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祭祖与郊祀的重要区别
古代的国家祭祀活动是很多的,正因为如此,后世批判了传统文化,就不了解历史,常对祭祖与郊祀混淆不清,由此,有些人就曲解历史、否定历史而振振有词。比如,举《礼记•月令》中关于五郊祀中记载的“五帝”名称,与《史记》中的五帝名称不合,就否定《史记》,说历史上没有一个实际的“五帝时代”,就是典型的以自己糊涂而硬充明白的例子。至于目的是吹捧因叛乱而被轩辕黄帝镇压了的蚩尤,硬拉上炎帝而凑“三祖”者,不分国家祭祖与郊祀的重大区别,硬要将古代的郊祀与国家祭祖混为一谈。所以,这里就有必要介绍一下古代帝王祭祖与郊祀的重要区别。
古代国家祭祖,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称“禘”,由执政的帝王率文武群臣,在国家举行各种重要庆典的“明堂”中设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帝的牌位享祭,设执政帝王的有功于国五位祖先牌位陪祭。尔后,再分别到五位近祖、五位远祖(即五帝)的葬地庙中举行祭礼;三年举行一次的祭典谓之“祫”,也是先在“明堂”中以五位近祖陪五位远祖享祭,然后再到执政帝王五位近祖葬地庙中祭拜,但是却不用再到五位远祖葬地庙中举行祭典;一年四季的祭祖,不在明堂中举行,而是直接到本朝五位近祖的祖庙中进行祭祀。
所谓郊祀,是天神,地祇、人鬼的一揽子祭祀,主要祭祀对象是天神。这里说的天神,既不是汉代以来才有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类道教神仙,也不是宋代以后才有的“玉皇大帝”统帅道教系列诸神,而是星宿之神。并且是要做到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行、五官与四季、四象相配。此介绍如下:
北郊之祀
“北”字,图形文字画为“ ”,甲骨文为“ ” 金文之形是“ ”,小篆书作“ ”,变化一直不大,实以两人相背,假借而言为方位之“北”。
古人以北为极、为正,故帝王正大位,便曰“面南称帝”。此,亦实由北半球造屋宇,必面南向阳以为上而为之正。而当北风吹起,日照南移之时,便昼短而夜长。特别是到了冬至之日,在一年之中是日照时间最短而夜间最长的一天。日短而夜长,总体上表现为天色幽暗,故又以五色中的黑色为代表北方的方位之正色。
在我国,商周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即《易》道哲学思想。认为“有天地,分阴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无不包含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阴阳势力,这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消长促进事物发生变化。例如水为寒,古水字之造,由《坎》卦卦画而成,其爻画中内阳而外阴,初寒之时阴长而阳隐,寒极之后,便阳动阴消,“冬至一阳生”,此之所谓。由是,便以五行之中的“水”代表北方。
北方在十天干中以“壬癸”为代,此所谓“壬癸水”者;四时之分,自然是以“冬”为象。《洪范》言:“一曰水”,一为奇数,为阳,故北方之正数为一阳。中央控东、西、南、北于其“中”,故其正数为五。以北方正数之“一”与中央正数之“五”相合得“六”,故北方副数为“六”。
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在星空分布像龟蛇交缠之状。黑色谓之“玄”,龟身带甲,具就有武士之象,因此,四象中的北方星象,就称之为“玄武”;而在五味之中,“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①,调和五味以甘滑,故味以咸代北;北方的天神为 “黑帝汁光纪”。在历史上的五人帝中,“颛顼都帝丘,其地北至幽陵”②;古水官之正称之曰“玄冥”。
《周礼》规定,冬以壬癸之日祀北郊,所祀的对象为:天神黑帝叶光纪;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宿,即四象中的“玄武”一象;以
——————————
①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
② 《通典》等所载。
五帝之一的帝颛顼、古水官玄冥配祭北方天神汁光纪。玄冥,是少皞的后代中的“修”和“熙”两人,玄冥为古时水正之名。修、熙生前为水正,死后被尊为水神。
北郊之祀以冬季之壬癸日举行,届时,天子穿黑衣,仪仗用黑旗,祭礼用玄玉,食物用咸味,奏乐以羽音,器物用六数……
北郊郊祀的地点,是在帝都北城之外六华里的地方①。起土为坛,烧柴升烟为号,以报告诸天神前来享祭。
南郊之祀
南字,甲骨文作“ 、 、 ”等,金文为“ 、 ”,小篆书作“ ”。今人研究甲骨文字,认为甲骨文的南字,似一龟甲及头部之形貌,言龟居之穴大多朝南而面向阳光,古人是以此现象而造南字的。汉人许慎说:“草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汉书•律历志》云:“太阳者,南方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 因此,我们认为:甲骨文之形,或也可视作田垅上禾苗始生枝叶之状。因为,人们对气候变化给予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历来是比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更加看重的。
我国地处北半球,一年四季之中,都是面南而望日。立夏之后,太阳北移加快,田垅上的禾苗由此而才离开地面,蓬勃生长而枝叶茂盛。在地理位置上,亦为越往南走而气温越高,越往北走气温便越低。于是,古人便以五行之中的“火”代表南方,火色赤,故五色之中以“赤”色为代表南方之正色。
南郊之祀,主要是祭祀南方诸星神。在配祭的人祖上,五帝之中任何一帝,其帝都都不在南方。好在,轩辕黄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姜榆罔,曾经是有熊国行政首领,其职称曰“后”,后世也比照黄帝,称其为“赤帝”、“炎帝”,曾在黄帝一统神州大地之后,封其为缙云之职,主政于南方,死于湖南。炎帝因为其在任职为有熊国行政首领期间,发动过夺权性质的阪泉之战,在黄帝肇造神州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后,虽主政于南方,但
——————————————
① 《礼纬•含文嘉》。
不为君,实为臣,历代帝王祭祖中都轮不上他。如此,在不是祭祖而是祭祀星神的郊祀中,古代帝王们就以夏季“丙丁”之日祭南郊,届时以炎帝配“南方赤帝赤熛怒”,以朱明或祝融陪炎帝,进行祭祀。
朱明,《尔雅•释天》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看来,朱明即为夏季的代称;祝融,本帝喾之时的火正,即主管烧制陶器的官员。大约祝融是一位工作负责、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而且又有发明创造的官员吧?所以,有的书籍言其史事便有所夸张,说他烧制陶器之时,连鼻孔之中都能喷出五色烟气来!这种对他夸张性的称赞,就带有几分神话色彩。只是不知道他是由人们的过分称赞被尊为“火神”的,还是被后人尊为“火神”之后,生发出这种夸张性称赞的。
南方,在十天干中以“丙丁”为代,于五行由火而表,此即“南方丙丁火”之所谓。“二曰火”①,二为偶数,属阴,故南方正数为二阴。以南方正数二与中央正数五相合得七,所以,南方副数为七。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在空中分布,看上去象隻展翅高飞的雀形,故谓其象曰“朱雀”。 南方表夏,热极则苦。
所以,夏以“丙丁”之日祀南郊,所祀对象为天神赤熛怒、朱雀七星宿、以炎帝配祭、以火正祝融相陪。举行郊祀之时,天子穿赤衣,仪仗用赤旗,祀品献赤玉,供品以苦味,乐奏以征音,数用七。
郊祀地点,在帝都城南七华里的地,起土为坛举行②。
西郊之祀
“西”,甲骨文作“ 、 、 ”等形状,既像落叶,又像鸟巢。小篆作“ ”,许慎释此曰:“鸟在巢上也,象形。”飞鸟归栖而将入巢之时,正是一天当中红日西沉之时,是与日出东方相对的方向。所以,“西”字的读音也由归栖之“栖”而来。隶书将“ ”字的鸟形拉长为一横,将鸟巢
—————————————
① 《尚书•洪范》。
② 《礼纬•含文嘉》。
之形变为“ ”,这就演化成今天的“西”字了。故,西字之始造,正取“日没鸟投林,归栖巢上宿”的自然现象。
而自然现象中,西风吹起之际,又正是秋天的收获季节,田野中到处呈现出一派黄金之色。所以,西风亦被称为“金风”。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古人便以五行中的“金”来代表西方。金色黄,按理,以五色命五方,当以黄色代表西方,似也可祭轩辕黄帝于西郊。但,轩辕黄帝始立国家制度,设典章而治天下,是华夏文明之始祖,是不可屈居西位的。又,古以帝王所居之邑而言中,称中土,所以不仅祭轩辕黄帝应在中央之土,就连西方之代表色也不能夺黄而只可曰“白”,西方天帝也只能称白帝,名曰“白招拒”。
那么,以谁来配西方白帝白招拒而享祭呢?人们便选了黄帝之子青阳。青阳居穷桑,都曲阜,为别于太皞而称少皞。史传其有金德,号金天氏。其曾孙契,是商人的先祖。少皞的后代中有位叫胲的人,官为金正,后世尊他为金神,这就是蓐收。在我国的商代,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有过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大约这与商先祖重视冶金有关。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代的帝王们祭西郊,便以少皞配西方天神白帝“白招拒”,以蓐收作陪。
蓐收后来又不知怎么演变为秋神,也就是收获之神。说不定蓐收这个秋神的称号,很可能又是人们以帝王们秋祭西郊而附会出来的。
西方的天干为“庚辛”,五行以“金”表,“四曰金”①,“四”为隅数,属阴,故西方正数为四阴。以“四”与中央正数之“五” 相合则得九,九为奇数、为阳,因此,西方副数为九阳;在星野之分中,西方二十八宿之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在天空中的分布构成的形状象隻老虎,西方代表色为“白”色,由此,称西方七宿之象之曰“白虎”;其所郊祀的对象为:天神“白帝白招拒”。至于人鬼,实在没法选,在国家祭祖中因为未称帝而被排除在外的少皞,此时有了用场,因为西方在五行中为“金”,而少皞虽一生住在山东,但史书称其为“金天氏”,所以,郊祀西方,就由
———————————
① 《尚书•洪范》。
少皞配天神“白帝白招拒”享祭了。五官之正,就用古金正蓐收作陪。
所以,秋以“庚辛”日祀西郊,享祭者为天神白帝白招拒,白虎七宿,人鬼少皞,金正蓐收。天子届时衣白衣、仪仗用白旗,献礼用白玉,乐曲奏商音,食物以辛辣之味,物数用九。起土为坛,升烟为号的郊祀地点,在帝都城西之外九华里的地方。
东郊之祀
東字,《说文解字》曰:“动也,从木。”段玉裁注云:“日在木中曰東”为什么“日在木中”而为東呢?古人认为,日出东方,万物滋生,而东风吹拂大地之时,草木萌动,冒地而生,方有草木之长。故,木字的图形文字原是一棵树木之形:“ ”。甲骨文简化为“ 、 ”,金文作“ 、 ”,小篆变作“ ”,楷书成了现在的形状“木”。日字,甲文为“ 、 ”,金文为“ 、 ”等形。故“日在木中”,以日和木相合而创造出東字,甲骨文就成了“ 、 、 ”的形状。以東字形声,以两个人四只手的图形示义,而组合成“ ”,即是动字的原文。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古人便以五行中的“木”来代表东方。日出东方,光照大地,草木萌动,冒地而生,使大地呈现一派青翠之色,这便是春天的特征。所以古人又以五色中的“青”色做东方的代表色;
代表东方的十天干为“甲乙”,五行以“木”称。“三曰木”①,“三”为奇数,为阳,故东方之正数为“三阳”,谓之“三阳开泰”。以“三”与中央正数“五”相合得“八”,八为隅数,属阴,是东方之副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在天空中显现如“龙”之形象。春天一到,万物生长,满目青翠,故东方代表“青”色,亦将此象称“东方青龙”。其享祭对象为东方青帝“灵威仰”。至于“人鬼”之选,在秋祀西郊中,将本不居帝位、而又居少皞(地当今之山东)的青阳,以其有“金德”,让其在西方配祭了,那么,在春祀东郊之中,人鬼之选就颇费周折。因为实在已无先帝可选,就以与“少皞”这一方位性地域名相对应的“太皞”充作一“帝”,以配天神青帝而享祭。
——————————
① 《尚书•洪范》。
其五官之正为古之木正句芒。春以“甲乙”日行东郊之祀。届时,天子衣青衣,展青旗,献青玉,用酸味,数以八,音用角。
东郊举行郊祀的地方,是帝都东城之外八华里之处。
祭中土
中央在五行中为“土”,十天干为“戊己”。“五曰土”①,以中央土之正数五上应于天,则五与五得十,十为偶数,为阴,为中央之副数。
祭中土亦在夏季,在西南郊,所祀者为中央天神黄帝“含枢纽”,以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为配,土正后土为陪。届时帝王于“戊己”之日,率文武百官,衣黄衣,载黄冠,举黄旗,献黄玉,用甘味,数依五,奏黄钟之宫以祭祀“中央中土”。
郊祀中土的地点,是在帝都城外的西南方位五华里处。
上述将阴阳、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方、四时、四象二十八宿、五天神、五人鬼、五官正结合起来,而形成的郊祀制度,在《周礼》、《尉缭子》、《六韬》、《管子》、《左传》和《礼记》、《吕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不同侧重的记载,并不是甚么难以见到的历史资料。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国家祭祖与郊祀是有着重要的区别的:
第一,祭祖,是祭肇造国家制度的帝王,而且在人品、功德上有具体的、严格的要求;而郊祀主要是祭四象二十八宿星神。所谓北方黑帝“汁光纪”,是水星星神的一个别名。南方赤帝“赤熛怒”是火星星神的一个名称。西方白帝“白招拒”,是金星的名称。东方青帝“灵威仰”实际是木星的一个名称。至于中央天神黄帝“含枢纽”者,则是土星星神的一个名称。为了搞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行、五官与四季、四象相配,在配祭天神“五帝”方面的选项上,就东拉西扯,搞凑合了,五位之中的太暭、少暤、炎帝是凑数的。西周已改五音阶为七音阶,而在周之郊祀之制中,为与众多
——————————
① 《尚书•洪范》。
的“五”数相合,仍言五音,此亦与实际历史不相符合。
第二,祭祖是在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建筑物“明堂”和祖庙中举行的;而郊祀举行的地点,则是在荒郊野外,起土为坛,烧柴升烟为号告知四象二十八星神等齐来享祭。
所以,对古代的祭礼不了解,用郊祀来解释历史,表面看上去亦“引经据典”,而实质上则是胡说八道。同样,将古代郊祀中夏季祭南郊用以配火星星神的南方赤帝赤熛怒的炎帝,当作国家“文明始祖”是错误的,是不懂历史、不知礼制的笑话。
在近五千年的国家祭祖中,从来没有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