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什么,从人类开始到现在,尽管有无数人在探索这个问题,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解释。
释迦摩尼佛在《楞严经》里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是从物理世界事物的存在形式上告诉人们心是什么:以人的身体为参照物,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是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佛想告诉人们,心不是现实世界里的物质事物,人是无法看到的。
在《圣经》里面关于心的描述,“箴21:1C 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21:5 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这是从物理世界事物的本源上告诉人们心是什么,心不是现实世界里的事物,而是耶和华所在世界的事物。
大多数人把心和心脏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人的生命和心脏的生命是关联在一起的。人作为哺乳动物,从受精卵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心脏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
在中华古代文化里,心说的是心的意识功能。在中华古代,把心意识功能称之为禅,也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就是禅的文化,心的文化。
采用云计算思维,心是大脑计算装置所创建的逻辑世界。
1、从技术上了解心是什么
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定量描述的。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心是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描述的。
在计算机、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并不知道逻辑世界是可以通过物质装置创造出来的,所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哲学家们认为意识是神秘的存在事物。意识现在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
意识是大脑逻辑世界里事物的逻辑行为活动。
大脑物质装置创建的逻辑世界就是心。
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采用树状结构的方式进行管理,类似中国古人的“格物”方式,在树状结构的每个结点位置有一个类似格子的空间,存在对应的逻辑事物。树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逻辑世界的空间尺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脑逻辑世界里存在的是大量的互不相交的树形成的森林,而随着逻辑世界里的信息事物的增多,很多孤立的树找到了相交的结点,变成了同一颗树的分支。
由此可见,森林里树的数量越少,树的层次越多,逻辑世界的空间尺度就越大。对于这个人来说,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智慧高、能力强。比如现在的科学研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科学家的能力水平体现在掌握该领域知识的深度。
当采用逻辑世界的概念来描述心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古代智者对心的论述了。
人对物理世界事物的所有认知本质上只是对大脑逻辑世界事物的认定,并不是对物理世界事物本体的认知,而是对本体的摹本的认知。这种认知物理世界本体事物的方式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的差异。
人在大脑逻辑世界里创建摹本的过程中,大多数会选择性的减少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加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会导致所创建的摹本事物与本体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多少由大脑逻辑世界的空间格局决定,外在的表现就是个人的心性修养程度。中国古人按照心性修养程度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圣人并不是说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数量多,而是指圣人的心具有包容、开放的特征,因此在圣人的大脑逻辑世界里,很容易增加一个树结点,容纳新出现的未知事物,而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缺少包容、开放的特征,因此当新的未知事物出现的时候,由于逻辑世界是封闭的有限空间,很难为新的未知事物提供结点位置。
从理论上讲,一个完美的逻辑世界是包容、开放的世界,这样才能保证逻辑世界的空间可以无限增长。因为封闭的有限空间是非常危险的,当空间内事物的数量达到空间最大容量后,就会通过非常的极端手段排斥新事物的进入,造成空间内事物的混乱。
当一个人的心具有包容、开放特征的时候,这个人的人生是幸福的,即便缺少物质财富过着清贫的生活,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也是欢喜自在的、自由的。
2、大脑逻辑世界的格局决定了心的认知空间的尺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认知空间,对世界的认识来自认知空间里的事物。诚实的人只认同认知空间里存在的事物及其逻辑行为过程,而虚伪的人会根据需要认同或者否认自己认知空间里不存在的事物。
心是人进行信息逻辑行为活动的场所,人的物理逻辑行为来自信息逻辑行为。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的大脑逻辑世界的信息逻辑行为出现混乱的时候,身体所呈现的物理逻辑行为会带来多大的社会危害。
人生如戏,每个人的表演都是由心控制的。心的格局决定了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地位和表演能力。
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来自对物理世界事物的认知,采用树状结构连接起来的信息事物就是知识。对于人来说,逻辑世界里的大量的孤立的信息事物可以开阔视野,成为见多识广的人,但是并不能扩大大脑逻辑世界的格局。决定逻辑世界格局的是采用树状结构连接起来的信息事物的深度,这就是博士毕业的人与小学毕业的人在工作的时候表现出来格局差异的技术原因,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的人经历过很多事情,有很多工作经验,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信息事物数量很多,但是这些信息事物是孤立的,所以尽管这类人很聪明,但是并不是有智慧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控制欲望,这是物理逻辑世界的设计规则,人类社会需要通过个体的人的控制欲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物。古代有智慧的圣贤淡泊名利,追求平淡的生活,并不是说这些人没有控制欲望,而是他们的大脑逻辑世界格局达到了一定的尺度,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适合他们施展控制力的结点位置。姜子牙72岁之前生活清贫,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他的格局太大,没有发现能够适合他的控制力的结点位置;老子的大脑逻辑世界的格局之大,到了演绎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变化的程度,但是却淡泊名利,生活平淡,因为他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控制力的结点位置;鬼谷子的大脑逻辑世界包容了人与自然万物及运行规律,但是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控制力的结点位置,尽管曾任楚国宰相,但是时间和空间不对,所以选择隐居山林,过平淡的生活。
当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逻辑世界格局的空间尺度,因此会盲目地认为自己认知空间里的事物是正确的,用来作为评价物理世界事物的标准,并且会在所处的结点位置的空间层面固执地坚持“真理”。中国的古人发现了这种情形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很多避免盲目自信带来危害的方法。比如《鬼谷子》权篇里说“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鬼谷子认为,口是表达传递心的机关,所以需要关闭心里的情意,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现实中的事物。又比如“老是老滑头,小是小滑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这种圆滑的处世哲学尽管缺少科学精神,但是它强调了人的大脑认知空间是有限的,并且给那些盲目自信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云计算革命推动出现的网络空间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只有大脑逻辑世界格局非常大的人才能预先觉察这种变化并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而能够具有这种格局的人非常少,因此当这些人提出这些超前的理论观点时,会被大多数人质疑,尤其是那些大脑逻辑世界格局很高,存在了大量的知识类信息事物的知名专家学者或者权威人士等社会精英。
社会精英的认知空间尽管很大,但是大多数属于封闭的空间,并不是包容、开放的空间,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当前的物质欲望所约束,
3、从技术上了解人生的意义
当人类还没有从技术上真正了解人的来源的时候,讨论人生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就如同软件工程师设计一个游戏,然后游戏里的角色在茫然无知的状态里谈论它在游戏里的存在意义。
网上搜索到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也有人认为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很显然,所有的观点都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归纳得到的一般性原理,并不是来自人的技术构造本身的内在固有的规律。
任何产品的使用价值都是有确定的、收敛的应用目的的,无论是自然产品或是人造产品。人属于自然产品,如同水一样,有其存在的使用价值意义。手机、车属于人造产品,它们的应用目的是不同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人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如同车的意义是由车的使用价值决定一样。
参考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模型,采用云计算思维,人是由物理世界的身体、信息世界的灵魂和网络世界的精神三部分构成。物质身体类似完成一次迭代过程的功能系统,信息灵魂将在这次迭代过程中发生改变。迭代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生的目的就是迭代完成后的最终输出结果,即发生了改变的信息灵魂,而迭代用的功能载体,即身体,在迭代过程完成后,就被无情的抛弃,没有任何价值了。
精神世界与大脑逻辑世界是同一事物,精神世界是传统的说法,而大脑逻辑世界是计算科学的术语,而更古老的称呼是“心”。
在人的一生里,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从最初的内容很少的逻辑世界到生命结束时的包含大量内容的信息世界。
这些信息事物就是人通过身体完成本次迭代(轮回)所获得的全部收获。如同打鱼一样,网住了大量的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好的坏的全部在一起,五花八门。
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来说,迭代的目的是为了让初始数据体在每次的迭代完成后,更加接近目标数据体。也就是说,在迭代完成时,系统会自动把无关的无效信息过滤掉,只留下符合条件的有效信息。
迭代是逻辑世界事物优化的基本方法。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模型,物理世界是一个逻辑世界,人是这个逻辑世界里的逻辑事物。如果采用计算机程序员的描述语言,人是采用阴、阳两种基本符号编写的程序代码构成的复杂系统,所以人的复杂的情绪变化本质上是由代码构成的物质的变化体现的。
对于程序员来说,由代码构成的软件系统不是目的,目的是软件系统运行后的数据结果。尽管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中间数据,但是程序员只关心最终的有效数据。
人生的目的就是借助身体的生命周期实现灵魂格局的提升,为下一次的轮回提供更加强大的能量。
人生的舞台表演过程本质上是迭代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块的不同组合的过程。迭代系统从我们经历的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里收集信息,不断地修改人的格局。人的格局的提升或者下降是自由的,并不影响本次迭代过程中的系统状态,影响的是下一次迭代的系统初始状态。
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人本身可以设计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技术构造决定的自然规律。对于人来说,直面人生的内在规律,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处理和承受所发生的状态。
4、如何提升人的格局
大脑创建的逻辑世界的格局就是人的格局,也是心的格局。
通常人们用“小心眼”来指代“狭隘的胸襟、短浅的眼光、多疑的心理状态以及在细琐事情上的小主意等等”的人。采用云计算思维,小心眼是指大脑逻辑世界格局小的人,由于逻辑世界的空间尺度很小,不能容纳更多的事物,技术特征就是逻辑世界里容纳的基本上是与身体格局相关的事物,很难摆脱与身体相关的物质事物的约束。
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是来自两个不同类型世界事物的摹本。这种二元论世界的模型在云计算革命出现之前,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缺少完整理论体系的观点,无法象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这样的一元论理论,只要从物质和意识中确定一个主体事物,就可以建立之后的理论体系。
尽管柏拉图提出了三个世界的二元论理论模型,但是并没有从计算科学的层面建立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主体的理论体系,因为2500年前的人类社会并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没有人知道人类可以通过物质创建出不是物质的信息事物,但是柏拉图认为这种信息事物是采用摹本的方式创建的。
其实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人的格局对于人生的意义到底有多重要,把赚更多的钱确定为人生的目标,认为有了钱就可以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但是又有哪一个把赚钱作为人生目标的有钱人的人生是快乐幸福的?
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人的身体是提升人的格局的基本载体,只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才能获得提升人的格局所需要的时间和力量,在大脑逻辑世界里创建更多的知识类信息事物。
采用柏拉图的三个世界模型,大脑逻辑世界里的事物分别是来自身体功能器官创建的现实世界事物的摹本和来自灵魂创建的理念世界事物的摹本。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由于没有物质欲望的诱惑,古代的智者可以在一种无欲的超脱状态下,通过灵魂获得来自理念世界的事物信息,然后在大脑逻辑世界里创建摹本。由于这些摹本事物极大地增加了逻辑世界事物结构树的深度,使得这些人的格局很大,远远超出了其他人能够接受的范围,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很难与周围的人融合在一起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姜子牙、老子、孔子、鬼谷子等。
人的格局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的数量。这里的知识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掌握的杂乱的信息的集合,而是以树结构形式存在的信息的集合。
从微信、微博、QQ等工具上获得的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只有把它们进行分类处理后,成为结构树上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
关于知识的形式和重要性,《圣经》里很多描述,而且是以律法的形式要求人们必须获得知识。
何西阿书4:6: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上帝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
罗马书11:33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玛2:7 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因为他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使者。
但2:21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
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圣经里这些描述的真正含义,但是相信这些描述并坚持做的人似乎比不做的人获得的好处更多。《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对于逻辑世界来说,构成逻辑世界的事物就是逻辑体,逻辑体就是知识体,一个逻辑体本身是由结构构成的整体,因此其对应的知识体也是由结构构成的整体。
由此可见,宇宙是一个具有空间结构层次的树状结构的逻辑体,也是一个具有空间结构层次的树状结构的知识体。这个知识体就是传说中的“智慧树”。
人类知识就是把大脑逻辑世界创建的宇宙事物的摹本采用树状结构的方式连接起来,然后采用符号方式记录下来。
人类知识是宇宙知识的摹本,人类在创建这个摹本的时候,由于受创建者的个人格局的限制,并不是宇宙知识的真实反映,因此需要不断地修改摹本,以便更加接近真实的宇宙知识系统。对于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思想是一种很好的创建摹本的方式,采用科学共同体的方式聚集人类的力量,共同完成创建宇宙知识系统摹本的伟大工程。这种聚集人类力量共同完成一项伟大工程的行为最早一次似乎是《圣经》里记载的创建“巴别塔”的工程,那时也是把全天下的人聚集起来了。
人的格局的核心是大脑逻辑世界里的知识系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知识系统来自现有的人类知识系统。当前的教育体系就是把人类知识系统里的内容传递给人的大脑逻辑世界。所以一般来说,博士毕业的人的格局比小学毕业的人的格局要大很多,生存能力也要大很多。
中国大量贫困农村的人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知识素质很低,因此“人的格局”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很弱。所以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先让这些人提高知识素质,通过提高人的格局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圣经》里说的话的含义,“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上帝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很多国家的贫困人群基本上是与缺少知识关联在一起,而且正在把缺少知识的现状传递给下一代。《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需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通过知识提高人的格局。
提升人的格局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通过一些技术步骤就可以达到。但是在云计算革命之前,提升人的格局是很困难的事情,尽管古人提供了很多提高修养的方法,但是大多数晦涩深奥,无法大规模地普及应用。
当把人的格局转变为大脑逻辑世界的格局后,一个抽象晦涩的、说不清楚的修养问题就变成了具体的逻辑事物的数量问题。具体的实现方式也就变成很简单的、容易操作的、可复制的机械步骤。
(1)在战略层面上,采用目标导向方式,人为地设计一个逻辑世界的格局架构体系,然后根据架构的规则,在结点位置添加相应的信息事物。
对于一个人来说,信仰是大脑逻辑世界里最高层次的逻辑图像,决定了其它空间层次逻辑事物的创建方式。逻辑图像的真假是由物理世界对应的物理图像来决定的,如果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与大脑逻辑图像对应的物理图像,则为真,否则就为假。如果对应的物理图像是需要通过人类的劳动来创建产生,那么就很难通过当前的物理图像来判断,只能从创建逻辑图像的逻辑过程来进行逻辑推演,如果逻辑过程是连续的,则可能会在未来出现对应的物理图像,否则就为假。
正确的信仰属于灯塔,引导人们朝正确的方向前行。但是如果信仰本身是不正确的,那么就会来带巨大的人生风险。
目标越大,设计的架构体系就越大,人的格局就越大。无论是“天堂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一个很大的目标,有这种目标的人的格局很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也会很大。这种情形符合商人的思维,尽量把饼做大,即便最后只得到很小的一块,其数量也不少。
(2)在战术层面上,采用需求导向方式,为架构体系结点位置添加对应的信息事物。
这是一个强制创建知识类树状结构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对于知识素质低的人,前期需要灌输大量的信息,掌握把无序排列的杂乱信息组织连接成为位于树状结构结点位置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扶智”的过程。
(3)在战场层面上,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不断地修改位于结构树结点位置的信息事物。
5、人的格局与逻辑产品的“控制欲望”参数
古人所说的命格就是指“人的格局”,古人采用命盘的形式来形象地描述命格。命盘,是中国古代从夏商开始,经过封建时期的发展,最后演变至今一种古代数学和天文学的结合体。
在古人的时代,由于没有创建系统的科学体系,所以当一个社会名人提出颠覆性的理论或者方法后,就会被他的追随者以信仰的形式传播,而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或者创始人本身没有把理论描述清楚,流传下来的内容就会参杂很多的糟粕。
数秘术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字来指代,通过研究数字的规律就可以获得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果把宇宙假设为一个逻辑世界,事物只是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的程序代码,那么采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一个软件系统的内在规律的确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内部功能模块的数字编号的变化规律来获得。
早期数学家对数秘术研究有所参与,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上一切事物。他认为一切真理可以用比率、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证实。圣奥古斯丁则写说,“数字是神提供给人用来确认真理的宇宙语言”。 但现代的数学已不再将其视为数学的一部分,反而被视作伪数学。
现在的人无法知道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发现命理学命格和数秘术方法的,如同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就发现了相对论一样。
云计算革命最大的意义在于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们在创造网络空间信息事物的过程中,在古人观点的基础上对当前的世界观进行了重新修订,现实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逻辑世界,事物的技术本质就是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的程序代码体。
在以物质为代码形式的逻辑世界里,人只是一个逻辑产品,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思维,人的属性特征是由参数控制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欲望是参数值的外在体现。
这样一来,大脑信息逻辑世界与身体物质逻辑系统就建立了对应关系。而神经系统就是这两个逻辑世界里事物的连接通道。
“控制欲望”是人这个逻辑产品内的固有参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控制欲望。控制欲望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基本参数,没有这个参数,就不会有群居生活的社会形态。
群居的人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控制欲望是通过结构结点位置体现的。社会结构是由大量的树状结构共同构成的具有空间层次的复杂结构。
控制欲望是在单一的树状结构上体现的,比如以企业的形成组织起来的人,组织架构的结点位置就体现了人的控制欲望。
控制欲望的大小、能力强弱是由人的格局决定的。只有当人的格局与结构结点位置的空间格局相适应,这个结构系统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不同的位置安排合适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结构的结点位置,控制力与反控制力是同时存在的,这两种力维持了系统的平衡稳定。
工业文明时代就是末法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自由发挥和使用“控制欲望”这个参数。控制欲望的增加扩大了人的格局,外在的表现就是,从早期的小工厂到现在的跨国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大,位于企业根结点位置的人的格局也越来越大。
企业组织架构所体现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组织结构的层次越多,有序管理的人就越多,表明生产关系越先进,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
6、结构体系的格局约束了结点位置的人的自由
人作为一个逻辑产品,自由是一个与人的格局相关的技术参数,即在形成人的格局过程中,空间的每个方向都是自由生长的,不受约束的。
在云计算革命出现之前,在人类的知识体系里,并没有把人定义为技术意义上的逻辑产品,而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能力强大的神秘生物。因此对自由的定义来自人们观察的现象,而不是来自人的技术本质。
来自百度百科的资料,据阿克顿勋爵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人类属于群居生物。人类的群居并不是自由散乱无序地聚集在一起,而是以社会的形式,把人约束在结构体系的结点位置,有序地聚集在一起的。这样一来,位于结点位置的人的自由就被约束在结点位置所在的空间范围内。
人类社会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空间的各种类型结构交织关联的复杂结构,但是这些复杂结构最终都可以分解为大量简单的树状结构的集合。每个人位于树状结构唯一的结点位置,每个树状结构的结点位置可以有很多的人,每个人可以位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树状结构上。
每个结构树的结点位置空间都会约束人的自由,人能够发挥的自由的最大值小于结点位置空间的最大值。所以在社会结构体系里的人的自由是所有这些结构树结点位置的自由数值的空间矢量和。
个体人的自由受结构体系结点位置空间的约束,这是逻辑世界的内在规律,是维持逻辑世界的事物稳定存在的设计规则,属于自然规律。作为物理逻辑世界里的物质逻辑产品,人无法修改这个自然规律,只能适应这个自然规律。通过增加结构结点位置空间尺度的方式为结点位置的人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忽略人只是构成人类社会结构体系的结点位置上的逻辑产品,而强调个体人的自由空间是很危险的。比如一个服装企业,员工位于企业结构体系的结点位置,员工的行为受结点位置空间的约束,车间员工的本质工作是做服装,如果强调个人自由的话,这个员工的爱好和优势能力是唱歌。很明显,工厂老板不会因为满足员工的自由而破坏工厂创建的用来生产服装的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