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6期《宣传信息》刊载过《关于“炎黄子孙”一词在宣传上的使用问题》一文,全文如下:
近年来,在我们的宣传中,常用“炎黄子孙”来代称中华民族。对此,浙江省一位老干部给中央书记处写信表示了异议,全国政协在一项提案中也提出了意见。据国家民委反映,一些少数民族同志也是有意见的。
对“炎黄子孙”是否可以代称全国各族人民的问题,经征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炎黄即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人们都习惯把炎、黄作为汉族的祖先。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均已发生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抽象代表,正如“中华”一词,原先专指中原地区,专指华夏,而后发展成整个中国的代称一样。因此,“炎黄子孙”可以代称中华民族。另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的一贯政策。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志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炎黄子孙”。他们的这种民族感情应该得到尊重。既然“中华民族”一词能概括全国各族人民,又能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为什么非要用“炎黄子孙”不可呢?
我们的意见是:在党和国家机关的文件以及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还是用“中华民族”更好一些。鉴于“炎黄子孙”一词,今天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积极作用,今后这方面个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谈话或讲话以及对台宣传中,仍可沿用。①
这个关于“炎黄子孙”一词的争论与处理,应该说并没有做好。原因就是,近代中国人由于持续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历史和历史文化,推翻帝制后又取消了礼部的设置,人们不仅对很多历史常识不清楚了,对于很多传统礼俗也由于不再遵守而陌生了。因此,对于“炎黄子孙”一词,反对者没有能够讲清问题的实质;而赞成者呢,其赞成的理由也说得牵强附会,不附合历史事实。如此,处理者的意见,自然亦就在两可之间了。如此,“炎黄子孙”这个错误提法,不仅没有能够及时制止,反而自1991年5月10日成立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之后,“炎黄子孙”一词更是天天使用,貌似天然合理了!
“炎黄子孙”一词的错误,涉及到多方面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问题:
第一,炎、黄确实是指炎帝与黄帝,但却不是所谓“传说中的人物”,两人同父异母,黄帝为兄,炎帝为弟。是西汉末年的刘歆为王莽篡权服务,将历史时代名“神农”与炎帝合户而称“炎帝神农氏”,列在黄帝之前,而颠倒历史上“黄炎”之称为“炎黄”的。对此,我们在前面的《“黄炎”之称如何变“炎黄”》一文中详细说过;
第二,黄帝是中国的国家始祖,这是依他战蚩尤平息属臣叛乱,战炎帝制止有熊部落方国内部分裂,并由此汲取教训,认识到对周围各自拥有重兵的部落方国,如果不能“以战去战”,
——————————
① 上海市出版局资料室编:《编辑参考》第31—34期,1985年8月15日
解除其武装,则天下就不会有和平安宁的道理,由此派兵东至于海、西至于崆桐、南至于江,北至于朔漠,凡不顺者征之,平者去之,一统华夏,肇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道制定典章、制度、法律、礼仪,治理国家,教化黎民,使中华民族从此进入到了文明时代。我们尊黄帝为国家始祖,是由历史事实确立的,由国家礼制形成的。而中国的祭祖典礼中,从来就没有将炎帝当作“祖”先祭祀过。所以,说“人们都习惯把炎、黄作为汉族的祖先”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说法;
第三,“子孙”之谓,是指血缘关系中的儿子和孙子,亦泛指后代。“炎黄子孙”一词的产生,首先就是提出者不懂历史,不懂我们尊轩辕黄帝为“祖”,是国家始祖,是社会人文始祖,现在通俗的说法是“文明始祖”,这与血缘关系的子孙后代毫无关系的。不要说一个国家的人民不会是由某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后代繁衍而成,就是一个很狭义的少数民族也绝不会由某一对夫妇的儿女繁衍形成,依血缘关系形成的是家族而非民族,这是历史常识。
所以,“炎黄子孙”词语之用,是缺乏基本历史知识、不懂民族理论的荒怪之语。
(此文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的《被 曲解了的古史地》一书第78页至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