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铸“铁军”
——记广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主任胡国红和他的团队
四月的广州热闹非凡,因为广交会正在这里举办;虽然四月底已经进入第二期,但交通还是因为广交会显得拥挤了些。
清晨,站在广州市越秀区将军西路25号门前,记者却感受到了难得的清净和严肃;这里曾是清朝将军府所在地,解放后成为广州市财政局的办公地,现在则已正式划为广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下简称“广州评审中心”)的专用办公场所。
从那有些历史的大门望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首一棵绿树下的一块石头,上面镌刻着两个字“严谨”,那鲜红的颜色,给人一种威严和警示;进门抬头,便看到正面走廊大理石墙上一款很大的贴墙版面:“阳光评审”、“财政卫士”八个金色大字的上边,是一朵以阳光和 “CP”造型为花蕊的木棉花……
这便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评审中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据统计,2017年该中心已完成工程概、预、结(决)算和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金额总计达2406.24亿元,核减金额261.72亿元,核减率达10.88%,首次超2000亿元。另外,还完成中介复核项目79个,送审金额约55.67亿元,调整偏差金额0.7911亿元。
广州一个市的评审工作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一年评审量的两倍。此前本刊记者在广州评审中心的网站上浏览时,只看到一条扶贫消息里提到了广州评审中心的主任胡国红,便感受到了胡主任低调和务实的风格。
而当我们第二次从该院后门进入广州评审中心的时候,进了后门的玻璃门,就是财政评审预受理大厅。大厅右手边,透过高高的落地玻璃窗,看到一块红褐色的柱形大石头上镌刻着红色的“务实”二个篆字,便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感觉。
“这块‘务实’石是建设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天河公园站时钻出的中生代白垩纪微风化砾岩,后来广州地铁将这块广州广泛存在的红层地质的岩芯赠送给了我们,而‘务实’二字正是对我们工作风格的肯定;那块‘严谨’石是我们自己立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就是要通过阳光评审来做好财政卫士,让广州的市花——木棉花,在财政评审领域闪耀。”胡国红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我们感受到一种坚如铁石的别样情怀。
制度规范打造铁营盘
2015年11月25日,新到任不久的广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雄桥开展专题调研,广州评审中心主任胡国红在会上做了关于预防职务犯罪防控情况的汇报,对该中心在制度建设上下铁功夫、着力构建反腐长效机制的经验作了总结:
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法纪政纪学习、与当地检察院联合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接受反腐一线教育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来治理职务犯罪的源头。
广州评审中心制定了《评审项目保密规定》《评审人员信用档案》和《评审技术标准》,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廉政十不准则》、《会议议事规则》,特别是从评审预受理、任务分配、项目评审、双方对数、项目复核等关键环节入手,优化、完善了《十六项内控制度》,建立了全面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程:
不碰面初稿制、初稿终稿差异说明制;限定对数地点制;不单独踏勘现场制;评审业务四级复核制(对内);对中介机构评审结果复核制(对外);评审问题集中决策制;业务分配随机制;项目管理督办制;无关不过问制;评审回避制;评审复核保密制;对评审项目全过程跟踪制;外部监督与投诉制;增加透明度制;轮岗制;举报制。
这就是广州评审中心自制的《廉政十六项内控制度》,监察局和巡视组看到这十六条和《廉政十不准规定》后,和胡国红谈话两个半小时,最后还是点头首肯“管理靠谱,有章法。”
就这样,广州评审中心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打造了一个坚固的廉政铁营盘。“十六项”和“十不准”两个制度确保了队伍的纯洁性,练就了评审员不拖不卡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广州评审中心专职支部书记庄廷溱告诉本刊记者:“制度是效率和廉政的基本保障,我们就是要通过全面完善的制度来打造铁营盘,通过铁的纪律制度来确保财政评审科学规范廉洁,这可以说是我们的铁情怀。”
正是这样的铁情怀,让广州评审中心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目前中心的队伍已经达到140人,其中注册造价师多达40人,而胡国红2009年上任以来,并没有带进来一个“自己人”。
科技监管打造铁篱笆
好制度要产生好效果,难就难在落实;难在每一个管理节点上的严格把关,也就是实时动态监控的问题。因为整个评审流程中,每个项目都在无时不刻地变化着,而靠人监管则难免松懈、遗漏;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的先进性和流程规范化、动态监控才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行动,防微杜渐,确保评审的科学规范和廉政。为此,广州评审中心运用信息化建设等现代高科技,开创了动态监控的新局面。
首先通过“地铁项目编审平台”+“材料价格库”,实现了评审业务全程监控:计价软件编审平台、材料价格库可通过标准价量、经济指标及历史数据进行快速审查比对,将问题即时记录并暴露;在编审平台进行评审业务审查,能对评审过程中的修改痕迹实时记录,连造价文件的微小调整变化都能及时反映,从而实现了评审业务全程实时监督和评审业务精细化管理。
“这个‘地铁项目编审平台’是我们2014年与清华斯维尔公司合作开发的,通过提供标准价格、经济指标、协同办公、结果比对、痕迹记录等功能,实现中心业务线上工作。该平台有五大特点:协同办公,信息共享;智能审查,高效评审(标准价量、经济指标、历史数据);标准支持,提升质量;沉淀指标,反哺业务;痕迹保留,全程监管,”主管信息化建设的广州评审中心副主任肖湘花向本刊记者介绍到。
材料设备的造价在工程造价中可占据建设工程造价的50%-70%,是投资控制的关键点,也是财政投资评审的廉政风险点。尽管建筑、交通、水利等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的造价管理部门,目前都定期发布适用于本行业的经过测算的部分材料的综合价格,基本贴近市场价,可以作为编制项目概、预算的依据,但由于种类偏少,相当多的材料设备价格需要各方通过询价来获得,而不同角色、不同渠道、不同的需求量都可能导致询价的偏差。
为使评审造价更贴近市场,提高质量和效率,并减少审核中的自由裁量度,广州评审中心于2014年与中建普联共同建设了“材料价格库”,该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市场调查员,即时获取建材市场一手价格信息,动态更新材料价格库中的数据;运用云计算技术,依据国家建材编码标准,对材料设备进行编码和标准化处理,实现与OA、项目管理软件、政府云平台等无缝连接,为评审业务提供标准价格。
其次通过建立评审中心业务管理系统(即OA系统),实现评审流程全程监控:2008年广州评审中心与华南资讯共同开发了评审业务管理系统,梳理固化中心34个业务流程,从受理评审到向财政局提交评审报告和评审资料归档,全部的评审环节和评审中心的各个业务板块,都实现了评审行为的全程在线记录、监督。正是通过建立项目评审大数据库,实现了政府项目的投资精细化、管理科学化、评审优质化,也铸就了预防财政投资评审领域职务犯罪的铁篱笆。
该中心评审的广州市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大、项目多,涉及到多个施工单位,截至目前该建设项目已完成评审合计195.93亿元,核减23.87亿元。其中的一个打桩项目,评审资料就有十多箱;项目审核部接受了这项任务,查看很厚的施工记录时,细心的他们发现,很多页的施工记录似乎一模一样,评审的动态监控让大家把这样的感觉汇总起来,于是他们就对着灯光比对起来,发现除了填写的日期之外,施工记录的其他内容完全一模一样,像是复印出来的。而这样的资料让打桩工程量翻了一倍,这可是一个总价近3亿元的大项目。
“我们评审员就是有一股较真劲,来不得半点马虎,送审资料的有效性必将影响评审结果,” 项目审核部部长朱红娟这样说;“我们既要为业主服务,更要为财政把关;我们做财政投资评审,就是财政卫士,就要为老百姓看好‘钱袋子’,”胡国红谈到此事时这样说。
就这样,广州评审中心为了“财政卫士”的职责,上上下下不辞辛苦、多方奔走,时任广州市人大代表的胡国红,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宣传财政评审的职能和社会作用,最终取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把不合格的项目拒止在了财政投资评审大门外……
1966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的胡国红,从小就对三峡感触很深,他说:“三峡的石头耸立两岸,任凭怒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却依旧岿然不动,犹如两扇坚实的大门,滚滚江水必须从这里流过。我们做财政评审,就是要像三峡的石门一样,不畏任何压力和打击,坚定地确保通过财政评审这道关,挤干项目投资中的水分,有效节约财政支出,合理科学高效地运用财政投资,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石情怀;只有具有石情怀的人,才称得上财政卫士中的铁军。”
阳光评审审出铁报告
要做好财政卫士,不仅要内部分清职责、管好自己,也要加强对社会中介、建设业主单位的指导,规范投资评审行为;还要建立上下左右联动机制,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提高评审的效果和透明度,向社会公开评审的程序、标准和工作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为此,2009年刚从广州地铁公司调任广州评审中心的胡国红,就着手建设中心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通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业务指南,送审方随时可以进行进度查询。
为了便于社会对评审的监督,广州评审中心一方面通过中心网站将项目评审送审资料要求、评审及复核项目的进度情况、各项廉政制度均进行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通过在网站、中心业务指南、办事大厅和宣传册上公布多种举报途径,公开投诉、监督电话及办事程序和办事承诺,积极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和员工举报违法犯罪行为;还协助广州市财政局举办好“评审开放日”活动,接受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
就这样,广州评审中心的一切都晒在了阳光下。
2017年9月18日,全国首条160公里时速全地下市域快线——广州地铁十八、二十二号线的概算评审工作圆满完成,该项目送审金额高达782.64亿元,评审金额705.75亿元,核减76.89亿元,从前期准备到完成评审仅用时2个月。
在广州市财政局领导下,该中心借助中心“地铁项目编审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快速分析处理、数据共享、工作协同、标准统一。评审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搭建各层次的沟通平台及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召开了20余次有建设、设计等相关单位参加的业务协调会,最高峰时同时来中心参与核对的外单位人员超过百人。截止目前,广州评审中心完成的地铁线路的评审金额已超过3000亿元,核减金额超过350亿元。
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开辟了广州评审中心高效严谨完成特大紧急重点项目的新模式,体现了该中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高效的组织能力,也反映了广州评审中心对紧急的超大型重点项目控得住、推得开,能打硬仗的信心。
2018年1月31日,广州地铁再次给广州评审中心写来感谢信;广州地铁写来的上一封感谢信,正是关于地铁十八和二十二号线的,写于2017年10月10日。
“我们自豪于为广州政府项目投资控制及轨道交通等城市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为广州财政、为广州城市建设出力献策,做好技术服务。我们广州人喜欢阳光,做事也阳光,这可以称为我们的阳光情怀”,广州评审中心副主任李奕这样说。
情怀铸魂造就铁财卫
一个鲜活的生命
像云一样飘散
散得无影无踪
昨天的你,没有回来
今天的你,会去到何方
你带走了浅浅的微笑
带走了对生的渴望
带走了尚未绽放的芳华
曾经在多少待垦的热土上
留下了你智慧的足迹
最后有哪一片青山
能够容下你的芳踪
走了,都未挥一下衣袖
走了,都没道一声珍重
芳草消失在天涯
青山因你而白头
唯有未知的路
望你一路走好
这首《飘散的云 ——送张云》的小诗,是胡国红写的。那是2017年秋天,无情的白血病夺走了张云——那个曾经和胡国红及其团队共同奋战过的队友的生命,留下一个九岁的孩子。
“张云去世那天,我看到胡主任脸色很不好,抽了很多烟;第二天,他就把这首诗交给了我,”现任广州评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戚颖告诉本刊记者。戚颖2009年进入中心以来,一直在从事办公室和人事工作,和胡国红打交道很多,她对胡国红的评价是“知识全面,技术精湛,做人大气,才华横溢,是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而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帮助张云的孩子,在大家眼里不过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
胡国红告诫大家“不能只埋头走路,不看前行的方向;不能只埋头做评审,不注重对外宣传”。他的对外宣传,却不是对他个人的宣传,而是指对外的业务宣传。此行采访前,本刊记者在广州评审中心网站浏览资料时,竟然只看到一个提到胡国红的消息,还是一次扶贫的侧面照。但为了让社会了解财政评审业务,他倡导创办了《广州财政评审》刊物,报道财政评审动态,交流财政评审经验,对相关业务和理论进行探讨,还设有《评审风采》栏目,展示中心员工的读书感悟、家风传承、生活感受和乐趣,那首《飘散的云 ——送张云》的小诗,就发表在这里。
肖湘花作为一个老评审,早年曾主持过一个地铁项目的评审,那时,胡国红作为广州地铁的财务部总经理,正是被评审的对象。“当时因为一些意见没法达成一致,但各有职能,我俩互不让步,对峙了好久;后来双方协定由上级主管的两委一局裁定,政府部门和评审中心的意见一致,胡总也只好兑现承诺执行评审的意见了。他很有自己的主见,但也能从善如流,” 回顾曾经的针锋相对,肖湘花感慨万千。也许正应了那句古话——不打不相识,现在的肖湘花,和胡国红成了亲密的战友和合作伙伴,作为胡国红的副手,成了主管信息化建设的广州评审中心副主任。
谈到自己的经历,胡国红对于在广州地铁从事了16年的财务和审计工作感慨颇深,他说:“那是我走向成熟的16年,也是我对财政评审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成熟的16年。”而全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财务公司,根据广州地铁的财务和审计工作,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式,使得广州地铁成了中国地铁的“黄埔军校”,也锻炼出了一批“铁人”。
2009年,胡国红进入财政评审系统时,也有不少人反对,说他不够灵活;但当时的领导就认准了胡国红的“执拗劲”,公开表态“我们财政评审,需要的就是坚持规范的死板的人。”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胡国红就任广州评审中心主任以来,首抓制度建设,次抓信息平台,再把所有业务晒出来,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财政卫士铁军团队。
“我到这里也快10年了,事是靠人去做的,业绩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很高兴我们现在的团队都是做事的人,而不是搞事的人;搞事的人最后不是进医院,就是进检察院,光荣地做‘两院院士’去咯,”胡国红说,“我们做财政评审,不是随意砍一刀,而是要用‘量、价、费’三标准去衡量;按项目的实际功效和未来预设功能去测算;我们和送审单位协商,不是讨价还价,而是要用科学的、法规的依据去说服他们。”
当本刊记者了解到胡国红进入财政评审行业时就丢掉了地铁的高工资,而现在他的工资收入和广州地铁的相应职位相比也相形见绌时,他说:“做财政评审,必须是个有情怀的人,有底线的人”,当记者问“那什么才是一个财政评审人的情怀呢”时,他却久久地盯着走廊上“‘阳光评审’、‘财政卫士’八个金色大字和上边那一朵含着变形‘CP’、映着阳光的木棉花”,默默不语…… 此时,记者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两块石头,上面刻着“严谨”、“务实”四个鲜红的大字……
后记与结语
采访结束了,但胡国红和他的团队的评审故事依然在眼前闪现,这是一支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过硬、能打硬仗的铁军,无论财政工作有什么新任务、新挑战,他们均能出色地胜任。
18年来,胡国红带领他的团队,在政治上、技术上、管理上不断开拓新的征程;
18年来,胡国红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创造全国第一,充分履行了“财政卫士”的重要职责;
18年来,广州评审中心已完成工程概、预、结(决)算和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金额总计达8843.93亿元,核减金额1097.75亿元,核减率达12.41%;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胡国红表示,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工作重点转向部门预算审核、绩效评价以及建立支出标准,我们这支队伍无论怎么转,都有能力适应、有能力做好转型。国办发[2018]33号文于5月18日发布了,加快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概算责任划到主办部门,意味着这块的评审业务要取消,广州市是试点,所以广州市业务转型也是迫在眉睫。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指引下,全国会涌现出更多的高效评审团队,像胡国红和他的团队一样,扎扎实实、科学规范而高效地发挥好预算评审的定量基础和技术支撑作用,做好各级财政的守门员。
文/本刊记者 费建法