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化传承(6)


酒香诗韵、翰墨春秋
金秋十月,翰墨飘香。2013年10月19日,在第十届全国艺术节召开之际,由中国文化艺术网主办的“酒香诗韵-翰墨春秋——中国酒文化诗书画大展”在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隆重举行举行。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凝聚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潍坊作为酿酒发源地之一,酒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诗书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文化艺术网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组织了此次中国酒文化诗书画大展系列活动。
中国文化艺术网山东区总监、潍坊站站长、骑士艺术馆馆长齐乃强先生宣读中国文化艺术网总编宁健先生发来的贺电,并致答谢词。齐先生介绍说:“此次活动从2013年5月4日启动以来,历经6个月的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至10月12日前为止已收到全国20多个省市诗书画爱好者和专业书画家的投稿,作者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12岁,经大展组委会及部分书画专家认真评选,共有约150幅作品从今天开始在这里展出。”
 
纪念陈介祺诞辰200周年
2013年是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介祺诞辰200周年,为纪念这位先贤,10月19日上午,在陈介祺的故里——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古潍州)举办了“纪念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诞辰200周年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
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进行学术探讨,并一致高度评价了《中国书画》2013年第9期隆重推出的“陈介祺纪念专题”宣传活动,从内容的深度、学术的高度,涵盖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全国进行推介陈介祺及其艺术思想尚属首次,而且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陆明君教授从地域文化角度阐释陈介祺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艺术成就,并分析了陈介祺对当时学术的重大影响:一是陈介祺在金石学领域的全面性,他集藏古、鉴古、传古于一身,皆冠盖一时。其二是他在金石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并对陈介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中国书画》杂志执行主编张眠溪博士主要从学术思想发展史和艺术史的角度,高瞻远瞩地论证了陈介祺在当时社会对学术思想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认为陈介祺是当时金石考古的一大重镇,论点极新,拓人视野。
陈介祺第七世嫡长孙陈进作了题为《回顾与前瞻》的报告,介绍了其先祖及其著述情况,对潍城区政府缮修万印楼和陈介祺故居陈列馆、成立研究会、策刊“陈介祺纪念专题”、召开纪念座谈会等表示感激并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要和大家一起研讨和学习先祖陈介祺的学术成就和爱国主义思想。
 
勇于挑战自我的半狂老人李颠
李颠,字残人,号半狂。1934年生,原籍河南巩义,现定居于洛阳市老城西关丽景门书画一条街。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杂志专业画家,洛阳醉墨轩画廊主人。
2013年11月24日,在潍坊鲁台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山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交易博览会上中国焦墨山水画第一人李颠先生现场创作山水画。
李颠先生,今年80岁高龄,身体依旧硬朗,只是稍许有些驼背,听力也有些下降。一头银色长发被李颠先生在耳后束成了一个马尾辫,长长的白色胡须搭在胸前。
李颠先生创作起来十分地投入,个把小时就完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焦墨山水佳作。在创作的间隙,记者与李颠先生愉快地交谈了一会。他告诉我,6岁就开始学画,最开始学的是油画,在他20岁左右时改学水墨画,文革时才正式开始创作焦墨山水画,至今已有四十几个年头。
李颠先生不善言辞,对焦墨山水画却十分酷爱,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兴奋的脸面上写满了对祖国美好山河热爱和敬仰。李颠告诉我,白云复杂的渐变过程,焦墨是难以达到的,只有水墨画才能够完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焦墨山水画里画云朵的地方都是空白。李颠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究出用焦墨线条叠加法画出了浓卷的白云、流动的流云和雨后那种没有规律、若隐若现的浮云。也正是由于李颠的不懈努力,才填补了用焦墨不能画出白云变化的这一空白。
李颠先生大胆地将西画中的透视与光线引入到山水国画中,尤其是焦墨山水画中,是一种积极地探索,希望对国画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李颠先生这次与77岁的老伴和大儿子首次来到潍坊,对中国画都潍坊充满了向往,希望潍坊市民能欣赏到焦墨山水画这种绘画艺术,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焦墨”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
对于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李颠先生非常谦虚,他最后说:“我随时准备对我,随时向过去的我、昨天的我进行不断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李颠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积数十年之经验创钢丝皴法,运用于泼墨、泼彩的山水画中,更增其浑厚、古拙、典雅之情趣。先生尤善焦墨山水,每一幅画都可看出他既入古又出新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并多次参加围内外大、中型画展,深得各届人士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