且更为神奇的是:你必须挂靠一张银行卡。(利用大数据,APP会很清楚自己用户使用APP的情况,即;他可以断定你是第一次使用还是第二次使用的情况,默认你就是第二部手机或者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粘结,以利于欺骗广告用户,自己多么多么的用户,广告会多么多么神奇的功效。)

 

 改变旧世界,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基本取向。我们虚拟网络客观化是危险的举动。比分:华为遭遇的美国打压,不就是因为赢者通吃吗?不就是客观虚拟化和虚拟客观化吗?否则,丰富的客观世界,有必要美国这样死缠烂打吗?不要再生活在虚拟的被人家消费的时代里了,看看我们的青山绿水,放松幸福的心情,踏踏青,享受大自然,为何非要到那互联网交流平台找一无厘头的聊天和精神慰籍?

  张海勤201903182329与广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任何形式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